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标准
2021-06-20仲萃萍
仲萃萍
当课改的大潮滚滚来袭的时候,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就被抛在了风口浪尖上,我们一贯秉承的模式被称为老旧枯燥,一个新的模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可是新的模式真的适合我们的语文课堂吗?那种一味的热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之意,言之美吗?课改究竟在改什么呢?内容,还是形式?原本平静的课堂在课改之后变得活跃,但是这种活跃是针对课堂内容的活跃吗?我们在形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学生却迷失在这样的课堂中了,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课堂究竟是不是一堂好课。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大教无痕,道法自然。只有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我们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才是学生真正能够学到东西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讲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许多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触:传统的好课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投入课改的浪潮时,我们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勤奋钻研、刻苦学习、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也许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促进我们不断强化自己,练好内功,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老师讲课认真,又不缺乏热情。老师讲课简单,但是理论却是深刻的,也就是把难懂的用简单的方式讲解清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又不能杂乱无章。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又不能光顾热闹,没有学到知识。总之,应该是老师教的轻松,而学生学得愉快,做到教学相长。
我来说一下我自己对一节好课的理解:
第一,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首先让学生知道了要学的内容和要达到的能力,有明确的思路,学生有重点有方向的去掌握本节内容,用时少,效率高。比如在《我的第一本书》一节课中,我觉得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人物,一个是情感,但是一节课的容量毕竟不大,那就只能抓住一个,我在备课整体中抓住情感的解读,可以从情感解读中间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堂要有亮点。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我们必须告诉自己我的下一节课会比这一节课更好。例如在《苏轼词作欣赏》一课中,第一个班时间仓促,学生仅仅是进行的材料的堆积,而给予另一个班充足的时间,更为具体的要求,反映出来的效果就要远远超过第一节,学生的状态也更为真实。
第三,课堂必须是真实的。语文课堂中注定存在诸多"變数",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写出就存在其独立性和不确定性,读者对它的理解当然是多元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仅学生的个体有差异,班级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老师的个性修养和文化底蕴都不相同,即使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课型其灵感也是不一样的。这或许就是语文课堂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正视。这样情况,同时给两个班上课的老师都会有很深的感触,不同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触发我们不同的灵感。所以,我的课本上经常会有一些小的独立的反思,就是课堂过程中的有效生成,是备课时我没有备到的。这里,其实每一个老师,要感谢每一个学生。
第四,课堂的宗旨是学生一定要有收获。一节课下来,学生应该都是有收获的。收获可多可少,因人而异,或是学习到了知识,或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是拓展了思维,或是得到能力的提高,或是培养了良好习惯,或是获得情感的熏陶……但是这些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面面俱到地体现。而现在的课改却是对我们都提出了过多的要求,作为语文来时,其实就是要学生去体会掌握语之意,言之美,我们希望语文的课堂能够很好体现美感,而不是一味的热闹。
走多了别人的路,容易迷失自我;走自己的路,又要顶得住外部的压力——让别人说去吧!当然,别人的路也有可能成为你的路,你的路也有可能日后成为别人的路。我认为在认清自我的同时,不妨让自己轻松下来,因为紧张,压抑是做不好事情的。一切发明创造是否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让个性得到充分地解放。即其内在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个性的张扬。大凡思想开放的时代都不缺少灿烂的文化,先秦的白家争鸣,大唐的诗歌繁盛,等等这些创造都需要思维的开放。我们正处于开放的时代,教育的开放与个性化已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大教无痕,道法自然”我们是否应追寻这教育的最高境界,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原生态的教育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