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学术影响力认知研究

2021-06-21巫芯宇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高校教师

巫芯宇

(西南大学 图书馆,重庆 400715)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后文简称“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985”“211”工程后推出的一项重大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治理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学术科研等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要求。研究学术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与“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不论从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要求还是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来看,学术研究及其学术影响力都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2020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导向,强化分类考核评价[1];学科评估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尤其是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教育部强调,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情况”“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2]。

需要注意的是,破除“五唯”并不是破除论文影响力,更不是破除高校学术影响力,而是要在科研管理以及高校教师升职晋级中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良倾向,显然,提高高校学术影响力依然是“双一流”建设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育部第五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拉开帷幕之际,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对高校学术影响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分析及研究思路

截至2021年1月30日,笔者分别以“双一流”“学术影响力”“双一流+学术影响力”作为检索词对CNKI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检索范围为总库,包括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图书等,分别检索到相关文献9 313篇、7 268篇、19篇。由于摘要及关键词最能体现文献的核心观点,因此,笔者采用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了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摘要及关键词,并采用中文分词技术对摘要文本进行分词,将分词数据预处理后,统计以上检索词相关论文的主题词频,结果如图1。

图1 文献研究主题数据分析流程图

研究发现,目前“双一流”建设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及课程改革;“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图书馆服务、实验实践,以及“双一流”背景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一带一路等研究。详见图2。

图2 “双一流”相关研究主题

笔者以同样的方法对学术影响力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有关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方法研究,尤其是计量方法研究,以及学报、学术期刊、图书馆等学术影响力实证研究等。详见图3。

图3 学术影响力相关研究主题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以“双一流+学术影响力”为检索词检索出的19篇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发现部分检索结果的研究与本主题并不完全相同,也有一些学者对相似主题进行研究。比如:丁璇、孔超构建了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对江苏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并从改革科研体制、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制定高校科研支持计划,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联合攻关等方面对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提出建议[3]。汪洋、刘虹从科研规模、质量、合作、学科竞争力等多维度对42所“双一流”高校的科研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从重视国际合作、加强新型交叉学科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4]。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影响力的交叉研究并不多,现有成果对“双一流”建设文件研究并不深入,尚未发现有对“双一流”建设政策中有关学术、科研的要求进行深入挖掘的文献,例如“双一流”建设对学术影响力的需求到底有哪些,如何基于这些需求背景提升学术影响力等。大部分文献更多还是就学术影响力谈学术影响力,实则脱离了“双一流”背景。另外,学术成果的创造者是学者,现有的研究文献也缺乏对学者视角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教师认知视角,通过对“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深入分析,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影响力进行研究。研究路向主要基于python及Gephi等文本挖掘技术,对“双一流”建设政策文件中与学术、科研相关主题词进行挖掘,并在研究“双一流”建设与学术影响力评价合目的性逻辑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建设及其学术影响力的认知,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影响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双一流”建设与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合目的性

(一)“双一流”建设与学术影响力提升具有目标一致性

教育部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显然,学术影响力是特定学术研究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中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具有直接一致性,同时,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学能力、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能力提升,进而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保持间接一致性。从逻辑关系合目的性角度而言,“双一流”建设与学术影响力提升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

(二)学术影响力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名单,但并未公开发布“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就此,笔者通过对“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及国际一流大学和学科排名研究发现,学术影响力是构成“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评价指标。

1.“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及其学科具备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自“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教育部等部门已发布多项与“双一流”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11月、2017年1月、2018年8月发布的三份政策文件。笔者通过对这三份政策文件的统计分析发现,与学术、科研相关的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事实上,“双一流”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各学校、各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在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中要在破“五唯”前提下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

2.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要求具备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实现教育强国,而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排名均要求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在世界大学和学科排名中最典型的、认可度最高的排名主要有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TEH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研究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可以发现,学术影响力权重均在60%及以上,如表1。

表1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学术影响力相关指标

综上所述,“双一流”建设与学术影响力提升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不仅体现在最终目标的逻辑一致性上,而且不论从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是从世界主流大学及学科排名体系来看,学术影响力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对“双一流”高校与学科学术影响力的研究,进而建立和完善学术影响力提升机制,对于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学术影响力认知实证分析

