从“笔杆子”到“自拍杆”
2021-06-22来逸晨
文_来逸晨
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记者,我常在脑海里描摹思索: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身处采编一线已3年有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拼贴答案的我,现在会说:首先,他(她)得有一副自拍杆。
的确,从“笔杆子”到“自拍杆”,媒体融合浪潮下,纸媒记者的身份符号正被一群“弄潮儿”所颠覆。他们架起手机、举起自拍杆,从文字背后来到台前,面对镜头大方谈吐,用一种直观而亲切的新方式,带受众直击新闻现场,感受新闻瞬间,触摸新闻事实。
他们是记者,也是Vlog人。很幸运,我也是。
2019年4月,我第一次举杆拍摄,率先开启报社Vlog新闻的生产探索。从此,它便成为我日常工作中的特色标签。去年8月,“逸晨看5G”成为集团首批力推的八大新媒体栏目之一。担纲起栏目主编重责的我,正以Vlog为桨,朝着心中“优秀全媒体记者”的理想不懈进阶。
全媒体记者要拥有“Vlog体质”
Vlog,视频博客(VideoBlog)的缩写,最早于2012年在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兴起。与互联网时代早期以文字为载体的BLOG(博客)一脉相承。Vlog从“记录生活”处萌发,以视频方式呈现,“非虚构”基因与生俱来,这也为它成为全媒体新闻报道新形式提供了根本基础。
身为新闻“专职捕头”,全媒体记者的工作生活本身便非比寻常,值得记录。带着镜头迈开步伐,在“天亮之前”出发,爆款就诞生于“脚力”之下。
2020年12月14日傍晚7时29分,我的一篇《Vlog|今天下的是“假雪”吗?跟着小姐姐去看人工增雨(雪)》Vlog新闻发布,一举冲上当日“浙江新闻”APP点击阅读量前三,累计点击量达到34万。值得一提的是,同步发表在“抖音”的版本,单条获得了41.3万点赞、4.5万留言互动、4.9万的转发下载。它也是“浙江新闻”官方抖音号开播至今,人气最为火爆的一条作品。
“天气君的追雪日记”何以引爆全网?望着制作视频定帧图时自己打上的这几个字,我细细回想:
去年12月初,省气象台、省气象服务中心、省气候中心等业务部门搬入了崭新的浙江气象大楼。作为跑线记者,我带着自拍杆前往拜访。参观时我发现,不同于过去,各业务部门的办公大厅都装上了铺满整面墙的智慧大屏,上面滚动着各式气象数据、图表、实况等,气象主播们也用起了高大上的新演播室。气象人搬入科技感满满的新家,这不是很好的Vlog选题吗?我立马架起手机,请来青年主播带我体验了一把天气预报节目的录制,拍摄制作了一则展现气象新大楼“黑科技”的《Vlog|探访浙江气象人“新家”,“客串女主播”天气君上线》。
也正是因这次参观,我在省气象台全新的值班大厅中发现了一处细节:一排排办公电脑桌被有序划分给不同的业务小组,并首度安装上了标签名牌。其中一个名牌引起了我的注意——“人影组”。“人影”是什么意思?值班人员告诉我,它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简写,组织增雨雪、防雹、防霜等“人影作业”也是省气象台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现场是怎么样的?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好奇!这会是一个拍摄Vlog新闻的好选题!于是,我立即与当日人影组的值班员交换了联系方式,嘱托她在省气象台下一次组织人影作业时第一时间联络告知。
几天之后,人影组就向我透露:由于浙江多地降雨自秋冬以来异常偏少,深受“气象干旱”困扰,据天气条件分析,省气象局决定于12月13日至14日进行一次全省大范围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雪)。一接到消息,我马上联络省气象台相关负责人对接采访。
12月13日傍晚,我终于收到省气象台的确认通知:武义县气象局决定明天早晨进山作业!
