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2021-06-20薄丽李艳龙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堆积物堆积体流水

薄丽 李艳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提出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具备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一方面着重强调学生在考查、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2019新教材必修一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加丰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是新教材唯一的一个单独给出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课的课外实验和课内研讨,可以加深学生对流水地貌的全面理解,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和课上研讨来突破该节课的难点成为落实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有效路径。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为:结合实验,通过对不同坡度,不同水量情况,侵蚀沟深度、宽度,堆积数量、颗粒、形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流水地貌的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成因;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实验数据,总结出野外观察、识别流水地貌的要领,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通过思考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理念。

二、教学现场

(一)实验过程

1.实验用品

可升降水槽(A面不光滑),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长嘴水壶,直尺,量角器等。

2.人员分工:组长、记录员(记录倒水的起止时间)、测量员(测量侵蚀沟的宽度及深度、扇状堆积体扇顶到扇缘的距离)、观察员(全体组员观察实验现象,侵蚀程度和沉积物颗粒大小)、设备员(负责设备)。

3.实验步骤

(1)在A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a调至20°。在斜面A顶端用长嘴水壶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直至B图2-12可升降水槽示意面形成较明显的扇状堆积体为止。记录倒水的起止时间。

(2)加快在斜面A顶端倒水的速度,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1。

(3)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a调至25°,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1。

4.实验记录与分析

5.实验设计意图

本节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至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可以理解出地理实践力是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则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最好的方法。通过对模拟实验的观察,进一步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坡面角度,冲沟的宽度和深度,堆积物的宽度和长度,强化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增强了地理实践力。

(二)实验总结

1.展示实验视频,回顾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汇报】在实验的基础上,请各小组选派人员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测量到的数据是多少?

第一小组汇报:A面坡度20°,侵蚀沟深度3.2cm,侵蚀沟宽度7.0cm,堆积物较少,堆积物呈扇形,堆积物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堆积体长度25cm,堆积体宽度38cm。

第二小组汇报:A面坡度20°,加快流水速度,侵蚀沟深度5.5cm,侵蚀沟宽度7.0cm,堆积物较多,堆积物呈扇形,堆积物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堆积体长度30cm,堆积体宽度49cm。

第三小组汇报:A面坡度25°,侵蚀沟深度6.5cm,侵蚀沟宽度11.5,堆积物最多,堆积物呈扇形,堆积物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堆积体长度36.7cm,堆积体宽度60cm。

设计意图:以填表格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数据,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某要素变化时,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

【任务1】根据实验记录,总结数据的变化。

【任务2】实验结果应用:根据实验现象,说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点。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核心,并不是简单记忆概念和文字,可以通过“我来总结”,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流水地貌包括流水侵蚀地貌与流水堆积地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给出的示意图和实验之前的课上学习,总结出此思维导图。在学生黑板展示的过程中,有其他学生的修正、质疑,最后优化,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

【任务3】侵蚀与堆积有什么关系?结合实验中你看到的地貌形成过程,描述V形谷与冲积扇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一条河流不同位置的地貌形成过程不是单一的,通过思考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堆积作用的关系,建立外力作用是相互联系的认识。

【任务4】小组讨论,在实验中,两次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实验分三次进行,第二次加快了水的流速,第三次加大了A面的坡度,通過这样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堆积作用的强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流量、流速、坡度等。得出实验结论:水流速度越快,坡度越大,侵蚀作用越强,搬运作用越强,堆积物越多。反思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地理实验课的必备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实验中认为控制流量、流速与时间,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不同;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如植被、土质、岩性地形变化等,而实验中要素较为单一;实验器材的大小及人工铺土的深度有限;数据测量误差影响实验结论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拓展】其实验结果反映出哪种生态问题?通过展示黄河流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地上河、河口三角洲,三张地貌图片,思考如果你是黄土高原的一粒沙,你的归宿可能是哪里?

设计意图:流水侵蚀作用不仅塑造地貌,还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水土流失,以动态的视角再现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的过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一粒沙的运动过程从一个地域到另一个地域,从一种地貌到另一种地貌,这个过程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既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又培养了综合思维,也增加了本节课的趣味性。

【任务5】其实验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从黄土高原到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种类都与水土流失有关,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引导学生生活中应做好水土保持,通过此问题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思考

本节实验课课前准备工作较长,通过真实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获得知识——从实践到观察再到分析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解决实际问题自己搭台阶想办法,在分组实验中,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分工明确,彰显了合作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呈现出渐进特征,他们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真正走进地理,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再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

1.注重体验与生成,学生成为地理实验课的主人。

地理实验课的优势在于活跃、开放,注重生成过程,学生体验感强。地理教师要注重地理实验课程的系统开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在实验的实施中弥补过去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本次实验课通过精心准备和策划,效果显著。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充满好奇,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变化实验参数、生成结论,充分体现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多维度能力提升是地理实验课的核心目标。

本次实验的知识目标设置非常明确,并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业水平要求逐一落实。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冲积扇、侵蚀等地貌的认识,充分理解了流水地貌,达到了能够观察和识别常见的地貌、对典型地貌能够说出其特征和成因的学习目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在调节实验变量(调节A面角度和倒水速度)时,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并对其综合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训练。在演示中通过对水流和泥沙的观察,让学生体会到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自然地关注人地关系。

3.批判性思维建构是地理实验课的重要指向。

地理实验课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演示实验,测量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自我校准或勇于质疑、改正别人的实验结论,所以整个实验过程无处不体现出学生求知、求真、自信的态度。可以说:地理实验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完成任务4“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实验器材的不足:水流到B面不能排出,无法看到堆积体边缘的具体位置;B面宽度有限,堆积体的宽度被限制;A面铺土的深度有限;实验时间长短的不足:倒水时间只有30秒,无法真实体现自然界流水地貌的形成;实验要素过于单一:模拟实驗中只体现了流量和坡度对流水作用的影响;实验误差:每组实验都操作一次,会有误差,应多次操作取平均值等不足之处……这些思考体现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成长。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一专题的掌握程度的确较好,学科兴趣也较往届学生浓郁。新课程背景下,用心设计地理实验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多维度学习力的提升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收获。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堆积物堆积体流水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机组安全壳内堆积物结构复杂
后退式注浆技术在隧道突涌堆积体加固处治中的应用
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技术
盐岩储库腔底堆积物空隙体积试验与计算
流水有心
大型堆积体滑坡治理施工技术研究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泥石流堆积体中的应用研究
落红只逐东流水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部堆积物的评价——堆积层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