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财政竞争与地方财政效率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2021-06-21韩朝升

关键词:省份矩阵效应

王 庆,韩朝升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兰州 73002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一直通过各种财政手段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就要求财政发挥更大作用。与之对应的是,近几年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增速普遍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放大。因此,如何在地方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实现治理水平提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财政支持,以及如何提高财政效率成为关注点和解决方法之一。

从概念上说,所谓财政效率是效率在财政领域的体现(杨海生等,2015)[1],可分为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机制有效运行的财政经济效率,以及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政社会效率(1)基于可量化、实践性等因素考虑,对财政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经济效率方面,本文所研究的财政效率也是指财政经济效率。。相比而言,针对财政效率的传统评价方法存在主观性强、量化分析困难、可信度低等问题,当前学者多是采用DEA模型进行测算,得出结果后再对比分析。如缪小林,史倩茹(2016)[2]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从2002年开始出现技术无效且逐年递减,并认为地区间经济竞争加剧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反向关联,进而与政府债务结构、生产能力条件、居民消费强度、社会投资强度、市场交易效率、金融信贷环境等相关因素存在显著依赖;张智楠(2018)[3]针对广东环保财政支出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发现人均GDP与人口密度对环保财政支出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财政分权与工业化水平产生不显著的负面影响;郭媛媛(2018)[4]实证分析财政效率变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发现财政效率中的技术进步对商贸流通业产生了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区域差异;毛军(2019)[5]从监督力度视角出发,全面测算出我国地方财政效率,研究发现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后, 我国地方财政效率有所提升, 同时地方财政效率也存在区域差异。从这些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财政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存在区域差异,这为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财政效率创造了可能。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的深入,对涉及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地方财政竞争研究亦开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如李承怡(2019)[6]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策略的空间经济效应,得出公共投资与公共服务两类支出均能吸引资本等要素流入,但公共投资竞争策略相较于公共服务策略对资本要素吸引力更强的结论;黄思明(2019)[7]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发现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增长刻意降低税收征管效率,同一区域的地级市政府偏好于采用土地财政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区域的地级市政府则偏好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赵永辉等(2019)[8]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在转移资金分配中的策略竞争行为,研究发现转移支付的“粘蝇纸效应”受到地区间竞争制约,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地区间竞争存在显著制约,专项转移支付的影响不显著;肖叶(2019)[9]则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竞争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财政支出竞争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由此可看出地方财政竞争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非常紧密,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空间外溢性和区域异质性。

综合来看,地方政府在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展开了明显的财政竞争,在地方财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财政效率与这种竞争发展模式之间将会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关联。而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着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财政效率同样会产生作用,故研究经济发展、财政竞争和地方财政效率三者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必要。已有文献针对财政效率的研究比较少,联系地区外溢性影响的财政效率研究更需要加强。本文在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地方财政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检验经济发展和财政竞争对地方财政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最终寻找有效提升地方财政效率的途径,提出针对性建议,使地方政府更好发挥财政作用。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超效率DEA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设定

数据包络分析(DEA)最早由Charnes等(1978)[10]提出,用于测评非盈利性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发展至今,DEA已成为常用的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是测算财政效率的常用方法。由于传统DEA方法测算结果会有多个DEA有效决策单元,即效率值为1,而Andersen等(1993)依据CCR模型提出超效率DEA模型可实现对DEA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充分对比排序[11],本文亦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财政效率进行量化测算。

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有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基于文献梳理可知,财政效率自身存在空间相关性,而财政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可能存在空间相关性,故本文采用兼顾自变量和因变量空间相关性的空间杜宾模型更合适,具体方程式为:

Yit=α+ρWY+βXit+θWXit+μi+λt+εit

式中,Y为因变量地方财政效率,i为地区、t为年份,α为常数项,ρ和θ为空间相关系数,W代表空间矩阵,X代表解释变量,β为解释变量系数,μ为空间固定效应,λ为时间固定效应,ε代表随机误差项。其中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将进行LR检验和Wald检验,如果检验不通过,会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SAR)或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即当ρ=0时,空间杜宾模型可以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当θ=δβ时,空间杜宾模型可以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

