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河畔的都市再生
——安溪县解放路西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设计
2021-06-21张享福
张享福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我国城镇化浪潮下,从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到三、四线城市整片区拆建的都市更新中,高容量建设方式被不断重复选择,使得城市形象逐渐趋同,造就了一片片压抑呆板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容量建设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冲击,但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希望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 项目背景
安溪县解放路西片区旧改项目位于安溪县城核心区域,整个基地呈南北向长条形分布,东至解放路,西至西溪河畔的河滨北路,南至中山大桥,北至安溪大桥,用地被纵横两条内部道路划分为大小不等形状迥异的4个部分,如图1所示。从用地总体情况来看,北倚凤山森林公园,东临解放路商业街,南面与历史悠久的安溪文庙相伴,西面有长达400 m的临河景观界面,交通便捷且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优渥,如图2所示。
图1 项目用地现状图
图2 周边环境分析图
项目用地原是老旧居民区,受历史条件限制,建筑设计与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和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的需求。同样位于县城核心区域,压抑狭窄逼仄的生活空间紧贴着都市繁华,就是这片城市旧区的最大现实。旧改片区现状已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品质,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突显。安溪县政府亟待改变这一局面,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市政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68 410 m2,A1地块限高50 m,A2、A3地块限高150 m,A4地块限高100 m。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需建设30万m2住宅、3.65万m2商业、3万m2办公以及18班幼儿园,项目容积率高达5.44,周边建筑密度大,建设需求与现状矛盾突出。
2 设计策略
解放路西片区旧改项目是安溪县城老城核心区域的都市更新项目,为了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空间品质提升及城市形象重塑,重点关注都市更新过程中面临历史文脉延续、公共设施升级、景观风貌重构等方面的问题,本次旧改设计提出了优化城市资源、重塑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1]、延续城市记忆及修复城市生态5个设计策略。
2.1 优化城市资源
老旧城区受历史条件限制,建筑布局往往挤占了所有能利用的土地资源,高密度低容积率,土地效率低下。因此都市更新要寻求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本次设计采取优化内部路网、整合建设用地、向高度要容量等措施来满足高容量建设需求,以提高旧城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率。
2.2 重塑城市形象
城市旧区几乎是低矮密集铜墙铁壁一般(图3),“千城一面”的魔咒和城市水岸形象亟待改变。本次设计以延续城市肌理为出发点,抓住每一次与环境对话的机会,创建开放空间、打造滨水通廊[2],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重塑城市形象。
图3 用地现状照片
2.3 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旧区因其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空间狭窄压抑、人居环境落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优质人口外迁,城市逐步丧失活力。本次设计以人为本、引入商业主轴、打造区域中心为手段,重点提升公共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区域吸引力,鼓励“人的回归”,以人的聚集激发城市活力。
2.4 延续城市记忆
旧城区是许多场所记忆的延续,是集体情感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本次设计通过对用地区域空间关系的梳理、老旧建筑的调研与分析、名木古树的现场勘察,以延续传统城市空间肌理和保留具有集体记忆场所的途径,提升区域城市文化品位,使其成为传承情感和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2.5 修复城市生态
无序建设下的旧城区,别说什么景观空间了,连一片像样的绿地都很难拥有。因此本次设计以滨水岸线景观资源共享为切入点,通过沿袭城市肌理、优化建筑面宽、压缩建筑尺度3个方面打造看得到山望得见水的城市生态体系。
3 设计实践
本次设计基于理性严谨的思考,系统全面分析了用地内外各种影响因素,从中寻找并解决矛盾问题,主要从整合建设用地、创建开放空间、打造区域中心、历史风貌塑造以及共享景观资源5个方面展开。
3.1 优化内部路网,整合建设用地
整个用地被纵横两条内部道路划分为4个形状迥异的独立区块,用地面积少而又异形分散与高容量建设需求之间无疑是最为突出的矛盾,而本次旧城改造设计就是从解决这个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开始。
