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情景图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1-06-21任曦
任曦
[摘 要] 培养小学生阅读情景图的能力,打好读图的基础,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使命,也是帮助学生感悟数学规律、理清解题思路的迫切需要。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注重读图情绪、方法,以及图意理解等方面的引领,从而让学生在读图学习中,能够较为理想地描述图意,进而助推算理的学习理解,促进问题思考、研究的突破等,从而使之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拐杖,成为有效数学教学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景图;读图能力;数学思维;智能发展
“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学的使命,它也是学生学好数学、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景图阅读的引领与指导,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看懂教材内容中所呈现的情景图,怎样读清、读准图意,以及图中的数学信息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中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不断递进,也使得学生的数学综合性素养得到培育与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情景图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信息,以及数学知识内容等,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变得更富趣味性,更具可读性。
一、关注读图情绪体验
阅读图画是儿童心理需求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他们感知外界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十分关注儿童心理需要,以及他们的情感体验等,努力通过阅读与数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图,引发学生最为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注意力得以保持,学习热情有所保持。同时,也让整个学习活动充满自主性,充满活力。
在苏教版一年级“数一数”教学中,教师就得紧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学生在色彩斑斓、场景丰富的主题图中,感知数的存在,在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中,感悟到物体个数的差异,进而生发比一比意识,使得整个学习有效推进,促使整个学习活动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图,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知识的支持下阅读教材中“数一数”情景图。受着学生思维、知觉感知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也许有学生只看到上部分的画面,他们只能零散地看出飞机、气球、大树、秋千等,都是以碎片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就得十分关注这一方面的引导,引领孩子们有机地整体性观察阅读画面,从而从情景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形成较为理想化的整体建构,进而助推数一数学习理解的深入。
引导学生展示阅读情景图的成果,以实现学习成果分享,促进“数一数”学习变得更完整、更科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结果,当学生说出“有好多小朋友在玩”等不够理想的话语时,教师就得进行必要的情景图阅读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数出“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在做些什么活动?”等,用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提升,促进情景图阅读针对性、有效性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阅读活动图与对应的数数图例相对应起来,也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每幅大图下面的图例以及相对应的点子图,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感觉:“我们今天不只是简单地看图,还要联系下面的小图,还有点子图”。当学生形成这种朦胧的意识,那么他们的图画阅读就会更加有序,也会使观察变得有的放矢。
当学生看到滑滑梯小图时,他就会自觉地到学生活动图中寻找滑滑梯的存在,进而数一数滑滑梯的个数。同时,也会学着用点子图表示自己阅读滑滑梯所获得的个数,进而使得看、思、画三者有机融合,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既有趣味,也富有哲理,更为培育小学生的有序思维、对应思维等提供便利,起着有效引领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努力挖掘图画中的趣味性、思想性和数学化内容,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石;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图画的情绪体验,努力激发学生最为积极的学习情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焕发他们的学习活力,从而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激情四溢,智慧闪烁。
二、注重读图方式培育
观察是儿童了解生活、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武器之一。教師要把培养学生观察力当成首要任务去对待,也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发展了,他们对数学现象的观察才会细致,才会透彻,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较为高超的观察力去解读数学情景图,能够养成一种有目的、有顺序观察情景图的本领,从而助推他们克服注意力持久性差、形象思维占据主导等学习上的不足,让数学学习有效推进,也促进学生数学智能不断生长。
在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就成为理解间隔排列规律的关键,读懂情景图,理解图例构造等也成为学生领悟间隔排列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化观察指导,强化读图引领,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读图,在读图中感悟规律,实现问题研究的顺利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体观察引导,促进学生认读图例构成的学习。审视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习整体观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习间隔排列、理解间隔排列的关键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整体性初读教材中的情景图,让学生对整个图形的构造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又要引导学生分类整体感知,以便为探求情景图中隐藏的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整体观察中会发现:2棵大树是一个整体,一根绳子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手帕有9块和夹子有10个,它们也是有联系的。兔子有8只,它们中间的蘑菇有7朵,二者之间好像也是有关系的。树桩有13个,竹篱笆有12块,它们构成了竹篱笆围栏,所以也是一个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效的阅读,整体性的感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图像感知,为后续探究间隔排列规律积累丰富的学习素材,形成扎实的学习表象,也会有效推进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
三、注重读图理解引领
整体阅读情景图与分层细读情景图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更是学生们感悟排列规律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化分层阅读引领,也就是要以点带面地突破,从个别的学习中类推到整体,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悟,学得更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以引导学生解读大树与绳子的关系为例。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一部分的情景图中就会感知到:绳子是系在大树上的,所以2棵大树中只能系好1根绳子。此时,教师可以适度延伸:如果是3棵大树,这样可以系好几根绳子?孩子们会很自然地在情景图后添加1棵树,发现还能系好1根绳子,从而帮助学生感悟到:2棵大树中间有1根绳子,3棵大树中间有2根绳子。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初步的经验与思维:大树总比绳子多1。
教师引导拓展。“你们的感悟是非常正确的,那这个发现是不是在手帕与夹子中也有体现呢?”问题能促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夹子与手帕的情景图上,并认真地解读相应的构成与关系。经过读图与学习思考,他们发现:3个夹子中有2块手帕,4个夹子中有3块手帕,5个夹子中有4块手帕,……,10个夹子中有9块手帕,从而使得感悟与前面的学习吻合,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这样的排列,夹子总比手帕多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现去解读木桩与篱笆的情景图,解读兔子与蘑菇的情境图。当大量的学习汇聚后,学生们必定能提炼出:当两种物体排成一类,开头和末尾是一样的物体,那么中间的物体个数必定比开头和末尾的物体个数少1。
在后续拓展性学习中,学生也会逐步领悟首位不同的间隔排列规律,以及形成封闭整体的间隔排列规律等,最终使得间隔排列的学习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科学,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建构更加科学,数学思维水平不断发展。有效的读图,不仅能有助于学习注意力的集中,促进学习关注度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读图中更好地发现规律,提炼规律,实现间隔排列学习的顺利突破,实现学习思考的不断深入。
教师要精准解读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情景图,学习分析图中信息,提炼图中数学规律,实现数学学习更加理性,也更加灵动,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