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尔垦区近十年棉花纤维品质状况与提升措施*
2021-06-21葛陈勇王献礼戴翠荣贺美球
葛陈勇,王献礼,戴翠荣,贺美球
(1.新疆阿拉尔纤维检验所,新疆 阿拉尔 843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阿拉尔垦区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也面临品种“多乱杂”、皮棉内在品质不佳、销售形势日趋严峻、植棉整体效益下滑、团场经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1],特别是机采棉中异性纤维严重超标,纤维整体长度相对于手采损失较大,影响机采棉质量,销售困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采棉的推广[2]。机采棉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言是发展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但目前机采棉的纤维品质上不去。要提升纤维品质,扭转销售困境,就必须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作者对新疆阿拉尔垦区锯齿细绒棉的近十年公证检验数据整理与分析,在栽培与农艺、采收与加工、政策与管控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棉花品种源头管理,着力提升棉花质量,增强棉花竞争力,实现植棉户提质增效等有效措施。
1阿拉尔垦区近十年棉花主栽品种情况
2012~2020年阿拉尔垦区棉花每年种植面积平均在13.33万hm2左右,皮棉总产量年均在30万吨以上,机采棉面积逐年增加,占90%以上。2012~2013年中棉所49种植面积大,两年累计种植面积约10万hm2。2014~2016年以新陆中37号为主栽品种,约占总面积30%以上。2017年主栽品种为J206-5,种植面积5.33万hm2,2018~2020年新陆中82号种植面积共计9.27万hm2,新陆中70号种植面积共计9.33万hm2,成为阿拉尔垦区的主栽品种。杂交棉品种冀杂708和瑞杂818,作为搭配品种,约占总面积10%。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2012~2020种植面积与主栽品种
2阿拉尔垦区近十年纤维品质的基本情况
从表2看,阿拉尔垦区2019年和2020年白棉1~2级所占的比重有明显的下降。2013年棉花平均长度为27.56 mm,在全疆各地方排序中为倒数第一,在全疆兵团各师排序中为倒数第二。2014年长度在28 mm以上的占到89.5%,有较大提高。虽然2016年以后棉花质量较2013年以前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但提升程度有限,且不可持续,原有的质量优势和品质地位已被美棉、澳棉所替代,形势不容乐观。
表2 阿拉尔垦区2009~2020年棉花主要指标比较
3产生问题的原因
3.1品种方面
阿拉尔垦区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生育期各不相同,纤维品质也不一致,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副搭配品种布局。如2012~2013年阿拉尔垦区主栽品种为中棉所49,该品种存在生育期偏长,品质稳定性差,退化快,品质受年际间气候影响大等问题。由于该类品种具有抗病性,生产上过度依赖,导致皮棉品质整体下滑。2014~2016年阿拉尔垦区主栽品种为新陆中37号,品质较好,但抗病性差,不适合长期种植。
3.2栽培管理方面
一是连续多年的重茬种植,棉花病虫害严重。二是棉花种植使用地膜覆盖,由于薄膜厚度(0.008 mm)不够厚,并在棉花生育期揭膜,造成地膜残留量大,机采过程中大量残膜被混入籽棉当中去,使加工的皮棉“三丝”含量高。三是种植密度过高,2012~2014年阿拉尔垦区棉花种植密度为252000~268500株/hm2,其群体过大,中后期透光、通风差,影响棉花成熟度、纤维品质和机采棉脱叶质量[3]。四是棉花播种时,未考虑机采,导致行距不配套,不适合机采。五是部分品种生育期偏长,脱叶剂对温度要求较严格,造成脱叶时间短,过早脱叶、成熟度不够,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比如,2013年6、7、8月最适宜温度天数分别只有13、17、14天,同比2014年6、7、8月最适宜温度天数分别为24、21、26天,最适应棉花生长期相差27天,这是2013年度细绒棉长度偏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2014年棉花品质好于2013年的原因之一)。六是喷脱叶剂不当,易造成返青,对棉花染色有影响;或是棉花脱叶本身存有问题,叶子掉不下去,挂在棉秆上,机采时,容易混杂在棉花中;另外脱叶剂还会导致棉花含糖分高,影响棉花纤维长度。
3.3采收和检验方面
