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发展新话语体系形成

2021-06-21李锦

国企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资国有企业企业

李锦

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个抓手、四个切口”“五个新”“一个总目标”“两利四率”“三个结合”“三位一体”......在2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许多国企改革发展新提法,充分体现了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十三五”准确把握与理解,更展示出聚焦“十四五”的新理念、新布局。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一系列高层会议陆续举行,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公布,为未来五年和十五年中国发展擘画出新的蓝图。国有企业发展的清晰轮廓和未来走势也被勾勒出来。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时,各个方面的提法比较新,也比较系统,引人注目。

当然,很多新理念是中央高层会议提出来的,只是因为新闻发布会上的集中表达,而有一种新话语冲击波之感。在“十三五”迈向“十四五”时期,恰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变化大,思路也就跟着变。其中,体现了中国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前五年的把握与理解,更展示出今后五年的新思路。

国有企业“量、质、效”五年成绩亮眼

“十三五”,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五年。一连串富有张力的数据,绘就出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中央企业也交出了一份比较优异的成绩单。

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020年底资产总额达到218.3万亿元,营业收入59.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了3.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是12.7%、7.4%、10.7%。

国务院国资委在2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过去五年精粹的总结概括,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央企业2020年发挥了抗击疫情的先锋作用、复工复产的支柱作用、科技创新的突破作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作用。”这是党中央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对中央企业2020年工作作出的高度评价。

“‘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三个历史性突破‘五个实质性进展和‘一个根本性加强,为‘十四五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务院国资委对国有经济的地位、功能、职责与作用,都讲得很明白,思路高度清晰。可以看出总结的高

度自信。“报国为民的央企担当”,总结最后画龙

点睛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国企?国企怎样干?国企为什么行?这是对人民的汇报、对历史的回答、对世界的宣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其中,“五年来,国有企业在‘量、质、效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国务院国资委历史上第一次用这样的总结概括方式来介绍成绩,有振聋发聩之效。

“量”上的显著增长,是基础。规模体量上,“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连续突破50万亿、60万亿关口,2020年底达到69.1万亿,接近70万亿,年均增速达到了7.7%。在效益增量上,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净利润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8.8%和9.3%。无论规模还是效益,都高于同期宏观经济的增速。

“质”上的明显改善,是本质。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7.8%,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降低2.2个百分点。几个“率”的“两升一降”的背后是中央企业运行质量的改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效”上的更加凸显,是目的。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了表率作用。

“十三五”期間,中央企业累计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完成投资17.9万亿元,比

“十二五”增长36.4%。二是在科技创新上发挥了引领作用。除

了有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16%提升到去年的2.55%。“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达到3.4万亿元,承担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

三是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发挥了带动作用。中央企业“十三五”期间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超过3400个,实施了一批民生项目,打造了一批标志性工程,有力带

动了我国装备、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四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中央企业无论是在扶贫方面,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都展

示了报国为民的央企担当。特别是“效”的凸显,回答了国家为什么

要国企?国企怎样干?国企为什么“行”?仅仅“表率”“引领”“带动”与“骨干”这四个词的选就择恰如其分,一系列数字的支撑坚强有力,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转载。

国企业改革发展路径悄然变化

从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国企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发现总结思维方法发生了变化。跳出央企看央企,着眼国家检验国有经济任务与作用,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道国企的情况,这是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郝鹏在讲话中,新的语言、新的词组、新的句式,给人强烈的冲击。也许我们觉得很多话是经常听到的,但这犹如日月星辰常在眼前流过,平时不大能觉察其中的变化。可是,如果回眸五年前的

提法,两相比较,会觉出许多变化已经发生,可以明显感觉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许多语言还是那些,但是词组发生变化,位次与份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映射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国资国企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正在进行意义深远的战略升级,这些话语的变化与句式的重组,让人感受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路径的悄然变化。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这是指导思想的变化。

因为这是理论纲领,所以不能不放在前面来说。郝鹏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这“五个新”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总目标,就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表面上,这是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更加统一,相辅相成。实际上,反映了思想路线的变化过程。因为在前五年,发生过一场误读。把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在国资改革范畴里讲的,是对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补充与完善,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却有人夸大了范围,以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取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时间出现不要讲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说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不是把国有企业做小了,做没了。这使得人们对这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理论进行冷静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上进行思考,国有资本属于物质形态,国有企业属于组织与人的形态,这是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单纯国有资本论,就是单纯物质利益论,对党的领导、工人阶级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都会带来冲击,副作用会慢慢呈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使得理论上有明辨是非、正本清源作用。以共同做强做优做大取代单纯的国有资本,使得改革的目标更加完备,改革的效果更加全面,改革的理论更加成熟。

这五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从哲学上讲,有个正反合的历史演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由国企发展的保障地位提升到领导地位,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总抓手。

