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师”与“经师”内涵及自我养成路径

2021-06-21徐启江黄云彤滕春波宋兴舜

高教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师立德树人新时代

徐启江 黄云彤 滕春波 宋兴舜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作为教育第一资源与核心要素的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为准绳,深化教育情怀,锤炼高尚的师德师风、扎实精深的学科教学知识、夯实精湛的教学技艺,实现“经师”与“人师”的合二为一,德艺双馨,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采与魅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时代;人师;经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6-0180-05

Abstract: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lofty mor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in new era. As the first factor and core resources, teachers must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taking the four qualities, four guides, and four unifications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s the standards, deepen education feelings, refine noble teachers' morality and ethos, solid profou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tamps exquisite teaching skills.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have not only profound specialized knowledge but also noble morality. So, teachers can interpret theirstyle and charm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rality-cultivating teacher and knowledge-imparting teacher.

Keywords: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lofty morality; new era; morality-cultivating teacher; knowledge-imparting teacher; path

立德树人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身之本[1],也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2]。作为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坚力量的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3]”,着力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担当民族大任、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国际视野、秉承科学精神、厚植人文情怀、践行终身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指向目标[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均强调了“德为先”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兴贤育德,责在师儒(《清史稿·志六十四·礼八嘉礼二》)”,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把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师德养成”[6]。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在深刻领悟“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张履祥《备忘三》)”的内涵基础上,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7]”标准,做实“四个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8]”,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努力实现“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结合与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教师的“人师”与“经师”内涵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婴《韩诗外传》)”“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的高校教师既要做“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5]”的“经师”,又要做“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5]”的“人师”,成为“尊德性而道问学(《礼记·中庸》)”的“学问与品行之大先生”。

(一)“人师”的新时代含义

“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唐彪《父师善诱法》)”,“人师”是教行为的[10],行为世范。作为传播人类文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7,11]的教师要始终秉承“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8]”这一根本宗旨,锤炼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品质,在教书育人时能够以“崇德、明德、修德、明道、信道、行道、传道”的人格范式,引领学生的人生航向。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人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8]”的身份,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将修身、齐家、处世、治国[12]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内涵[1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铸师魂,躬行践履,以恢弘之师德立身、立学、施教、传德、育人,为学生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塑造精神、引领道德、指路人生。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美其道,慎其行,以一身立教,使人继其志,实现“身亡而教存”的育人使命。

(二)“经师”的新时代含义

“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经师”是教学问的[10],学高为师。“经师”是以“授业、解惑”为职责、以高深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基石,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探究高深学问的“经师”要“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班固《汉书·成帝纪》)”,基于广博的通识文化知识、高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教学学术水平,打造追求真理、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课堂,培养传承“自由、开放、独立、人文、科学、思辨、批判、创新”等大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新时代合格的高校“经师”应该具备四类教书育人特质。一是要有广博深厚的通识教育知识储备,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通“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做“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跨界智慧教师。二是要有综合、系统、扎实、精深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超强学术能力。“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孟子·离娄下》)”,“经师”要精通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以科学研究为底蕴、用自主内化的知识创设学术课堂,灵活高效地为学生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动态知识结构的构建、迁移运用和创新知识的生成。三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态度和能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荀子《劝学》)”,“经师”要“学而不厌”“温故知新”“与时俱进”地跟踪前沿、更新知识储备,常讲常新、打造有活力的专业课堂。四是要有高超的教学学术水平。“经师”不仅要有广博的通识文化知识、高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坚实的信息化教学素养,不断升华自己的教学认知能力、组织能力、掌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以魅力的教学品质风格构建灵动的生命课堂,实施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既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又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成为学生的学问之师。

二、高校教师的“人师”与“经师”自我养成路径

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教师要努力铺好自己的品行底色,不仅做经师、学问之师,更要做人师、品行之师[14]。“教读皆有成人之责,切须以身率人。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整威仪,以立教人之本。守教法,正学业,分句读,明训解,考功课,以尽教人之事(魏校《庄渠遗书·谕教读》)”。因此,高校教师应持续进行自我修炼,实现“经师”与“人师”角色的内涵式发展与整合,师德立业、学术建功,做引路学生成长的典范。

