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2021-06-21尹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8期
关键词:创造美审美素养

尹杏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出台,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行动要求。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载体,在音乐课堂中落实审美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审美素养;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

随着音乐教育提出了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行动要求,音乐课也从传统的说教型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逐渐向着审美型发展。美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那就离不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氛围、美的境界。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中,让它起到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的作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挖掘德育因素,感受美

音乐教材中的内容,绝大多数是音乐宝库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具有音乐的美,而且还具有思想的美。从音乐教育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只有领会作品的思想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挖掘作品的思想教育因素,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性。

从音乐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主题看,有爱党、爱国的深情,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类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讴歌……例如,在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音乐课我都要给学生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欣赏、学唱、评析及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一方面让学生准确地演唱这首歌曲,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雄壮、有力的歌声中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审美素养,使审美教育系统化。

在把握作品思想性的基础上,根据作品原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教育点加以启发诱导。例如,第七册歌曲《在我和你之间》歌词中写到:“在我和你之间,有一座看不见的桥,心和心连接在一起,就像星星互相照耀……”因此,笔者让学生先从歌词分析,它是一首用比兴手法赞美友谊的歌曲,然后再引导他们分别从歌曲节奏、速度,优美、流畅的旋律线分析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再让学生随着优美的伴奏,用深沉、圆润的歌声唱出他们对友谊的渴望与追求,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旋律的美,寓教于美。

二、探究教学方法,表达美

(一)创设美的情境

要使传统的音乐课向审美型音乐课转化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既要符合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能墨守陈规、公式化、单一化,而且要千姿百态。使学生在新型教学方法中能够感受美、理解美,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中去,用心灵去感受,正确地表达感情,感受艺术美。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与表达美。

1.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语言和体态来描述、表现音乐的意境,可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去感受与表达美。例如,在欣赏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笔者让学生随着交响童话旋律的发展,进入音乐意境,了解音乐中优美的旋律织体和丰富的和声节奏,以及各种西洋乐器,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童话中的角色动态与故事情节。启发学生想象,并深刻感受精彩而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正确诱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描述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鳥的机灵与活泼;鸭子的愚蠢和笨拙;狼的阴险与毒辣;彼得的机智与勇敢老爷爷的善良与可亲等,生动地表达出交响童话中的音乐艺术形象。

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表达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和形态。例如,笔者在教学生认识“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时,设计了几个简单的活动,并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来表达音乐中的力度、速度等。首先,让学生敲击乐器,从教室走出来,再回到教室,让学生静静地听声音的变化。然后启发学生用声势表达火车渐渐开来和渐渐远去的声音,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最后,让学生模仿马奔跑的节奏,创作一个乐句,再边唱边用骑马的动作和声音来表现和感受渐强与渐弱。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美、表达美。

另外,在学习休止符时,让学生先听唱几条带有休止符的乐句,感受休止符在乐曲中停顿所展示的美。然后,再小结休止符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表达曲调的旋律美与节奏美。

2.“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利用学生爱听故事,好动的天性,笔者在上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时,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来扮演音乐故事中的角色,学生再通过动作、语言、眼神、面部表情等,生动、形象的表达出音乐故事中的旋律美与节奏美。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由于小学生有好动、可塑性大、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对美的形象感兴趣等特点。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上好音乐课,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让课堂充满艺术性和愉悦性。如,在教唱《牧场上的家》时,笔者在打出“牧场上的家”彩色幻灯片的同时,播放歌曲,让学生随着歌词的意境,发挥想象。音乐一响起,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动情地唱了起来。“水牛游荡,小鹿羚羊、辽阔天空、白云、湖水……”立即在学生的脑海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牧场上家的图画。他们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唱出了辽阔草原的美,表达了音乐的意境美。在美的氛围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加强音乐实践,创造美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做。”器乐进课堂也是奥尔夫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器乐教学,可丰富学生的情感,在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高尚的情趣,还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奥尔夫乐器(竖笛及各种打击乐器)引进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在课堂上,学完一首歌后,同学们很快就能用竖笛吹奏。笔者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旋律的节奏,为歌曲创作适合不同打击乐器的基本节奏型,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声部和不同的节奏型,进行合奏练习,让音乐的和声美从他们的演奏中得到了体现。

由于乐器合奏有其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它能给予学生一种比其它艺术形式难达到的综合美感,即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音色美、姿势美的高度综合。在练习时,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的演奏姿势,若演奏姿势不正确不但影响器乐的音色美,而且还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美,而起不到创造美的作用。在注重了演奏姿势的同时。对演奏的音色、技巧、作品的分析与处理也不能忽视。例如,学生在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歌》时,由于在气息和嘴唇上的力度感觉不足,在吹奏歌曲时,往往只注意了如何把旋律、节奏用正确的指法演奏出来,而忽视了对作品音色要求和感情的分析与处理,结果演奏出来的曲子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当学生能用正确的指法,准确地把旋律演奏出来之后,笔者首先从作品的分析入手,先让他们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辨别歌曲的风格。很明显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精神,坚定、有力的音色演奏,在演奏时还必须正确地表达歌曲中的“ X  X  X ”(三连音节奏)、“”(附点后十六节奏)、 “ > ”(重音记号)及“”(渐强记号)。然后,注意气息的稳定和嘴形保持的控制。这样在合奏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带着丰富的情感,以美妙动听的音色、丰富变化的力度,使自己融合在优美的旋律与和谐的和声效果中,而达到创造美。

器乐合奏的全过程是美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只有学生们都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纪律性,默契的合作,才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及对音乐的感情表达一致,使学生在器乐合奏中感受到,这种创造美的形式是其它形式无法比拟的,并在其中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了审美素养,受到了深刻的审美教育。

猜你喜欢

创造美审美素养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