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龙凤”的方器特征和艺术魅力
2021-06-20范泽君
范泽君
摘 要 在紫砂方器的艺术设计之中,龙凤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能够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艺术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却努力地将这一效果呈现出来了。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我就是希望用四方四正的方器来展示紫砂艺术的另一面,同时还可以把雕塑等传统技艺更加丰富地呈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龙凤壶”,彰显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精湛技艺,特别是对于方器器型整体的把控和气韵的抒发方面做到了趋于化境,上手细细把玩此壶,抚摸立体感特别突出的图案,用茶汁浇淋之后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更为神奇的艺术享受,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方器;方器特征;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关于龙凤的题材非常之多,我们在许多的艺术作品和装饰之中,感受到龙的雍容华贵和凤的母仪天下的那种气势的同时,真的要感谢祖先们的智慧,他们从抽象的想象之中具化出来龙凤的形态特征,一直流传至今,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在紫砂艺术之中,关于龙最为常见的形态设计就是“鱼化龙壶”了,紫砂艺人把古老的传说和实际的传统紫砂制作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可谓是巧夺天工,而凤凰的设计主要集中于壶嘴,或者搭配龙捏塑、陶刻出现在其中,带给我们一种至高权力、阴阳平衡、美好祝福、吉祥寓意的感受,受到了我们广大壶友的青睐和喜欢。在紫砂方器的艺术设计之中,龙凤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能够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艺术效果,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却努力地呈现出来了。
1 紫砂壶“龙凤”的方器特征
紫砂作品“龙凤壶”(见图1)采用了传统的四方设计,简洁流畅的线条和面块镶接成型,横平竖直、棱角分明,不仅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传统技艺,更是一种艺术态度的深刻体现。壶嘴、壶身、壶钮的装饰都是恰到好处地把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和精湛的捏塑花器手法运用其中,可谓是令人叹为观止。此壶壶身端庄稳重,给人一种壁立千仞的感觉;壶底置足精致巧妙,层次感突出;壶嘴采用了龙形的设计,直流出水,非常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也是四方设计,转折直来直去,充满了力量感;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点缀的壶钮采用了吉兽的形态设计,惟妙惟肖,拿捏也非常称手。此壶的点睛之笔就是壶身浮雕陶刻的龙凤装饰,双龙环伺两边,中间的凤凰形态栩栩如生,龙的形态则是采用了古代玉龙珏的抽象设计,令人印象深刻,把我们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间对于龙凤的图腾崇拜展示出来。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我就是希望用四方四正的方器来展示紫砂艺术的另一面,同时还可以把陶刻等传统技艺更加丰富地呈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龙凤壶”,彰显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精湛技艺,特别是对于方器器型整体的把控和气韵的抒发方面,做到了趋于化境,上手细细把玩此壶,抚摸立体感特别突出的图案,用茶汁浇淋之后活灵活现,给以一种更为神奇的艺术享受,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2 紫砂壶“龙凤”的艺术魅力
龙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在远古时期,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非常落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的往往是无法认知、最为惧怕敬畏的事物。变化莫测、威力无比、行于浓云雨水之中却可喷发烈火等等,这些龙的主要特点对于远古时期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是无法比拟的,而如此令人敬畏的“动物”却悦色于色彩斑斓、充满美丽吉祥的“鸟中之王”凤。凤的原型来自于一种叫做锦鸡的禽类,在我们古人的演绎之下成为了神圣之鸟。龙凤,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已经扎根与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头,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打上龙凤文化的烙印,并且龙凤文化的视角、龙凤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紫砂艺术的造型设计和装饰之中,龙凤题材也屡见不鲜,紫砂作品“龙凤壶”就是以此为主要的思想内容,围绕龙凤展开设计和创作,平面的空间给予了充分的展示,让我们有机会可以看到龙凤呈祥的经典画面,立体、多层次,重视细节的处理和整体严谨的程度融为一体,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紫砂艺术的设计和创意魅力,同时感悟到其中浓浓的祝福之情,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紫砂艺人从中汲取更多灵感,创作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大家。
3 结 语
在紫砂的故里宜興丁蜀镇,一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周围的村里看到家家户户抟泥制壶的情景,让人回忆起往昔的时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茶和艺术审美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除了传承经典器型之外,更多的具有艺术设计感的紫砂作品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让我们沉浸在其中流连忘返,享受艺术世界带来的快乐。
参 考 文 献
[1]蒋飞龙.谈紫砂壶上的龙凤现象——作品“龙凤呈祥”的创作感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