经过对整个用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分析,土地潜力最大的是限高为150 m的A2、A3地块,通过将内部道路交叉口往东北方向移动,以取直内部道路,达到既可增加两个西侧沿河地块(A2地块、A3地块)的面积,又使用地更为方整,如图4所示。充分利用西侧两个地块(A2地块、A3地块)150 m限高条件,大大提高旧城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率。土地高效利用为满足超高容量的建设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图4 用地整合分析图
3.2 创建开放空间,打造滨水通廊
为满足建设容量,沿河须布置7排百米高层住宅,高容量建设给沿河城市景观带来极大压力。这种布局建筑间距小、沿河高密度建筑群形如城市高墙,阻断了城市与西溪景观的联系,对塑造优美西溪水岸城市形象造成灾难性后果。
对这种布局进行优化势在必行,7排高层布局改为6排的同时,将中间两排的建筑高度拔高到150 m,在西溪河界面上形成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天际线。但依然存在的问题是150 m高的两排建筑之间势必形成一道高而窄的压抑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通过控制比例尺度,将高度与间距比控制在一个适宜的区间,住宅在沿河方向形成南北两个组团,扩大150 m高建筑之间距离;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住宅平面,压缩沿西溪河方向建筑进深,进一步扩大150 m高建筑之间排距,使其形成一个开阔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在西溪河畔塑造具有高品质景观的人居“双塔”城市新形象,如图5~图6所示。
图5 布局优化分析图
图6 项目沿西溪河透视图
3.3 引入商业主轴,打造区域中心
有人活动的空间才是有意义空间,有大量人流聚集的区域才有活力,都市更新后要有活力必须依靠“人的回归”。对于这个问题,从设计一开始就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首先依托解放路繁华的商业氛围,将联谊街穿过开放空间延伸至河滨北路,形成商业主轴(图7);其次沿主轴北侧布置集中商业,与住宅底商共同形成商业步行街;最后结合办公楼底层的开放空间,设计东西向过街天桥,连续通畅的二层连廊可从联谊街直达西溪河畔。一方面,二层连廊与开放的集中商业形成多层次、竖向立体化、高效便捷和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将解放路商圈自然延伸至河滨北路;另一方面,在开阔的滨水通廊中,由东向西依次布置电影院、办公楼及商业中心等复合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繁华而有活力的区域中心,成为激活该区域的动力引擎,图8~图9所示。
图7 商业主轴分析图
图8 商业中心透视图
图9 商业主轴透视图
3.4 保留历史空间,延续城市记忆
设计伊始,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问题就相当重视,在用地现场踏勘过程中,对空间环境、重要公共建筑、传统民俗空间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调研分析。其中,玄坛宫、安溪县电影院、古榕树都具有保护、修缮、改造再利用的巨大价值。
(1)民俗古建
玄坛宫坐落于项目用地内,始建无考,历代均有修缮,宫内至今保存有乾隆年间状元王杰写下的“義方教子,清白传家”的楹联、古香炉和宋代石雕狮子。建筑灵巧华丽、古色古香,极具地方民俗特色,本案结合总体布局将其原址保留,如图10所示。
图10 玄坛宫现状照片
(2)光影中的城市记忆
一座老字号的电影院,如同城市的一部历史,装满了故事和回忆。它是矗立在解放路的老地标,是小城的集体记忆,是一辈子的情怀。从1962年投入使用,走过民间戏剧、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的五十多年的历史,如图11所示。本次设计通过保留其最具时代特征的主立面,为步行街塑造独具特色的商业地标,对影剧院的电影放映空间进行升级改造,让其重新焕发活力,如图12~图13所示。
图11 安溪影剧院现状照片
图12 安溪影剧院改造后透视图
(3)沧桑古榕
“榕树参天木,千年逾古稀。枝繁形若盖,叶茂影如衣”。根如蟠龙,皮若裂岩,弯曲矫健的枝干,光影婆娑的翠绿,无不在述说着片土地的如歌岁月和沧桑历史,如图12所示。本着对历史人文的尊重,本案将其原址保留,形成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
民俗古建、老电影院以及沧桑古榕无不是城市文化的具象物化,她们承载着这座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时间在构筑物上的凝固[3]。本次旧城改造设计将她们保留、修缮、改造,巧妙地融入到整体布局中,打造记忆中熟悉的空间环境,盛得住情感、留得住乡愁。
图13 商业主轴分析图
3.5 望山见水,景观共享
安溪县城是一座山水融合的美丽城市,本次旧城改造设计特别注重山、水、城的关系,从建立景观通廊、扩宽通廊尺度及减少视线阻碍3个方面为切入点。
图14 项目总平面图
首先是在总体布局上沿袭了城市肌理,顺地就势进行总体布局(图14),建筑在东西方向上采用平行并列的布局方式,在南北两排建筑之间形成一条条从西溪河畔直达城市内部的景观通廊。其次是合理布局建筑朝向,优化住宅平面图,压缩建筑沿西溪河方向的面宽,进一步扩大建筑之间的景观通廊。最后是因地制宜将A4地块北段设计成低层线性布局的沿街商业,以减少城市空间拥堵和对景观视线的阻挡。如此,形成一个山、水、城共融的城市景观共享生态体系,如图15所示。
图15 商业主轴鸟瞰透视图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浪潮下,旧城改造是建筑师经常要面对的课题,既要满足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必须将问题回归到城市这个有机体中去系统性思考[4]。从城市资源、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城市记忆、城市生态5个方面认真分析,从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这个过程既是设计特色产生的起点也是落脚点。应该珍惜并紧紧抓住每一次与环境对话的机会,从中寻找到设计创新点,从而提高设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