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1-06-21
延迟退休如何进行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为什么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理解这些原则?记者采访了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
改革节奏总体平缓,个人有自主选择空间纲要提出要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原则,如何理解?
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分析,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弹性实施,也就是说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这也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不同群体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纲要提出要坚持分类推进、统筹兼顾原则,如何理解?
金维刚认为,分类推进,意味着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節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统筹兼顾,即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退休年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问题和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例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地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等。
来源/人民网
《随机漫步的傻瓜》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以深刻独到的视角,告诉你这个随机世界的规律和运行方式。随机性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它。就像在投资市场上,如果一个小概率事件可以带来巨额回报,为什么不在这个事件上持续下注呢?换一种思维方式,做“随机漫步的傻瓜”,我们对人生的了解无疑将大为增进。
《百岁人生》
作者:琳达·格拉顿、安德鲁·斯科特
长寿时代人生规划参考书。长寿带来的巨大改变就是,它会颠覆我们对人生阶段的理解。过往的人生我们严格按照受教育、工作和退休三阶段的人生模式,这种模式在我们活到100岁这个背景下将不再有效,更多的人生阶段将出现,人生阶段交叉反复也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老年并不等同于退休和等死,老年将成为全新的学习、创造、娱乐的阶段。
《超人类密码》
作者:卡洛斯·莫雷拉、戴维·弗格森
作者使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作为总体框架,分别讨论了技术在水、食品、安全、健康、工作、金钱、交通运输、通信、社区、教育、政府和创新方面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共同选择的道路将决定我们的未来是暗淡还是光明。因此,作者提出了“超人类密码”这一新概念,并与当代众多企业家和创新者对话,共同探索和追求人类共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