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布局 是国企改革重头戏

2021-06-21

国企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办医碳达峰储能

量的变化催生质的改善。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事关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事关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顾军

核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项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已经多次研究,中核集团将充分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核电加快发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这对核能来说是一个利好,但不能简单的划等号。我们不仅要研究提高核电本身的安全性,还要与整个能源结构整体配套相适应。要进一步发挥核能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不仅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核工业应有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 温枢刚

推动能源转型,展现国企担当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能源保障供应不仅要跟得上,保证安全高效,还要提升品质,做到清洁低碳。对此,温枢刚建议,要持续推进从保障供应向增加有效供给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从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国企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于旭波

国企办医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企办医,特别是央企医疗集团,已经成为政府办医之外,公立医疗机构的第二国家队,是社会办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政府办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基于国企办医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状,国企办医仍然存在办医主体不清、土地权属不明、不能平等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等问题,不利于促进国企办医高质量发展及公立医院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为此,建议:一是切实保证国企办医平等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落实政府对国企办医的筹资责任。三是针对国企办医登记为事业单位的事项作出授权。四是对设立为独立法人的国企办医提供划拨土地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装备集团总工程师 王杜娟

践行“三个转变”推动地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

在以设备施工为工程主体的领域,定制化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结合工程设计推动工程施工和产品的技术革新,可以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具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的先天优势。因此,希望制造企业能够进行总承包,可以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带动创造更多的创新产品,也更加有利于更多的新产品更快地投入市场之中。要进一步破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隐性壁垒,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支持装备企业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为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提供动力,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金行

加快储能产业布局

在新能源加快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新能源缺乏自身调节能力、间歇波动性大的特点,必须加快储能设施建设,加快储能产业布局,以实现对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储能布局是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载体。储能发展将带动“原材料—生产组装—系统应用”产业链条形成。因此。建议加快建立机制,完善储能发展市场化环境,进一步激活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还原储能商品属性;探索

“调频和故障紧急支撑服务补偿”等商业模式;完善抽水蓄能电站电价机制;研究出台与储能成本挂钩的财政税收补贴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曙光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白酒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捕捉市场新需求,发展行业新技术,开拓消费新模式,以创新“动能”提升发展“势能”,引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白酒产业集群。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要在“三新”理论的指引下,善于抓第一,创一流,把握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大趋势,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国内市场,五粮液正始终坚持“聚焦主业、做强主业”总体战略,以满足消费升级新需求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五粮液更大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马永生

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大力发展氢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制定。四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早日实现氢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

当前中国石化年產氢气350万吨,是国内最大氢气生产企业,我们将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加快推进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 舒印彪

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

电作为清洁高效的终端能源载体,电能消费占终端消费比重每提高1%,能源强度可下降3.7%。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供暖、交通等能源消费领域还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此,建议:一是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二是大幅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电气化。四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刘绍勇

建议制定中国民航业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方案

当前面临的一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民航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的制定及实施,包括资源配套瓶颈、国际谈判压力、碳减排壁垒等。因此,建议:一是保持行业发展与控制碳排放的平衡,促进民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多方协同,努力提升机队运行效率。三是统筹碳市场机制,推进民航行业碳市场建设。四是推动可持续燃料、飞机等新技术变革。五是建立航空业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六是推进航空业绿色发展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顶层设计,加速出台与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等调整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指导性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念沙

三方面加快推动养老行业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养老行业政策体系性、落地性有待提升,支付能力与供给成本錯位,盈利模式尚未跑通,养老产业生态发展滞后,未形成良性循环等。

对此,建议: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化设计,加强多环节执行和落地;支持养老行业降本增效,增强造血能力;支持“三位一体”中国特色养老模式发展等三大举措,进一步完善养老行业体系化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建集团副总经理 周勇

加快推动“医康养”一体化模式落地,实现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

“医康养结合”一体化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创新,可以全面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加速推进医康养结合的发展,代表着养老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建议:一是加强区域配建规划,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城市片区内,配建一定规模的“医康养综合体”,满足本区域长者需求。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使养老服务企业充分调动医疗、养老服务资源,以医疗收益反哺养老部分,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医康养”综合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安能安全环保部部长 张利荣

把中央企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国家应急体系

新时代中央企业应在应急救援中有更大作为。首先,要进一步建强国家自然灾害工程救援的骨干力量,组建并加强电力、交通、矿山、化工、医疗、核救援等专业力量,并将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拓展建设成为可遂行应急救援任务的支援力量,打造骨干力量、专业力量和支援力量“三位一体”的中央企业应急力量体系。

其次,要健全中央企业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在应急管理部统一协调下,由国务院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信息平台,统筹中央企业应急力量和资源,实现上下贯通,切实提升中央企业应急救援综合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 李子颖

要更加关注地热能的发展

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地热能,其勘查开发应引起高度重视。

地热能极其稳定,不像风电、光伏等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但当前现状是国家并未像对待风电、光伏那样给予地热发电相同的电价支持,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地热开发的积极性,导致地热资源勘查程度不足,从而影响了地热产业发展;同时,地热矿产资源费用的征收也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地热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建议参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在西藏地区实施地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同等电网价格。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船舶党组书记、董事长 董强

加快发展零碳排放船舶,抢占国际竞争新高地

为加快我国零碳排放船舶发展,抢占船舶工业国际竞争的新高地,中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确保低碳/无碳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将低碳/零碳排放船舶发展纳入船舶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其次,应大力支持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和运营;再次,应积极推动产业技术交流合作,支持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电气、航天、能源等其他行业与船舶工业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快燃料电池、低温材料等领域的技术上船应用的研发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原董事长 王宜林

低碳化转型为油气供应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从长期看,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天然气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支撑,将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在全球低碳化转型浪潮中,油气供应安全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一项短板。

为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二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资产结构,高效发展国际油气合作和海外投资贸易业务;三是加快推进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推动油气业务绿色发展;四是大力推进油气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 曾毓群

加快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光伏+储能,将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并网提供有力支撑。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不过,当前我国电化学储能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依然面临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掣肘。下一步,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将电化学储能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建立市场机制,让储能既要“有效”(有效果有价值),也要有利(有价格有收益);推进新能源发电+储能,同步制定储能电站性能和安全标准,防止低水平竞争。

猜你喜欢

办医碳达峰储能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用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倒逼机制开拓内蒙古绿色发展新未来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十部委: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北京新政促进社会办医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