采收和检验也是棉花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目前阿拉尔垦区棉花在采收和检验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阿拉尔垦区皮棉纤维品质考核标准尚未与职工挂钩,致使职工棉花品质意识差,籽棉混摘、混存、混售、掺假现象严重,采摘生花,导致纤维成熟度不够,降低了棉花质量[4];二是在棉花采收过程中放松了原来戴白帽子、铺白布单子、地头晒花、翻花等好的传统,机采棉在地头堆花过程中,职工在花堆上睡觉、乱扔杂物,对花堆周围的杂草、杂物不做清理,造成“三丝”危害;三是职工要求降低采头,提高采净率(目前阿拉尔垦区采棉机采净率达到95%),人为降低盛棉箱,或不清理盛棉箱,导致土壤、棉秆等杂质掺杂到棉花中,后期需要靠加工清除棉秆等杂质,棉花纤维长度变短;四是由于机械化作业,机采棉采收时间相对集中,有的为了争抢作业面积,对采棉机作业时间、作业速度控制不严,技术不高(比如采棉头放的过低容易混杂质),导致籽棉含水、含杂过高,并易造成干湿不均,不易处理,容易霉变;五是使用脱叶剂损害棉花纤维长度达到0.5 mm;六是棉花机采时,由于统一采收,霜前花与霜后花区分不开,被整体检验出品质低下;七是存在复采、套采现象,并混入正采籽棉中,对棉花品质影响大。
棉花收购检验技术不够先进,主要靠感官检验籽棉,存在检测结果与实际质量脱节现象,先进的检验设备不够普及,不能真正反映棉花的实际质量水平[4],与皮棉仪器化检验有差距。
3.4加工方面
一是由于籽棉干湿不均匀,烘干的温度目前还达不到“根据棉籽干湿度的高低,及时调整烘干温度”的要求,影响棉花质量。二是在籽棉在清杂时,为了加强籽棉清杂的效果,对籽棉进行过度烘干,籽棉的回潮率往往低于5.5%,而籽棉付轧的最佳回潮率为6.5%~8.0%,从而造成皮棉纤维长度下降,影响皮棉品质。三是加工厂职工队伍不稳定,有一定操作技能的老职工少,新招收临时工较多,存在技术不熟练、不安心工作以及安全操作问题。四是通过近几年的技改,大部分生产线已基本适应机采的要求,但在使用方面还不成熟。五是在销售方面没有体现优质优价,造成植棉团场、连队、职工的棉花质量意识不强。
3.5自然条件方面
阿拉尔垦区限额用水量从1998年的28.15亿m3,降到2014年的17.8亿m3。水资源呈逐年递减趋势,分配给阿拉尔垦区的水资源量还将逐渐减少。在第一师全师25万hm2各种作物和林果业配水中,14.67万hm2的棉花全生育期只能提供5250 m3/hm2左右的灌水定额。水资源紧缺,年际间不平衡,保障不足,成为常态。
4提升纤维品质的措施
4.1栽培与农艺方面
4.1.1 株行距配置
采用“超宽膜10 cm+66 cm+10 cm+66 cm”的株行距配置模式,滴灌带铺以一膜2管或一膜3管为主,地膜全部使用0.01 mm厚膜,且不揭膜。
4.1.2 播种
3月27日~4月9日完成播种,常规棉的播种密度为217500~298500株/hm2,实际收获株数138000~270000株/hm2;杂交棉的播种密度为198000株/hm2左右,实际收获株数123000~186000株/hm2;长绒棉的播种密度为238500株/hm2左右,实际收获株数为171000株/hm2左右。
4.1.3 施肥与灌溉
基肥投入平均施用磷酸二铵334.5 kg/hm2,尿素249 kg/hm2,硫酸钾165 kg/hm2,各类有机肥750~2250 kg/hm2。追肥平均投入滴灌专用肥675 kg/hm2,尿素375 kg/hm2,肥帝钙217.5 kg/hm2。第一次滴水时间在6月10日左右进行,棉花全生育期滴水11~15次,滴水量为3750 m3/hm2左右。
4.1.4 化调与打顶
苗期化调技术全面推广使用,从5月初到6月初进行4次左右,缩节胺总量45~75 g/hm2,单次用量在15 g/hm2左右。打顶后化调一般1~2次,缩节胺用量75~120 g/hm2。打顶时间在6月25日~7月12日,结合棉花生长情况和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打顶时间。
4.2采收与加工方面
4.2.1 “三丝”问题处理
一是针对“三丝”,尤其是薄膜多的问题,要提高认识,全民动员,恢复兵团优良传统(白帽、白布袋、返花),消灭白色污染,重塑“新农”牌棉花形象;二是改用0.012 mm厚的农用薄膜,解决薄膜易破损,老化快,揭膜难的问题;三是机采棉生育期不揭膜,待棉花采摘后一次性揭净地膜,从根本上解决机采籽棉中残膜多的问题;四是机采籽棉交售前,对混入籽棉中的“三丝”特殊杂质进行人工挑选,对个别水分偏高的籽棉进行翻晒、降低籽棉含水率、含杂率,使之达到“双12”标准(即水分≤12%,杂质≤12%),为籽棉加工创造良好条件[3]。
4.2.2 农艺与采后加工、销售相结合
一是加快规范优良品种的选育、繁育、推广,棉花纤维品质要力争达到“双30”标准(即绒长≥30 mm,比强度≥30 cN/tex),为棉花优质提供品种保障;二是优化栽培管理,通过密度、水肥、植保、耕作措施等实现合理的“三桃”比例,确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为优质、高产创造条件;三是规范脱叶和机械采收两个关键环节技术标准,降低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四是加大人工辅助清理和翻晒的力度,为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做到加工环节配置的科学合理,分品种、分等级加工,尽可能减少烘干和籽棉、皮棉清理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六是优质优价,激发团场和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4.3 政策与管控方面