(二)权重矩阵

(三)变量选择

1.超效率DEA模型变量选取

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涉及财政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本文从地方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目标出发,财政投入指标选取地区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产出指标选取地区GDP和人均收入来分别衡量地区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2.空间杜宾模型变量选取

财政效率受很多变量影响。结合已有研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选取相关变量作为财政效率(Effi)的解释变量:一是财政竞争中财政自身情况的影响,包括税收收入占比(Tax)、财政自给率(Suff)、财政负担率(Reve);二是经济发展中经济现状影响,包括产业结构(Indu)和人均GDP(Pergdp);三是社会环境影响,包括城镇化率(Urban)和人口密度(Popu),表1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财政效率是由MAXDEA模型测得的各省每年的综合效率;税收收入占比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财政自给率是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财政负担率是财政收入占地区GDP的百分比;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GDP占地区GDP的百分比;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常住人口数。同时,为减小数据异方差,防止相关系数取值过小,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取对数处理。

表1 空间面板模型解释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四)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为31个省份2004—2018年共15年的面板数据集,其中涉及财政支出、GDP、人均收入、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常住人口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统计年鉴。

三、地方财政效率测算结果

运用MAXDEA软件对各省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占GDP比重、GDP和人均收入进行处理,所得地方财政效率的结果见表2(4)表中所列地方财政效率为2004—2018年各年测算所得财政效率的平均值。。相对来说,华东地区财政效率最高,其次是华中和华南,而西北地区财政效率最低,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效率高,经济水平对财政效率有直接正向影响。具体到各个省份2004—2018年的平均财政效率,山东最高达到1.002,西藏最低只有0.1,全国平均财政效率为0.524。31个省份中,高于全国平均财政效率的有山东、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河南、河北、湖南、上海、北京、湖北、天津、安徽和广西共14个省份。

表2 各省份2004—2018年平均财政效率

四、地方财政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目前普遍采用的是Moran’sI值,该值大于0表示空间正相关,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指数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

由表3可以看出邻接距离矩阵的Moran’sI值在0.475左右,在所有年份上都呈1%显著,说明财政效率有显著的地理邻接和距离空间外溢效应;经济矩阵则随时间推移相关性逐渐提高,并从2009年开始具有空间相关性,说明随着经济流动更加自由,各省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竞争博弈加剧。根据检验结果,将对邻接距离矩阵做2004—2018年15年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而对经济矩阵做2009—2018年10年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表3 财政效率的Moran’s I值

(二)空间计量模型识别

首先,由于各省所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情况都不相同,判断此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Hausman检验结果都在0.0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拒绝了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的原假设,亦证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进行空间依赖性存在形式检验,即LM检验,可发现邻接距离矩阵和经济矩阵在1%显著水平下,分别拒绝了没有空间滞后项的原假设和没有空间自相关误差项的原假设,说明空间自相关存在。最后,进行空间计量模型选择,通过LR检验和Wald检验可知空间杜宾模型无法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检验结果见表4。综上可知,两种矩阵都适合空间和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

表4 空间模型检验

(三)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根据空间矩阵的不同,本文分别进行邻接距离矩阵和经济矩阵的模型估计,同时为进一步分析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参考Lesage等(2008)[13]提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概念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解(5)在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因为空间滞后项的影响,传统估计方法可能存在偏差,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并不能准确衡量影响因素对财政效率的直接影响,故可将各解释变量对财政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具体来讲,直接效应表示各影响因素对财政效率的平均影响,间接效应表示各影响因素对空间内有联系的其他地区的影响因素造成的平均影响,总效应表示各影响因素对所有地区的财政效率总的影响程度。

