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建设策略
2021-06-21庄长伟张荣京张晓露
庄长伟,修 晨,张荣京,张晓露
(1.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45;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1 研究区概况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物种的丰富度、珍稀濒危程度和受威胁因素等划定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1]。2015年,原环境保护部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公告 2015年第94号)发布了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3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边界范围。
其中,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5个省(区)。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广东省范围(以下简称“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涉及韶关市、清远市、梅州市、河源市和肇庆市5个地级市的19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15 922.6 km2。该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等,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和政策,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2.1 生物多样性现状
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为 13 706.28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6.08%(图1),包括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保存有华南五针松、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常绿阔叶)苔藓矮曲林等原生植被。
图1 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ecosystem types in 2015
区域内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野生维管植物232科 1 179 属 3 683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1种(表1),含国家Ⅰ级保护植物8种,包括报春苣苔、伯乐树、合柱金莲木、闽南苏铁、南方红豆杉、水松、仙湖苏铁和莼菜;国家Ⅱ级保护植物33种,包括桫椤、华南五针松、格木和水蕨等。区域内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49种,其中,极危物种10种,包括丹霞梧桐、广东石斛和广东异型兰等;濒危物种50种,包括拟高粱、长柄双花木等;易危物种89种。
区域内动物多样性丰富,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0目138科754种。其中,有国家保护物种82种(表1),含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1种,包括金钱豹、黑麂、云豹、林麝、熊猴、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金雕、鼋、鳄蜥和蟒;国家Ⅱ级保护动物71种,包括金猫、穿山甲、大灵猫、白腹隼雕、山瑞鳖、大鲵等。区域内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16种,其中,极危物种19种,包括金猫、穿山甲、三线闭壳龟、大壁虎、大鲵等;濒危物种39种,包括绿皇鸠、山瑞鳖、小爪水獭等;易危物种58种。
表1 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点保护物种
2.2 保护地现状
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保护地类型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区域内有自然保护区44个,面积 3 722.78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3.38%。其中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1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类别主要为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湿地生态和地质遗迹,对于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起了积极的作用。区域内有森林公园42个,面积867.48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5.69%。另外,区域内有湿地公园3个、风景名胜区3个、地质公园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图2)。
图2 保护地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nature reserves
3 面临的威胁与问题
3.1 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胁迫
2015年,区域内人口76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2.5万人。区域生产总值2007.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1∶34∶45。人口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胁迫因子[2],给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一定压力。
3.2 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生境的改变
农田开垦、森林砍伐、建设用地扩张等土地利用变化,可能会造成野生动植物生境面积锐减和破碎化[3]。如果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将产生巨大的风险,生物多样性将严重丧失,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随之退化[4]。2010—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了929.61 hm2,其中交通用地增加899.01 hm2。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用地等线性工程建成运营后,会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境被分割,生境岛屿化、破碎化程度加重,使得动物的繁殖地、觅食地受损或丧失,阻断了一些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影响[5]。部分区域采矿、旅游开发也会破坏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内原始森林所剩无几,人工纯林面积较大,人工纯林的生物多样性低于天然林,森林生态功能不足。
3.3 水电站建设运营和水环境污染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大
区域内建有水电站 4 000 余座,水电站大坝建成后河流中鱼类、浮游生物类减少。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鱼类生存,间接导致以鱼类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对两栖类动物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污染水体可能会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
3.4 生物资源监测体系不健全,保护管理措施不足
在生物物种资源监测与预警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在内的“3S”技术在生物资源监测方面的应用仍然不足,生物多样性预警系统建设需要加强。部分珍稀物种没有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对物种的保护力度较弱,非法盗猎和贸易也得不到有效控制。外来物种的预警和监测机制尚未建立,关于物种野放的科学宣传较少,民众不能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野放。
4 规划建设策略
4.1 规划分区,制定实施分类监管政策
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面积大、范围广,为提高保护成效,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根据区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开展规划分区,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根据建设项目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制定负面清单,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准入。对不符合规定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逐步退出。加大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生态补偿激发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生态补偿的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相关规划中。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加强对执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相关法律规章情况的跟踪监督。
4.2 开展生态状况综合调查与评估
利用“3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定期开展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调查评估。结合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成效,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4.3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
对区域内的陆生野生高等植物资源(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等)、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水生生物资源(水生高等植物、藻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等)、微生物资源(大型真菌等)进行本底调查,调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威胁因素等。
4.4 开展关键物种专项调查
开展国家重点保护及特有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对丹霞梧桐、闽粤苏铁、报春苣苔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拯救性保护。开展关键动物物种的调查,主要调查其数量、分布、习性、种群动态、迁徙路线等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调查方式采取野外实地调查与在线监测等相结合。关键动物物种的在线监测要包括动物GPS跟踪器和视频监控等。同时,对难以到达的地区,要利用遥感和无人机监控。
4.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依托现有保护地,在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对Ⅲ类区中评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以新建或扩建自然保护区、新建保护小区和增加生态廊道等方式,优化和完善自然保护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管护能力建设,在相互隔离的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以及物种迁徙通道建设生态廊道,使典型生物栖息地和物种得到全面保护,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4.6 强化管护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对区域相关保护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强对地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队伍。加强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吸收当地居民为管护人员,发挥群众力量进行管护,建立社区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全面管护网络。
5 结语
南岭是广东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实施广东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建设,首先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次,实施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护能力,逐步消除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