4.3.1从品种层面解决纤维品质的问题
一是为提升棉花质量,增强棉花竞争力,推荐种植优质主栽品种。如塔河2号(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适宜在阿拉尔垦区除重病田以外大部分棉田种植。二是建议示范种植新陆中82号、新陆中85号、源棉11号、J206-5、中棉所96A等纤维品质优良的品种。三是引导职工使用推荐的棉花品种,不断提高主栽品种集中度,从源头确保棉花品种和棉纤维一致性。四是对种植推荐品种棉农给予良种补贴(可享受150元/hm2良种补贴),着力解决阿拉尔垦区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
4.3.2 优化栽培管理,良种良法配套
由政府主管部门及科研和生产单位共同参与制定棉花优质、高产、低耗、简化栽培技术规程及操作方法,为优质高产创造条件。一要解决稳产对密度的过度依赖,逐步走向群体与个体并重之路,解决棉田中后期过度荫蔽,通风透光差,无效株比例高,脱叶机采杂质多的问题;二要改变高产对顶部棉桃、晚秋桃的过度追求,实现棉株上、中、下成铃并重,伏桃、早秋桃为主的产量结构;三要做到田块与田块,行与行,株与株之间基本平衡,解决吐絮不一致,产量不均衡的问题。
4.3.3 适时规范脱叶采收
由管理部门牵头,机采棉公司,各植棉团场,共同确定脱叶时间,脱叶剂类型,喷药机脱叶标准,降低脱叶环节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好采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定采收时间,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一天中的作业时间),车速和作业标准(采净率、含杂、含水等),对不符合作业要求(生育进程不达标的,人工辅助不到位等的)田块不予作业,对作业质量(采净率、脱叶率、含水杂等)不达标的要追究责任,对脱叶机械和采棉机实行合格证制和准入制,团场连队要相对稳定均衡机车作业量,不准套采,不提倡复采,确需复采的要得到许可,复采和清地花不得与正采花混合,应单独堆放和交售。
4.3.4 严格验收标准,努力提高加工质量
各植棉团场与加工厂要研究制定相关的籽棉收购标准,重点是防止“三丝”、水杂、掺杂使假问题,手摘棉要达到国家标准,机采棉要达到阿拉尔垦区提出的“双12”标准(即水份≤12%,杂质≤12%),力争“双10”标准(即水份≤10%,杂质≤10%),做好籽棉的初级验收,服务要扩展到最小单位,为棉花质量提升把好最后一道关。
4.3.5 优化加工工艺
加工厂在严格收购标准的前提下,合理配花和车速,科学配置烘干和籽棉皮棉清理,通过减少清理次数来减少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并节约生产成本。
4.3.6 优质优价,批结批清
棉麻公司要及时向植棉单位通报市场需求和价格指数,在销售过程中体现优质优价,批结批清,正确预判棉价走势,从利益机制上倒逼团场重视棉花品质。
4.3.7 加强职工管理
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做到“四个不、一个罚”,即:田间残膜捡拾不干净,不予播种;达不到脱叶标准(推行并垄,无田间杂草),不准脱叶;达不到采收标准(无田间杂草,田间道路平整畅通,横头处理规范,吐絮率95%以上)不采收;达不到“双12”标准(即水份≤12%,杂质≤12%)和无残膜要求的不收购;对掺杂使假行为严厉处罚,并和来年机采、承包、小额贷款等以及职工诚信挂钩。
4.3.8 提高水、肥利用率,倡导绿色植棉
大力推广秋(滴)灌冬翻,有效地降低地表水,阻断深层盐分上移,减少基肥氮肥损失,促进土壤熟化、秸秆腐熟,压低越冬病虫基数,节约用水、用肥,降低机力成本。采摘前不揭膜,不收滴灌带,9月20日开始滴水,重黏土在10月10日前必须停水,一般棉田在10月20前必须滴灌结束。一般情况下立茬(不拔秆)滴灌750~900 m3/hm2水量。采后机械化回收滴管带和地膜。
5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阿拉尔垦区棉花生产目前面临皮棉销售难,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等问题,而且提高棉花品质和绿色植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品种选育、种子繁育、耕作制度、栽培技术、脱叶采收、加工、销售、政策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皮棉质量及产量,才能保证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