邻接距离矩阵方面,由表5可知,财政效率空间相关性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地方财政效率具有显著空间外溢效应,邻接和距离相近省份间的财政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各解释变量和地方财政效率的直接效应影响如下:税收收入占比在10%水平上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显示出地方税收收入占比提高,自身财政效率有一定提高;财政自给率在1%水平上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显示出地方财政自给率越高,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财政行使职能更加宽松,自身财政效率得到提高;财政负担率在1%水平上与本省财政效率负相关,显示出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越大,对本地区经济主体构成财政压力越大,自身财政效率受到影响;产业结构在1%水平上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显示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有利于自身财政效率;人口密度在1%水平上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显示出省份人口越多,发展实力和潜力越大,越有利于自身财政效率;城镇化率在1%水平上与本省财政效率负相关,显示出城镇化率越高,省内发展差异越大,会影响自身财政效率。间接效应影响方面:财政自给率对邻接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这是因为邻接省份之间存在财政竞争,某一省份自给率的提高意味着该省份财政竞争能力的加强,这会激励邻接省份也相应加强财政竞争能力,从而在空间上有利于财政效率的提高;税收收入占比对邻接距离相近省份具有空间上负外溢性影响。在地方不具备税收立法权的前提下,可以看出邻近和距离相近省份存在一定程度的税收竞争,从而在空间上对财政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对距离相近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说明地理上平均人口分布越多,越有利于邻接距离相近省份的财政效率,但城镇化率在距离相近地区省份之间都为负外溢性影响,又说明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虹吸效应会使距离相近省份的财政效率下降。

表5 基于邻接距离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直接效应方面:经济矩阵与邻接距离矩阵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模型结论具有稳健性,具体原因分析与上文一样。间接效应方面:财政负担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具有空间上负外溢性影响,这意味着在类同的财政收入结构下,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的财政负担率是同步变化的,而财政负担率的提高对财政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对经济水平发展相似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城镇化率在经济水平发展相似省份之间为负外溢性影响,说明地理上的人口分布和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同样会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产生影响。人均GDP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也就是说,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聚集效应”,经济发展从空间上呈现交错叠加的复合效果,从而相互影响这些省份的财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表6 基于经济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文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择将邻接距离矩阵替换为邻接矩阵,将经济矩阵数据来源时间段替换为2013—2018年的地区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矩阵均通过模型检验。而与文章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直接影响方面,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无明显变化,税收收入占比、财政自给率、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均在10%显著水平上正相关,财政负担率、城镇化率均在1%显著水平负相关;间接影响方面,财政自给率、人均GDP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无变化,人口密度在邻接矩阵中变量系数符号变为负,城镇化率和财政负担率在新经济矩阵中无显著性,税收收入占比在新经济矩阵中1%水平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变量的直接效应结果整体是稳健的,而间接效应方面因为空间地理之间影响和联系比较复杂,所以稳健性差一些。

五、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实证结果可知,财政效率具有区域同质性,经济发展和财政竞争对地方财政效率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财政负担率、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对地方财政效率影响显著。财政负担率既与本省财政效率负相关,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具有空间上负外溢性影响;人口密度既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又对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但城镇化率皆为负相关。人均GDP、税收收入占比和财政自给率对地方财政效率有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不太显著。人均GDP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税收收入占比既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又对邻近省份具有空间上负外溢性影响;财政自给率既与本省财政效率正相关,又对邻近省份具有空间上正外溢性影响。

(二)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可提出以下相关建议以提高地方财政效率:

第一,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从实证结果看,财政负担率对地方财政效率影响显著。财政负担率的下降,既会提高本省财政效率,还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的财政效率,这与当前实施的减税降费宏观调控政策相一致。各省应在总结这两年政策效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当然,减税降费在短期内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故各省需在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应尽快落实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通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来控制支出增长速度,缓冲减税降费政策所带来的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14]

第二,努力增加常住人口,适度实施城镇化建设。实证结果显示,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都对地方财政效率影响显著,人口密度的提高,既会提高本省财政效率,还会提高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省份的财政效率,这验证了常住人口数对财政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各省应更加重视人口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常住人口。但同时还需注意,一味追求城镇化率不利于财政效率的提高,相对均衡的人口基数和结构,才更有利于规模化、均等化提供公共产品,进而提高财政效率。故应从提高人口密度的角度出发,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适度实施城镇化建设。

第三,提高财政自给率。财政自给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虽不太显著,但与本省财政效率显著正相关,进而激励邻接省份提高自身财政效率。另外,经济发达省份财政自给率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这与文中测算的经济越发达区域平均财政效率越高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故各省应重视财政自给率问题,为提高本省财政效率创造坚实基础。[15]

猜你喜欢

省份矩阵效应
死海效应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22个省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矩阵
矩阵
矩阵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