根据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释义,学术影响力是指某一段时期内期刊、著者等对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6]。在日常语境中,学术影响力关联主体可以有很多,如一个机构或学科、一个研究团体或个体、一家期刊、一个研究项目或某篇论文等等,因此,实际研究中也往往会明确界定,如学者学术影响力、高校学术影响力、期刊学术影响力等等。但总体来说,所有主体的学术影响力都必须通过具体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技术等来体现和评价[7]。理论上说,大学的学术影响力体现的是大学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因教师的科研活动最容易被数据化、被量化、被评价,因此,也更容易成为学术影响力的直接表征指标[5]。因此,学术影响力的载体一般是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是人,尤其是高校教师。本文所指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学者学术影响力,即基于“双一流”建设对学术、科研的要求,结合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建设中学术影响力的认知,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影响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双一流”建设对学术与科研的要求

201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该战略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建设方案,旨在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国务院印发了总体建设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五项建设任务和五项改革任务等[8]。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对“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管理、组织实施的细则进行了说明[9]。2017年9月,教育部等公布了“双一流”建设名单,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以及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10]。2018年8月,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部门、各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11]。显然,“双一流”建设是继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之后,新一轮更高目标的大学建设工程。这一政策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远景目标,打破原有的重点建设目标门槛的限制,使更多的高校赢得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双一流”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2]。

如前文所述,教育部等部门已发布多项与“双一流”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笔者搜集整理相关文件,然后汇总整理到一个命名为“政策.txt”的文本文件中,采用python、Gephi等工具挖掘文本网络图,具体步骤如下:(1)读取“政策.txt”文件,并以句号为分割符对文本进行分割,且仅保留句子中含有“学术”或“科研”或“科学研究”等关键词的句子,构建一个二维列表(sentences_list)。(2)使用jieba库对每个句子进行分词,仅保留长度大于1的词语,并对其中同义异形词进行规范化,如规范“国外”“海外”“世界”为“国际”,“科学研究”为“科研”,“团队”为“组织”,“学术前沿”为“前沿”等。(3)将sentences_list转换成一维列表并去重,得到文本分词后的集合,然后人工梳理停用词(stop_words),如“学校”“中国”“建设”“加强”“具体”等。(4)循环遍历删除停用词,将剩余的词两两无序组合,共获得52 326对词组(co_occurrence_words),示例如下:[(‘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三位一体’)……(‘人才队伍’, ‘区域’)……]。(5)逐一遍历co_occurrence_words和sentences_list,统计co_occurrence_words中每对词组中的两个词同时出现sentences_list中每个句子的次数,并仅保留词频大于1的词组及词频,构建三元共现矩阵co_occurrence_matrix,并保存为co_occurrence_matrix.csv。(6)将co_occurrence_matrix.csv导入Gephi,采用Fruchterman-Reingold布局算法布局。

通过上述文本挖掘方法,得到国家“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文件中与学术、科研等描述紧密的关键词,即这些关键词与学术、科研等经常出现在同一政策中,具有高度相关性,详见图4。

图4 “双一流”建设政策中学术、科研主题词网络图

由图4可知,目前国家“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文件中与学术、科研等高度相关的主题词主要有:创新、前沿、组织、机制、评价、需求、国际、国际交流、合作、融合、交叉学科、产业等。

进一步结合政策文件本身,本文认为“双一流”建设对学术、科研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学术组织建设。典型主题词如:组织、学术带头人、学科等。具体文件要求如: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教学、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2)学术评价机制。典型主题词如:评价、标准、机制等。具体文件要求如: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3)学术前沿与创新。典型主题词如:创新、前沿等。具体文件要求如: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4)跨学科及产学研。典型主题词如:需求、融合、产业等。具体文件要求如:科研与产业互动;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5)国际学术合作。典型主题词如:国际、国际交流、合作等。具体文件要求如: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选派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

(二)研究设计

为深入研究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建设及其学术影响力的认知情况,本文基于前文挖掘的“双一流”建设对学术、科研要求主要集中的五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基本属性、对“双一流”建设及其学术影响力的认知以及对学术影响力提升机制和措施的认知等三大方面进行调研。

基本属性包括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务、所在高校类型;对“双一流”建设及其学术影响力的认知包括对学术影响力、“双一流”以及“双一流”建设中有关“科研”“学术”等了解和熟悉程度。此外,本文还特别调研了教师对世界主流大学和学科排名榜单(如U.S. NEWS、TEH、QS、ARWU)以及这些榜单中有关“科研”“学术”等描述或要求的了解程度;对学术影响力提升机制和措施的认知主要包括对基层学术组织、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与“双一流”相关的几个学术影响力提升措施(如国际合作、跨学科及产学研、学术前沿、原创性和创新性等)的认知等。