在“十三五”开始的第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企党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被视为国企发展史上的“古田会议”。党的领导在“政治核心”前面加上“领导核心”一词,犹如定海神针。

国企改革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一个抓手、四个切口”。“一个抓手”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这样的论断和要求是超越时代的、横贯中西的,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前段时间提出的公司治理机制内容是“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十六个字。把党的领导列入职权法定基本要求,是依法全面履行党的领导的法律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的“两利四率”目标,发展由速度规模型转化为“质量效益型”,表明高质量形成新的标准体系。

郝鹏答记者问提出“两利四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落实。以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向“好”。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国资国企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

国资改革由单纯放权到提高监管效能转变,使得国资改革与监管的目的统一起来。

郝鹏在回顾国资监管情况时说,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显然,国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过去国资改革通常提法是通过转变国资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向国有企业的放权、授权力度,句号往往停留在改革手段上。郝鹏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更加注重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守护好、发展好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三化”是一个新的提法,而“提高监管效能”作为目的,也是一个新的理念。

当然,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资监管体制四个“三”的新提法、新概括,包括“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三个结合”的制度创新、

“三类公司”的总体格局、“三化监管”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了国資监管体制的新特征、新成果。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一体制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也是行之有效的。这让全社会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加充满信心。

国企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四个一批”向新“四个一批”转变,国家队支撑功能更加明确而精准。

郝鹏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要更加突出主业、实业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加快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

这就使得2016年提出的“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由目标笼统走向具体。

国企科技领域创新驱动向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转变,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个机制、三个一批、六个打造”,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的体现,是国资系统深入实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战略、全面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根本所在。

“一个机制”,是指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科创局、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集结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

“三个一批”,是指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形成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启航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个打造”,是国务院国资委强调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科技创新“特区”,加快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把中央企业坚决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资改革目标由“三做四力”改变为“三做五力”,使得创新的地位更加突出。

曾经的提法是“大、强、优”,2015年重提时以“强、优、大”的排序出现,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体系依然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现象。特别是2020年11月,把2015年9月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四力”标准,扩充为“五力”,把竞争力调到首位,紧随着新加上“创新力”,竞争力来自创新,把创新放在决定性的位置。

过去的五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建丰富多彩、波澜起伏,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语言层出不穷。词语、词组句式的变化,只是大剧变之一角。仅从以上举例,便可以发现变革的深入。

进入新阶段之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在多个方面开始进入鲜有模仿对象的“无人区”。面对不断碰到的新问题,在艰苦的探索中,破解难题的思路,终于一个接着一个提出来,成熟起来,也开始完善起来。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语言上变化很多,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两个一以贯之”的本质不变,报国为民的央企担当不变,甚至更加强化、更加到位。这也是前五年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

形成国有企业新话语体系

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言词句的变化,不是国有企业与国资监管部门刻意的标新领异,而是时代变化推进的必然结果。

如果有人为努力的成份,也很容易发现这些新的语言、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领悟,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新的决策的执行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很快找到这些变化的理论来源。

新发展理念,是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新发展理念提出后,相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三去一补的措施,双循环战略的实施。

党中央提出这些重大决策的五年,国有企业领悟在前,执行在前,落实在前,使这些思想在国资国企的实践中得到落实,并且转化为国资国企特色的语言。

术语革命是实践经验的升华,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质的转变。作为《资本论》阐释者的恩格斯,其重要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资本论》的术语革命问题。恩格斯指出术语革命的实质就是从“经验事实”的经济学范畴转变为“概念”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从术语革命的视角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彻底区分开来,从而凸显出《资本论》所具有的革命意义和存在论意义。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进程中,要承担新的使命和任务,必然发生术语革命。

在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国资国企改革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一系列文件,可以这样认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词语体系形成,相当部分直接来自领导讲话与文件,相当部分是国资国企系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永往直前、攻坚克难实践的思想理论成果体现。

在展望今后五年时,郝鹏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要实现“五个新”,是指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五个新”,表明国资委领导强烈的创新意向与追求。国企改革发展话语体系势必更丰富、更深刻,使得国企更有希望。

国企改革发展新话语体系形成,是国资国企队伍富有朝气与生命力的体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正是国有企业保持稳健持续发展动力旺盛动力。

郝鹏表示,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有企业新话语体系的逐步形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资国企领域实践反映,有些内容是新阶段、新理念、新布局的直接体现。

当然,从可以感知的创新语言脉动,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可以預料,国有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将以更多的新变化出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经济优势将更加明显,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一定会创造更加恢弘的业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猜你喜欢

国资国有企业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特力A背后的“国资”奇兵
重庆国资混改调步:先卖小企业大多亏损
地方国资改革启动6.7万亿资本盛宴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