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兼修和生活实践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反思
2021-06-21彭辉云
彭辉云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法治意识的课程,是很贴近生活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能体现生活,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认知和体验,且能在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那么,学生的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就更能触及灵魂和思想,达到德法兼修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情境;体验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都深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渐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道德与法治》课应当以生活(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要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引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迈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发现中提升认知,在体验中领悟道德和法治准则,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培养生活实践能力,形成道德规范,提升文明素质。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融,形成有效的结合呢?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以其中一个单元的内容——《我们的学校》为例展开研究和探讨。
《我们的学校》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包括三个课目: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近我们的教师、让我们学校更美好。
一、还原现场,在生活中教学
有效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体验生活的机会。课堂应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设置课程,寻找资料。还要具体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执教《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的李老师,设计课前让学生画校园图,课堂上由学生共同评选出“最美校园图”。要完成家园图,学生自然要细细观察、感受,务求画出最美校园。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画校园、感受校园美,再把感受带到课堂的过程。
在彭老师设计《走近我们的老师》的课例里,布置了一道课前作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日常观察、了解老师的工作日常和教学行为;以及通过申请做小老师或老师的助手,体验老师的工作和增强感受。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和感受想法进行分享交流。这个亲身经历的过程激活了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了体验,学生的理解就很透彻。
在《让我们学校更美好》这一课例的设计里,学生们除了同学、教师,还谈到保安叔叔、清洁阿姨、校车司机,等等,在切切实实的校园生活中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校园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课堂上,教师把6个学生分为1小组,让学生在桌面上的抽奖箱里抽取自己要充当的角色,然后说说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把原本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转移到自己身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事例搬到课堂上,互相交流着讨论着,学生们的体验和感悟就更加真实、生动和深刻了。嘴上得来终觉浅,教师的说教十遍,不如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一遍来得真切。
带生活进课堂,在现场还原中教学。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生活”中学习道德规范和法治知识,树立权利义务的观念和意识。
二、情境再现,在活动中体验
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建议教学要把学生放在特定的情境中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探索,促使他们理解和产生真实的思想情感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认为这是道德生成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动手动脑。
在《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的执教中,教师非常有智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校园,教师组织了“小导游大联盟”活动,一起为刚从外地调来的新教师介绍我们的校园。主体是学生,对象是教师,学生爱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喜好。因此,学生们准备起来非常认真、行动起来非常勇跃。“小导游”们掘尽校园美景,甚至了解到很多相关的历史文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思路。这样的活动让有些学生间接认识了“新”校园,也让有些学生从“旧”景中产生新感想。
在执教《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她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开放书架的不幸》,讲述了“开放书架”的遭遇,直观、生动、有趣,免了啰嗦的让人厌烦的说教,学生从感情上就接受并认同要爱护公物,爱护图书,做文明的小学生。课堂还设计了给校长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的活动,让学生把信写好后投进模拟的“校长信箱”,然后,由教师再随机抽取信件念给大家听。三年级的学生写出的信是汉字加拼音,但还是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真实情感和诉求,学校也请了学生代表上来抽取信件,念信件,学生都很兴奋,希望教师能请自己上台抽取信件,念信,或者希望自己写的信被抽到。总之,学生在活动中既兴奋又生动,参与的积极性都很强。
三、突出主体,在主动中收获
学生的主动性是指学生自发地采取积极的方式,克服障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目标的行为,它体现为自发、率先行动和克服困难三方面。因此,我们在课堂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活动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活动、观察、交流、思考、操作,使学生自然地接受、生成,而不是生硬地讲解、灌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组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要求教师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一方面,可以拉近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道德和法治意识的自然生成。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逐渐内化,深化情感,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达到相融统一。
在此次以课例进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效结合”的研究中,笔者虽有收获,也在研究中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困惑:
“纸上得来终觉浅”。虽然课堂没有局限于教室,但毕竟不能带学生到更加廣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受道德源于生活。情境还原终究是一个指定的现场或是一个没有延续的片断,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现实,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要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一支相对专业、相对稳定的学科教师队伍是必要条件,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科目,教师都具备专业知识,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课教师却大都是兼任的,这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和难以取得突破,存在“教不研,研不深”的现状。
四、结语
有人说“研究就像一场旅行,成果不易显现,但影响却永永远远”。研究能让教者与课程走得更近,更深刻地理解“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感受”的教学理念,考虑课程“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泉”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也知道要充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获得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总之,只有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才能使课堂与生活在相融中生成。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