(三)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利用问卷星平台,针对高校教师群体随机发放,问卷采集周期历时两周,共获得有效问卷3 159份。由于问卷主要采用量表题方式,因此适宜进行信效度分析,具体如下: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经计算该系数为0.768,大于0.6,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使用探索性因子进行效度分析,8个量表题目共分为5个维度,综合分析KMO值为0.812,大于0.6,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四)数据分析

1.教师对“双一流”及学术影响力的认知

表2中,0分表示认知程度最差,完全不了解学术影响力、“双一流”等相关要求,7分表示认知程度最优,非常熟悉相关概念、重要性及评价指标等。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对“双一流”及学术影响力认知程度总体较差,均在4分以下,尤其是对“双一流”和“世界主流大学和学科排名榜单”中有关学术、科研的要求认知程度很差,不了解基本概念及相关指标等。

表2 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及学术影响力的认知情况

2.教师对学术影响力提升机制和措施的认知

(1)对基层学术组织满意度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对基层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满意度为3.96分,相对偏低。不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术委员会过分强调职称,忽略青年委员的产生(50.87%);学术委员会成员结构不合理,行政化严重(49.64%);学术委员会定位不清晰,职权不明确(45.36%);学术委员会日常学术工作(如学术研讨、交流等)开展频率及水平不足(40.39%);学术委员会不能代表本学科学术前沿水平(33.05%);学术委员会学科构成相对单一(30.2%)。

(2)对学术带头人满意度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术带头人满意度为3.79分,相对偏低。不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术带头人日常学术工作(如学术研讨、交流等)开展频率及水平不足(57. 7%);学术带头人不能代表本学科学术前沿水平(40.49%)。

(3)对学术评价机制满意度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术评价机制满意度为4分。不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术评价主体主要由校内专家评价,缺乏校外同行评议(86.77%);学术评价指标项目不合理,过于单一,唯论文、科研论(82.18%);学术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如对原创、国际合作等学术研究未给予更高权重(79.58%)。

(4)对学术激励机制满意度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术激励机制满意度为3.64分,相对偏低。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重视短期学术成果激励,缺乏对长期、基础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84.84%);激励机制相对单一,如重物质激励,缺少长期精神激励,如自由学术氛围、学术权力等(83.38%);学术激励薪酬与付出不成比例(81.58%)。

表3 教师满意度认知情况

3.与“双一流”相关的学术影响力提升措施

(1)国际合作。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学术评价机制中,高校教师认为应明确将“参与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论文”纳入评价指标的分别为38.63%、35.95%。此外,教师所在学科每学期平均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或学术机构合作”的频率及聘请(专兼职)国际一流学术专家、团队的数量如表4。

表4 国际合作频率及专家数量

总体来说,被调研教师所在学科对国际学术合作重视程度及资源投入相对较低。

(2)跨学科及产学研。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学术评价机制中,高校教师认为应明确将“跨学科学术研究”和“产学研”纳入评价指标的分别为30.04%、80.37%。此外,教师所在学科每学期平均开展“跨学科学术研讨”的频率如表5。

表5 跨学科学术研讨频率

总体来说,被调研教师所在学科对产学研重视程度相对较好,将产学研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但对跨学科学术研究重视相对不足。

(3)学术前沿。

如表6所示,被调研教师所在学科普遍重视学术研讨,95.22%的学科每学期均会开展学术研讨,但学术前沿专题研讨频率相对较低。

表6 学术研讨及学术前沿专题研讨频率

(4)原创性和创新。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学术评价机制中,高校教师认为应明确将“原创性和创新”研究成果纳入评价指标的为59.8%,比例相当高。

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学术影响力的路向选择

(一)提高教师认知水平,深度研讨“双一流”建设政策

前文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建设及学术影响力认知程度总体较差,尤其是对“双一流”和“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排名榜单”中有关学术、科研要求的认知程度很差。学术影响力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考和评价指标,因此,应加强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深度学习,深刻理解“双一流”建设政策中对高校教师学术、科研的具体要求和指导建议(如国际化、跨学科、创新等),同时要认真对比、研读世界一流大学主流排行榜单中有关学术、科研的要求,对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学科为单位,适时组织专门研讨会,认真学习研讨相关政策、指标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然后有所为”。

