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走马看花”为“下马观花”
2021-06-21刘志新
刘志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也有了较大变化,越来越侧重于儿童欣赏音乐的自我体会及与文化和生活的融合,笔者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此与各位音乐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常见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走马看花”
美国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莫塞尔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教学本身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然而,过去的音乐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学过程古板枯燥和教学氛围不活跃的情况,采取介绍作者生平与作品内容,没有任何指导性地听音乐和应付考试的教学模式,或者只按教师预设的教案来教,不管学生的反映和接受水平的差异,音乐课堂几乎成为了老师的个人舞台,一节美好的音乐欣赏课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不到任何的音乐之美,学习兴趣极低,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
现象一:一位音乐教师在上课开始前告诉学生,今天的课程是音乐欣赏课,接着便开始播放音乐,乐曲播了一首接着一首,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没有语言上的交流也没有思想上的互动,教师的角色此时就是一名“播放员”;另一位音乐教师在学生们都学会曲子后,因为还没有下课,就十分随性地给学生反复播放课本中的乐曲,音乐欣赏成了课堂的点缀和填充。
现象二:在一堂《龟兔赛跑》音乐欣赏课上,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了解《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学生热烈地回应了老师,于是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了一遍故事,还看了相关的动画视频,这时时间过了近乎一半。直到这时老师才把话题转回欣赏音乐《龟兔賽跑》上来,但又开始介绍起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这一轮下来,上课的时间也几乎所剩无几了。等到老师终于开始播放音乐时,已经快要下课了,音乐课几乎上成了语文课。大有喧宾夺主之嫌了。
现象三:某位沿海的音乐教师到山区支教,在欣赏音乐《大海的歌》课一开始,她就自信地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没有!”学生们淳朴地回答,教师愣了一下,只简单地说大海就像你们这里的大山连绵起伏,也没有给这群没见过大海,甚至大都没有见过真正小河、溪水的学生们欣赏相关的视频、图片,而是立即播放音乐给学生欣赏,结果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
二、改进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马看花”
改进一:音乐作品与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息息相关,是音乐家的生理和心理反映。如同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还原音乐的意境,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脑海中塑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形象,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音乐欣赏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音乐欣赏不应仅仅局限于“听”,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投身于音乐环境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音乐,用自身的音乐想象在活动中沉浸于音乐之美。例如,上文所提到的现象二,教师在《龟兔赛跑》这一欣赏课程中,可以跳过讲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一环节,直接从播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入手,让学生自行分辨代表乌龟形象和兔子形象的音乐。等到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让学生跟着音乐走,根据自己的想法和体会,用手、脚、面部表情等来表现龟兔的形象,首先激发学生的自我判断和创造力,这样不就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吗?
改进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一感受因人而异,而这些理解都不应该算是错误的。如果教师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和要求,把一切都不经思考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标准化答案的教学策略一步步进行音乐欣赏,无疑会大大削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也会名存实亡。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懂得取“巧”,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避免那些复杂古板的教学步骤,要尽量用启发性、童趣性的语言来科学地引导学生,只提供给学生正确的大方向,做到求同存异,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探索。例如,上文所提到的现象三,如果那位教师能够在教学《大海的歌》这一课程前,先让学生们欣赏“大海”的视频,再展示连绵的大山,来唤起学生们的对比想象,让学生们互相沟通欣赏体验,就不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漫无目的了。接着教师就可以围绕“大海”的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欣赏《大海摇篮》、管弦乐《海上风暴》等后,自由想象心中的大海、海面上的云朵和海底的生物,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最后让学生们画出心中的音乐意境,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很好。只有准确找出音乐欣赏中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当然,除了本文所例举的几种对策外,肯定还存在别的一些方法。然而,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拿捏有度,这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逐步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结束以“说、听、记”为主的三步教学策略,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逐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上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感受和鉴赏音乐,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欣赏音乐,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提出问题、主动表达自身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音乐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逐步形成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适合教师教学习惯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
2.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只注重“质变”,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迅速改变过去落后且低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量变”,做事要做到精细,要脚踏实地。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对音乐欣赏课程进行创新、实验、修改、到再实验,不能够突然对学生提出超过其能力范围的要求,避免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
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知道,音乐欣赏教学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没有音乐表演、创作教学等相关文化的教学,学生们的音乐欣赏就成了无本之末。它必然无法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当知道音乐欣赏不应是独立的,而应及时将音乐欣赏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并且与其它学科相衔接,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提倡平等、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认真聆听学生们的内心,为学生着想,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美育,重视艺术教育。相信只要我们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并能勇于大胆改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之路才会走得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吕志芳.从儿童心理角度谈如何选择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J].艺术探索,2006(6).
[2]沙艳.摭谈音乐欣赏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3]朱斌斌.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综合素质评价[J].科技信息,2009(3).
[4] 席贺.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模糊教学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4).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