我当即买票,在天还未亮时坐上14日最早的一班高铁,与当地人影小组汇合、一同奔赴作业现场。一路拍摄、制作,当天便完成了两则报纸文字消息稿、一则新媒体APP的Vlog新闻制作。
见微知著,捕捉选题于日常工作之中;闻风而动,抓起自拍杆奔赴现场;条件反射,将素材拍摄融入采访习惯;亲切自然,面对镜头表达欲旺盛;剪辑熟练,最短时间制作上传……
在良渚数智体验馆拍摄5G+VR穿越千年新应用
我想,这应该是全媒体记者成为“行走的爆款制造机”所必需拥有的“Vlog体质”。
“逸晨小姐姐”:我,人设鲜明
Youtube对Vlog所下的定义是:一种非正式的、对话性质的视频编排和样式,它的特征就是视频中人直接和镜头展开交谈。
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主播们正襟危坐、用“大屏语态”向观众播报新闻信息,Vlog新闻营造出一种“有如朋友之间平等对视、近距离倾诉”之感。这种“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的表达形式能够拉近记者与受众间的距离,打破传统新闻报道高冷严肃、枯燥教条的刻板印象。
无疑,记者是营造这般“友人互动”感的关键。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立于眼前的并不是熟络的老友,而是没有情感的镜头。
最初,我也十分紧张。“大家好,我现在正在去北京世园会探园的路上,想知道里面长什么样吗?跟我一起来看看吧!”这是我在首篇Vlog报道《北京世园会探营|整装待发!浙江搭起现实版“富春山居图”》中说出的第一句话。现在回看,与如今面对镜头的自然流露相比,那时不论是神态、语气上,都颇有故作镇定之感。换句话说,就是“不像我”。
从“不像我”到“这就是我”,回望来路,我的经验就是“大胆去拍,立出人设”。
自首条世园会Vlog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凭24万+的阅读量“一炮打响”,在部门领导的支持下,我有意识地将Vlog新闻制作代入到日常报道之中:逛“喝”茶博会、亲测自动驾驶、在智能服装工厂做缝纫女工、挑战超市5G物联网标签是否真的能“识别货物”、遥控水质巡检智慧小船、玩转良渚VR穿越千年……在大量的拍摄与制作中,镜头面前我不再拘束,流露真我性格。
《世园会 |逸晨小姐姐带你看浙江园林是这般“江南忆”》《打卡进博会|可爱!逸晨小姐姐带你一起“撸羊驼”》《5G+良渚,逸晨小姐姐带你穿越五千年》《Vlog|跟逸晨小姐姐体验无人驾驶货车》……在Vlog新闻的标题中加上“逸晨小姐姐”的字样,最初是部主任的提议。而后我逐渐发现:
将“个人IP”立于标题之中是一招妙计
从即时效果来看,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在其中插入属于Vlogger记者的“个人IP”,能从第一眼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一瞬间增强点击意愿;另从长远效应来看,为Vlogger记者冠上符合其性别、年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的“职业昵称”,不仅迎合了Vlog视频的主流受众——90后、00后年轻人的口味,也有助于Vlogger记者在他们心中立出“人设”,为进一步激发“粉丝效应”、创造“受众黏度”提供可能。
在2020年记者节的特别节目中,我曾找到一批时常关注“逸晨小姐姐”Vlog的“粉丝”,询问他们对这一IP的印象。“声音甜美”“长相可人”“聪明”“善于思考”“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时间竟被夸得不好意思,但同时,我也十分欣喜地意识到:
融媒体时代,Vlog新闻为全媒体记者开拓了一个凸显个性的空间