(二)构建基于“学科”的学术组织,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与我国高校历史上历次重点大学划分不同的是,“双一流”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逻辑起点[13],从前文图4也可以看出,“学科”是与学术、科研、组织、创新、前沿等紧密相关的一个大节点。因此,未来学术影响力提升也应该以打造优势学科学术影响力为逻辑起点,而不是大学综合实力与排名。结合“双一流”建设政策要求,高校应加强以学科为单位的学术组织建设,而非传统的以院系学术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以学科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影响力建设上的作用。

此外,根据前文研究显示,高校教师普遍对当前学术组织、学术带头人等满意度不高,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应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权定位,坚持去行政化改革,让“学术回归学术”;其次,应加强青年学术委员的培养,加大日常学术研讨、交流的频率,这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方法;最后,学科交叉已是当前学术影响力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手段,也是“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学术组织建设中既要坚持以“学科”为单位,又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破除“五唯”不良倾向

科学高效的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对引导教师学术研究方向,提升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前文研究显示,高校教师普遍对当前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满意度不高,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单一,指标权重不合理,评价机制不合理以及激励机制单一,缺乏长期、基础研究激励措施与机制等方面。

“唯论文论,不升即走”等制度成为悬挂在众多学术科研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科研人员无法潜心进行基础性、创新性学术研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连续发文要求破除“五唯”不良倾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等意见[14];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指出要完善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不良倾向;创新评价机制,施行分类分层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完善信用和惩处机制等[15]。

需要指出的是,对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激励与一般市场激励并不完全相同,学术研究人员除注重物质薪酬激励外,更加注重精神满足,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赋予学术研究人员一定学术自主和学术权力,这样不仅能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产生更有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此外,制定差异化的激励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则需要制定长期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而不能采用“三年不升即走”的管理政策。事实上,不同教师群体面对压力的心理情境以及心理反馈也不尽相同(自主动机差异),同样激励与压力条件下的不同教师群体,其科研绩效常常存在很大差异[16],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激励与抗压特征,适时制定差异化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聚焦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创新

前文研究显示,“创新”“前沿”等是“双一流”建设政策中与学术、科研等具有最高紧密程度的主题词。根据本文调研可以知道,目前高校对“原创性、创新性、前沿性”学术研究的重视度并不高,因此,聚焦学术前沿,加强对创新研究及原创性研究的激励对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双一流”建设实践中,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各学科大力开展学术前沿讲座,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制定明确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并加强对原创性、创新性、前沿性科研成果的持续投入,加大其在学术评价指标中的权重,有意识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更多原创性、创新性、前沿性学术研究,用实际行动在高等教育评价尤其是在学科评价中破除“五唯”不良倾向。

(五)服务社会需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研究显示,“需求”“融合”“产业”“成果”“转化”等是“双一流”建设政策中与学术、科研等处于相对紧密程度的主题词。笔者调研也发现,目前高校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各学科应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与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产业互动,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六)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

世界主流的大学及学科排行榜单往往会将参与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论文、项目等作为大学及学科排名的重要依据,而根据我国“双一流”建设政策的要求,国际化及其国际合作也是重要的评价依据。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将“参与国际会议”“国际合作论文”等指标明确纳入学术评价指标的比例还相对较低,因此,将上述指标纳入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教师加强国际合作,选派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会议、项目、论文,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参与学术研究是提升我国学术国际化影响力,特别是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行为屡有发生[17],其影响十分恶劣;2020年,更有多篇学术论文从国际知名期刊Nature、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等撤稿[18]。截至2017年,中国贡献的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的8.2%,但撤稿论文数却占全球撤稿的24.2%[19],其负面效应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放大,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受到严重伤害。因此,在破“五唯”势成必然的学术评价背景下,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宣传教育,以及建立学术诚信体系等尤为重要。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国家标准,对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和规范[20],高校应以此为教材组织教师专题研究学习。

五、结语

研究学术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学术影响力评价已经成为 “双一流”建设及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重要评价依据。毋庸置疑,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切实提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尤其是要敢于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争夺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增强学术研究尤其是高科技学术研究的中国声音。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通过python和Gephi等技术,对“双一流”建设政策文件中与学术、科研相关主题词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双一流”建设政策对学术、科研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术组织建设、学术评价机制、学术前沿与创新、跨学科及产学研、国际学术合作等五个方面,并基于高校教师认知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政策性建议,但本研究仅仅是一孔之见,笔者期待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更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高校教师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