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段特点推进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有效衔接
2021-06-20刘振宇
刘振宇
编者按:
2019年3月18日,教育部召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研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新的使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大中小学校都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超前思考、快速启动,自同年3月28日,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南岗区教育局联手召开题为“大高联手探索思政课发展新方向”座谈会以来,依托学校原有丰富的政治教学活动资源,与大学在联合共备、专项研讨、教学观摩、理论进修、同课共研、说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探索政治课发展新方向,开展实践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遵循,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政治课的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工程强的有力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然选择,高中与高校衔接处于大中小学衔接体系的顶层,处理好这两个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起承转合”,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中与大学学段思政课特点
1.高中阶段。中学阶段作为“拔节”的成长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积累阶段。中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多样,思维在青涩中日益成熟,对待社会现象、问题和矛盾有了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学阶段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架构“逻辑链”,坚持价值引领、提升政治素养。此学段处于中间阶段,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高中阶段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具有比较特殊的定位,高中毕业后,学生既可以直接步入社会就业,也可以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处在义务教学与高等教育之间,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大学阶段。大学阶段是学生“孕穗”的成熟阶段,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攻坚阶段,也是思政课教育成效的初显阶段。大学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搭建知识体系,塑造价值体系,培育情感体系,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消解不良因素影响,确保小学阶段精心播种的幼苗经过中学阶段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后在大学阶段能够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愈显特殊,全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和质量将在大学这一阶段接受检验。
思政课在大学阶段要对应“问题链”,彰显学理力量。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要注重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此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启发学生 “明理”“行道”“铸信念”。
相比于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注重理论,更加强调理论的深入探索,强调高阶性。此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的挑战度与创新性相对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引导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课堂的知识入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理性分析和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与大学学段思政课有效衔接中的问题
无论是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还是中学阶段的政治课,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已有所发展,但是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特别是在学段之间客观存在教学过程的分割问题。例如,目前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评价协同不畅等问题。
1.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相同、相似主题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中有一些教学主题存在重复的现象,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个自信”、遵纪守法等。目前我国的教材已经基本解决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进阶教学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仍存在简单重复的情况。这样的现象表明目前思政课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同一教学主题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思政课教育内容应该是统一、一致、协调和相互衔接的,但是由于在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方面客观存在的学段性特征,导致内容方面存在重复、断层、倒置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保持教学内容内在统一性和外在衔接性的基础上,凸显阶段性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做到符合学段特点、遵循教学规律、体现衔接贯通,是一个需要持续系统深入研究的复杂性课题。
2.存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认识到,若想实现大学和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这两个学段的教师之间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是非常必要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都要拓宽视野,增强学术及教学能力,形成有制度保证的常态化的交流互动机制。
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实际操作困难。思政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其教学过程贯穿学生成长始终,涵盖学生人生全程,其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书本内和考试中,更体现在学生思想上、行为上和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反射弧特别长、辐射度特别广、影响力特别深的特殊教学过程。因此,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教育对象的基本素质和知识基础,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载体的创新和整合、教学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学段的联通互动程度、不同学段的教学运行效果、不同学段的相互配合程度,更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由此形成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实际操作中衔接困难。
三、推进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的思考
1.要做好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相同、相似主题的教学衔接。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目前我省高校已在此方面作为试点走在了前列。同时也要区分不同学段的侧重点,高中阶段可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针对性的选择授课主题。大学阶段则要进阶教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四史”、道德法律、形势与政策等主题内容设计教学模块和具体内容。为使此项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必须将教材编写放到重要位置上。同时要注重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沟通,以做到通盘把握,大学思政课教师在与高中思政课教师沟通后也方便后续工作,将重复的内容删除或升华,避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无缝链接、教材建设的无缝对接。
同时,可以设计思政课教研活动联动载体,围绕同一教学主题开展大学中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活动。例如在对东北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的学习和解读中做出全省大中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尝试。
2.推动大学与高中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工作。如前文所提及,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教师之间需加强沟通交流。集体备课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既可以请大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实地调研,也可以请中学教师走进高校沟通研讨,这对于协同不同学段之间教师的教学内容会起到帮助。现代信息化社会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广阔的交流互动渠道,不同学段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APP开展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互相了解彼此的具体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大学与高中学段要制定有助于思政课有效衔接的规章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推进需要相关制度的辅助支撑,高中与大学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例如相关领导参与集体备课、请相关专家督导有效衔接的建设工作、提出整改意见等从而形成一个联动机制。努力打造纵向贯通大学、高中的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交流研讨、观摩课程、培训访学的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横向贯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互动交流、教学竞技、方法借鉴的合理化载体模式,形成齐心协力上好思政课的立体化交流大平台。
4.坚持强基固本,打铁还需自身硬。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适应一体化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承担起这样一个价值引领的神圣职责,就需要从自身入手,提升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做到“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懂马、在马信马”。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释疑解惑的能力,切实增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新时代加强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有效衔接,既是由这两个学段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出于提高思政課教学效果的需要。虽然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不同,但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相同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是相同的。这就给做好大学与高中思政课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不论处于哪个学段,都要遵循学生的具体特点,把握主旋律、抓好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体现纵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整体水平和成效,使思政课内容高度聚焦、一体推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建设好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既要突出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大力推动各级单位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协同合作。大力建设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