不论是出现在镜头中陈述新闻事实、亲身尝试体验新奇事物,还是切入主观视角,带观众一同经历与见证新闻事件的发生,配合“面对面式”“同步行进式”等具有沟通交流感的剪辑手法,Vlog新闻报道“代入感”极强。其间,记者的气质、形象、声音、神情、语言、肢体动作等构造出鲜明人设,我们不再如传统报人那般“隐”在文字背后,而是大方“走”到了受众面前,有血有肉,有风格也有性格。
“逸晨看5G”:挖掘栏目无穷生命力
如今,在浙江日报新媒体客户端“浙江新闻”头条板块,一排滚动的logo别具一格。它们是浙江日报推行新媒体“栏目制”发展的“先头部队”——十六大新媒体栏目。“逸晨看5G”排列其中。这是我所主编的栏目,也是首批孵化的八大栏目之一。
“浙江新闻”官方抖音号中的“爆款”Vlog新闻截屏
作为通信业的跑线记者,2020年8月,在实践Vlog新闻的第16个月、独立拍摄制作了近百条Vlog短视频报道之后,已熟练掌握了拍摄、剪辑、配音、后期制作等全套流程的我,有幸在集团和部门的支持下,开出了个人新媒体栏目——“逸晨看5G”。所有栏目中,它是唯一名字带有主编个人IP的栏目。进一步凸显了栏目以Vlog报道形式打底的“个性化”特征。
不同于过去在日常采访中捕捉零碎题材,运营栏目需要达成一定的更新频率。那么,从哪里挖掘栏目的持久生命力?这也成为我这位“一人撑起一档栏目”的栏目主编最常思考的问题。
开更已8个月有余,“逸晨看5G”一直保持着每周2期的“高频输出”,其中不乏20万+、30万+的“爆款”。不仅吸引了普通受众,更是受到了不少通信行业专业人士的关注。《逸晨看5G|“黑灯工厂”凭啥黑着灯?去老板电器看看》这篇报道被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前秘书长葛欣转发到了朋友圈,并留言“这个系列节目非常棒”。
“逸晨看5G”特别策划大咖访谈类节目“他山之G”,盘点世界5G发展
“高光时刻”与“绵延生命力”并存,我想,“逸晨看5G”虽然所涉领域切口不大,且专业性较强,但却能一直保持活力的“秘诀”就在于“钻得深”“拓得开”“玩得转”。
“钻得深”“拓得开”在于从深度、广度两个维度全面开展选题挖掘
当下,5G行业正全面爆发,不仅融入万家生活,更是赋能千行百业。“逸晨看5G”深度触摸着这场“万物互联”的变革肌理,不断延展报道触角。在ToC领域,我们探店最新款5G手机、体验5G+VR/AR/XR、揭秘5G套餐、科普5G知识、对话5G大咖、盘点世界5G;面向ToB垂直行业,我们深入各类独具特色的5G智慧工厂、5G养猪场、5G稻田、无废城市、5G核电站探索新鲜应用;在5G产业链方面,我们还去到地铁、机场、人流密集的商圈等进行5G网络专业测评、走进上游芯片企业……
“玩得转”则是持续在Vlog拍摄剪辑中注入“新鲜”与“创意”
体验式、访谈式、行进式、观察式……我实践、总结、归纳着不同的拍摄方式,并将文字报道中“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的细节刻画等表达形式“嫁接”至Vlog视频的剪辑逻辑之中。例如,Vlog短视频报道的前半分钟相当于“导语”,怎样才能最短时间激发观众看下去的兴趣?“抛梗”!可通过一段情景演绎,或快速闪现全视频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组画面,即便都不可行,也需记者出镜陈述并提出疑问,以便后续内容“接梗”形成逻辑闭环。
可以说,“栏目制”为我搭建“舞台”,更引我思考、促我进步。往后的日子,我仍将不断突破自我,加强“修炼”,身体力行,描摹“新时代全媒体记者”的最好模样。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求知欲!求知欲!求知欲!做记者,就要永葆对世界的一颗好奇心。
■ 元气满满迎接“全媒体记者”的每一天,选题、创意、灵感就会统统幸福“砸”过来!
■“笔杆子”要硬,“自拍杆”更要举得稳。Vlog多拍拍,就“脸皮厚”了。
■ 剪得快,更要剪得好。对全媒体记者来说,不论“剪视频”还是“写稿子”,都是要“讲好故事”,讲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