“德为世表,学为世高、行为世范”是“经师”与“人师”结合体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在深刻领悟师德要义基礎上,在“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廉、勤、谨、俭、慈、和”等多维度上的自我锤炼,达到“经师”与“人师”的合二为一,践履教师之灵魂工程师、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职能,演绎春蚕、蜡炬、园丁精神,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新时代师德的核心要义

立德树人,师德先行。师德可界定为教师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道德或教师专业伦理[15-16],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情操、品质、人格等的总和[17-23],涵盖“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为人之德”和“为师之德”[16],是思想境界、德行素养、文化底蕴和精神风尚的展现[24],是深厚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的体现[7]。师德高尚的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以“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为道源、“四个服务”为宗旨、“三个牢固树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意识的思想)[25]”为旗帜、“四个自信”为根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标准,做到道明、德厚、志坚、品高、身正、学勤、术深、业精,行“不教而教、无言之教”,成为精神感召、道德引领、人生指路的学问与品行兼优的“大先生”,培养“六有(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大学生和“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青年。

(二)“人师”与“经师”有机融合体的自我养成路径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二者亦交养互发,实是一种工夫[26]”。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以新时代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思想[27]为指导,不断强化自我修养,躬行“德业互养”于为教之途,实现“人师”与“经师”的高度统一,贯彻“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教育理念,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争做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答卷人。

1. 升级形成最强价值内核,做新时代明道、信道、传道的航标

“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立德树人”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身之本,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践行者,教师要潜心问道、悟道、明道、信道、行道、传道。“道,自然者也”、“道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实质就是客观真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同时也包括社会规范、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28]。“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作为“人师”与“经师”的合体,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落实在行动上,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的求道精神自觉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使自己“返性于初、通性辽廓”,深刻领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磐石般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牢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根植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基本规律,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达到“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标准,在教书育人实践过程中道存于心、以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身份持续砥砺地传播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真理、传播专业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方针政策,以“如坐春风之中,仰沾时雨之化”之教法,用自己“问道、悟道、明道、信道”之德去滋养学生的情操和心灵,施“行道、传道”之功,以道化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培养“六有”大学生和“三有”青年。

2. 潜心熔铸不朽师魂,做新时代高尚师德师风的操守者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朱熹《四书集注》)”“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管子·心术上》)”“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外篇·天地)”,古人关于德的阐释表明,德是道内化于客观事物后的具体显现,是万物尊道而形成的特性,有德之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循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和需要。“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教师要在“信仰修心、信念铸魂、精神补钙”的基础上,以身载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持续提升自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素养,以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仁爱之心宽厚的价值内核醇厚师德,终身修美德、践美德,做以德立身、以德立世、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德树人的典范,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的境界,做师德典范。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人师”与“经师”合体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国家和民族情结,滋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浩然正气,纯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道德灵魂,升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精神境界,抛弃世俗浮躁和利诱,谨遵“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师要充分体悟“人类灵魂工程师、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所蕴含的意义和期望,牢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以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各种美德,自觉自省地将各类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播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慈爱情怀;拓淳朴谦逊、自省改过加勉的宽广襟怀;展淡泊明志、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君子風范;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品格。“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教师要时刻审视、分析、检讨、修正、鞭策、完善、升华自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师德养成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为人之德、治学之德、从教之德,增强成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好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而沁人心脾,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的自律而“吐辞为经、举足为法(韩愈《进学解》”而“使生继师志”。以“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的气节,锤炼崇高的师德师风,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荀子·非十二子》)”,将自己的言行举止修炼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高度,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 强化学不可以已的理念,做新时代学识扎实的教育筑梦人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韩婴《韩诗外传》)”。在当前高等教育逐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已呈现出加速度更新的态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维化,高校教师要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强烈的学习意识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的执著,横向增量通识文化知识、纵向精深学科专业知识、通晓教育理论知识与信息化教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让终身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之江新语)”,夯实“立德树人”的专业之基、育人之本。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作为“经师”要“见贤思齐”,孜孜不倦地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勇于站在学科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广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做到“登高山知天之高;临深溪知地之厚”,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以扎实学识诠释新时代教育逐梦人的初心和情怀。

