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艺术创作直击核污染“灾难现场”

2021-06-21雨田

收藏·拍卖 2021年3期
关键词:核污染切尔诺贝利悼念

雨田

近期,日本排放核污水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让大家再次陷入遭受核污染的恐慌里。有人说面对灾难时,艺术是“无力”的。其实不然,多年来,不少艺术家都对核污染密切关注。他们有的以“浪漫”的形式把无色无味的核污染呈现出来;有的“玩命”般走进禁区进行创作;有的通过作品悼念核灾难……他们以切实行动,唤起人们对核污染的关注,并激发大家对和平、美好的希望。

“浪漫派”以唯美的方式呈现看不见的杀伤力

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十年来,日本国内乃至全球都有不少艺术家在持续关注。有的艺术家选择以唯美的方式呈现核污染的可怕,那种强烈的反差直击心灵,加贺谷雅道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1 年起,加贺谷雅道就发起了一个长期拍摄“放射线像”的计划。试图把 “无色无味、难以被体察感知”的核污染转化成可视化的图像。他得到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森敏的帮助,选出日本福岛核事件之后受到污染的样本,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现这些样本上附着的放射粒子。他拍摄了超过300张影像,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动植物等。

加贺谷雅道的作品可能是一只靴子、一个足球、一根 30 厘米长的羽毛等,它们在幽暗的黑色调闪着唯美的银光。

2017年,加贺谷雅道的“放射线像”计划获得了连州国际摄影展评委会特别奖。当时的一位评委称:“如果你不知道那是核污染的痕迹,也许最终留在你脑海中的就只有那份美丽,可加贺谷雅道的照片越美,就越悲戚。”

武田慎平是一名出生于福岛的艺术家,他曾做过一个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艺术摄影项目——“痕迹:对于放射性污染的非相机摄影”。武田慎平收集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遭污染区域的土壤,并制作出了视觉性抽象画面。

他把这些土壤曝光在大号胶片上,并把这些胶片放在黑盒子里一段时间,最后冲洗出来,以影像的形式作为这场核灾难的实物记录。他的一张图像作品看上去好像是布满了星星与银河的黑色天空,但却是由污染土壤的样本做成的。土壤接触感光纸长达一个月,其辐射射线在纸上勾勒出宇宙一样的图像。

而中国艺术家王彦鑫通过行为录像《当我们再次遇见》关注核辐射地区人们遗失的美好。

在作品里,王彦鑫通过一段童声音乐营造一种空灵感,歌词大意是福岛会好起来的,大家都会好起来的。这种温情与纯净,让人联想到一切的坍塌就在一瞬间。而王彦鑫本人将LED灯穿戴在身,在核辐射隔离地区进行录像,通过一系列舞动的肢体语言唤起人们纯真的记忆。

“纪实派”以镜头让观众直面灾难

有的艺术家选择以更直观的方式,把核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现得更辛辣,让人触目惊心。

来自波兰的艺术家阿尔卡迪乌什·鲍德涅斯科长期关注福岛核污染。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福岛围蔽区域,纪录了大量的影像,那种荒芜感、落败感,让人觉得核泄漏的后果宛如世界末日,发人深省。

英国影像艺术家埃德·汤姆逊在2012年时使用复古的柯达红外胶片拍摄了乌克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的森林,作品名为《红森林》。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喷射出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了附近的土壤、水源和大气,辐射值达到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的200倍,绝大多数放射性尘降物被风吹到这片森林,使其成为地球上放射性最强的森林。影像中呈现的血红色森林,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人类的罪恶……

“无畏派”最危险的创作

还有一些艺术家或艺术团体更为激进,他们“玩命”般深入核污染的禁区,在里面留下自己的创作。如艺术家团体Chim Pom于2012年发起了一个艺术项目,希望把艺术带回福岛核电站官方划定的禁区,这个展览只对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和部分当地居民开放,艺展展示区正是这些居民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

这些区域辐射污染度很高,有可能在几十年内都无法居住。因此,这个艺术项目也被誉为“最危险的展览”。而展览设置在与外界隔离的人区内,也象征着福岛渐渐被世人遗忘的命运。参展艺术家们需要身穿防护服才能进入禁区,他们在各处荒废的地方进行创作,要把作品永久留在这个被人们遗弃的地方

普通人如果想要接触这个艺术项目,只能去参观一个名为“描述、印象和数据”的巡回展覽。因为这个展览持续时间将会很长,展出作品变动也会很大,所以,这个展览并不提供展出作品的名录。

而澳大利亚艺术家Guido van Helten与多媒体艺术家GeoLeros则前往切尔诺贝利,获得乌克兰政府许可后进入了5号反应堆,他为一名深入辐射区创作而去世的艺术家Kostin创作了一幅壁画。

“辐射是个又可怕又神秘的潜在威胁,”Helten写道。“你看不到它,感受不到它,闻不到它,不过我们工作时盖革计数器一直在提示着我们辐射的存在。因此我不想在那儿待太长时间,画了7小时完成了这幅作品。”

“人们大多觉得这是个恐怖的地方,可它又因为衰败而变得格外美丽,”Helten通过邮件写道,“这里簇叶从生,平和,寂静。这里有一些鸟类和野生动物,我们去的那天阳光明媚而且很热。我们画这幅画是希望能够通过视频传递力量。”他说自己为切尔诺贝利带去了第一份街头艺术,不过在这种危险的地方,大多数人都没机会欣赏到他的肖像作品了。

“反思派”以艺术悼念核灾难

核污染带来的社会创伤时刻提醒着人们应谨慎利用核能,在获得强大力量的同时,也容易被其吞噬。

多年来,世界各国艺术家也会以各种形式的创作悼念重大的核灾难。比如,芝加哥的乌克兰现代艺术研究所(Ukrainian Institute of Modern Art)曾在2016年举行了两场展览,对当年切尔诺贝利的灭顶之灾予以悼念和对未来的展望。其中,展览“切尔诺贝利:影响&超越” (Chornobyl: Impact & Beyond)展出以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为题材的多种媒介的作品。

另一个展览:“切尔诺贝利:艺界回响” (Chornobyl:Artists Respond)则展出了由芝加哥当地艺术家们以此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版画作品。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都试图唤起人们对核灾难的悼念以及对核能利用的反思。

总之,核污染的可怕我们不一定能切身体会到。而艺术家们的创作让我们能更直观地面对这种悄无声息的灾难,从而有所反思、珍惜当下。也许,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和使命吧。

(编辑/雷之焕)

猜你喜欢

核污染切尔诺贝利悼念
日本约18万人署名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日拟试用核污水养鱼
“禁区”留念
“鬼城”火了
悼念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球迷悼念 这一夜为沙佩科恩斯足球队流泪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