4. 强化教学学术性特质,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行家里手

高校課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知识、学术、智慧、人格、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29-30],是一种集知识、能力、创新、道德于一体蕴涵生命意义的活动[31],也是一个生命唤醒激励生命、生命成就超越生命的过程[30],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内质。作为课堂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要依据“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精神实质,开展教与学的学术研究,提升教学学术能力,打开教师专业发展的中枢命脉,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遵照“循循善诱”“由博返约、一以贯之”“温故知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学思行结合”“教学相长”的师术思想,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实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学记》)”的“善喻”教法。集“人师”与“经师”于一体的高校教师要立志成为“立德树人”的行家里手,善于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征知识、教育情景知识、教学目标与价值知识等集成、内化为学科教学知识,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合作学习教育理论、发展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兼收并蓄地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案例式、探究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之师术,以学习共同体形式构建“育人为本、学生中心、知行合一”的师生交互式学术生态课堂,打造“金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人文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以及独立思考、自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潜能,培养知识迁移应用、创新思辨、自我反思、胸襟开放、批判求真的品性。通过成就式深度学习,培育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追求真理、科学精神等素养[32]。

三、结束语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魏源《古微堂·治篇》)”。教师既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初心不忘、使命牢记、终身发展、知行合一,锤炼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专业素养、育人本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为师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源泉。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礼记·学记》)”“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论语》)”,明道立德、厚德践仁是教师发展之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子文集》)”,敬业、爱业、乐业、勤业、思业、精业是教师躬身教学之道;博观约取、扎实学识、做强学术、厚积薄发是教师立教之本;授人以渔、潜心教学学术、掌控课堂是教师从业之术。总之,高校教师要自我正心明道、修身修业、学思并重、知行合一,以“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标准,诠释“经师”“人师”合一的风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展现教师的“德、学、艺”三高特质,培养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33]。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54-62.

[2]范红琼,段若鹃.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现路径[J].高师学刊,2019(9):65-6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4]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8-12.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

2014-05-05(0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2).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8):4-7.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9]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J].人

民教育,2019(18):6-9.

[10]徐特立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05.

[11]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教育研究,2018(10):4-11,56.

[12]陈琦.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与对策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8.

[13]赵玲,尚靖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涵及思路论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5):148-153.

[14]中共教育部党组.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8(5):4-6.

[15]郑家娜.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5):18-20.

[16]康秀云,刘铭.高校师德典型选树的前提性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6):91-95.

[17]王广兴,夏运生.浅谈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8(29):106-107.

[18]丁慧民.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旨归[J].教育理论研究,2017(1):227-233.

[19]王伟.浅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9(7):178-179.

[20]陈瑞雪,刘晓东,张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的践行[J].学周刊,2019(3):9-10.

[21]张雅婷.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提升途径探讨[J].才智,2019(9):193,197.

[22]辛未,姬冰澌.师德概念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8(9):38-42.

[23]朱超超,陈瑞坤,刘植浩,等.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115-118).

[24]杨雪.仁学思想在新时代师德养成中的实用价值[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2):78-83.

[25]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J].人民教育,2013(18):2.

[26]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1153.

[27]施洁,贾汇亮.新时代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8-11.

[28]高杨文.高校教师的明道、信道与传道[J].北京教育(高教),2017(9):57-61.

[29]穆湘兰,张其志,张凤琴.高校课堂: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场域[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35(1):56-60,79.

[30]周波,刘世民.教学学术视域下大学教学的品性及其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6):67-73.

[31]易元祥,陈金江.追问大学教学的生命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06(2):9-11.

[32]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8.

[33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1/传承高贵(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5-179.

猜你喜欢

人师立德树人新时代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