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电视手段让孩子领略戏曲艺术魅力初探

2021-06-20李红根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戏曲校园艺术

李红根

【内容摘要】中国教育电视台在2021年春节期间制作播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一堂好戏》。本文对如何创新电视艺术的表达形式,使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一堂好戏》;戏曲;校园;艺术

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播出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一堂好戏》,聚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凸显了“戏曲艺术进校园”的丰硕成果。节目的最大特色是让孩子唱主角、唱大戏。以全新的艺术视角,创新的电视表达,匠心独具的节目构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用传统戏曲文化浸润童心,展示了民族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戏曲艺术的独特风采,体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文化责任感与社会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和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①《一堂好戏》也是2020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之一。

一、赓续传统,顺应时代,彰显文化魅力

在节目内容上,《一堂好戏》将校园文化特色与戏曲文化做深层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成为节目的看点,而且通过这种视角更映射出“戏曲进校园”之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中“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节目中所选择的剧目、选段都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正能量。以立意鲜明,格调高雅的内容,致敬建党百年,体现赓续传统、顺应时代、引领风尚的使命担当。既有学生们学演的经典现代戏,如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娘子军》、评剧《金沙江畔》、豫剧《刘胡兰》《朝阳沟》、歌剧《江姐》等,还有学生自编自演的原创剧目,如革命英雄题材的京剧《雪枫颂》、历史文化人物题材的锡剧《冯其庸避灾》、抗疫题材的越剧《一袭白衣》、京剧《隔空拥抱》等。孩子们在学演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经典剧目时,所学到的已不仅仅是戏曲的技能技巧,更是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教育和洗礼。孩子们在创排创演新剧目时,所提升的也不仅仅是艺术能力和表演水平,更是对英雄先辈们发自内心的景仰和价值观念的全新塑造。孩子们的演唱水平和表演功力虽有稚嫩或不足,但传统文化给他们的震撼和熏陶,带给他们的教育和启迪,将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多视角,多层面,探寻艺术真谛

从教育电视台的专业媒体属性和节目定位和内容特色出发,《一堂好戏》从内容到形式,从组合到呈现,从看点到意义都进行了不落窠臼的規划和设计。许多桥段让人看到常态戏曲欣赏少见的深沉效果和精美传达,使其与当下其他戏曲电视节目有所区别,有特色、有创新。尽管展示主体是学生,甚至还是稚童,但戏曲带给他们的是心灵与才情的释放,他们带给观众的则是充盈生气的鲜活。节目以学生展演、现场互动、专家点评、外景拍摄等多种电视表现手法,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戏曲进校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展示他们的才华和风采。

《一堂好戏》用电视艺术呈现出的内容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把戏曲本体捕捉到位,把电视传播效果做出新意、做出特色。在六期节目中共拍摄了12个视频短片,全景表现了戏曲进校园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真情讲述了孩子们在学习了解感悟戏曲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来自上海越剧院的老艺术家王佩珍老师,已年逾八旬,但仍老骥伏枥,矢志不渝,创办“越小花培训班”三十二载,为越剧艺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中关村一小的师生和家长们为创排京剧《抗疫英雄》数易其稿、研磨唱腔,克服多种困难,终于创排成功。江苏宿迁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为了塑造好《雪枫颂》剧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苦练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演得有模有样,形神兼备。来自京剧世家的杨泽崧小朋友,老少祖孙三代情寄梨园,共同为传承戏曲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济大学的同学们通过学演《江姐》这部经典名剧,筑牢思想之基,奠定人生目标和革命理想,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思政创新工作的典范。

三、名家荟萃,齐聚校园,不忘初心

来自全国多个专业艺术院团、多位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和戏曲评论家、文化学者作为嘉宾参与了节目录制。如京剧名家李宏图、杜镇杰、李海燕,评剧名家马惠民,豫剧名家王惠、王红丽,昆曲名家顾卫英,锡剧名家黄静慧,戏曲评论家、文化学者崔伟和张志君老师等。嘉宾们不仅对孩子们精彩的艺术表现予以高度肯定和鼓励,还进行现场示范演唱以及点评,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艺术家和文化名家的风采和魅力。节目嘉宾们精准客观的点评,专业独到的艺术见解,尤其是结合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所给予的指点,使孩子们受益良多,也体现出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媒体特色!这些名家们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艺术探索,已经成为各个剧种、流派的领军人物,获得的赞誉已不计其数。出于对戏曲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使这些戏曲名家们经常走进校园演出,义务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开办戏曲传习班。为了让孩子们能快速掌握演唱的技巧,准确把握人物唱腔,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耐心教授。像王红丽老师跪在地板上一次次为孩子们做着示范、杜镇杰老师不惜驱车上千公里到学校为孩子们指导表演、张俊玲老师把嗓子都累哑了还一句句地认真教唱、马惠民老师为了传承戏曲艺术,举家迁到河北的县城,以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教学工作之中。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中华戏曲这门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的国粹艺术,有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走近她,了解她,爱上她。

四、立德树人,树立自信,铭记英雄精神

为全面展示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各地产生的良好效果和产生的广泛影响力,展示我国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和魅力风采,节目组还特别制作了以致敬建党百年为主题的《国韵芬芳——〈一堂好戏〉红色经典戏曲演唱会》。这场红色经典戏曲演唱会由戏苑育新苗、百花更芬芳、经典有传承和经典永流传四个篇章组成。不仅展示了戏曲进校园结出的累累硕果,展示了戏曲艺术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更展示了戏曲事业代代有传承,繁荣兴旺的喜人前景。

在这场演唱会上,最大的主角、最耀眼的明星依然是孩子们。他们学唱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红色革命经典剧目片断,学习铭记英雄精神,筑牢思想之基。孩子们在节目中,还有幸与名家新秀们同台演唱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经典剧目,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艺术体验。京剧名家张秀云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唱起“格登太子”、豫剧名家王红丽陪孩子们演唱“交党费”、国家京剧院的李博和来自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合唱“军民鱼水情”、评剧名家张俊玲与孩子们共唱毛主席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韵味十足的唱腔,声情并茂的表演,名家新秀们的精湛演绎,汇成了一曲新时代的梨园赞歌。戏曲进校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播下的是艺术的火种,怒放的将是民族文化的绚丽之花。

这场演唱会共汇集了京、昆、评、豫、泸、锡、秦腔和河北梆子等八大剧种、众多艺术流派,十余位当今戏曲艺术领军人物的倾情加盟为这场演唱会增添了艺术光彩。由京剧的周婧、锡剧的黄静慧、河北梆子的彭蕙衡和评剧的王平这四位艺术家联袂表演《江姐》,用四种不同剧种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革命先烈江姐这一光辉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京剧名家杜镇杰演唱的《智取威虎山》、李宏图演唱的《白毛女》、张慧芳演唱的《杨开慧》、昆曲名家顾卫英和京剧名家李海燕演唱的毛主席诗词《咏梅》《蝶恋花 答李淑一》和秦腔名家李梅演唱的《洪湖赤卫队》、豫剧名家王惠演唱的《常香玉》《红色娘子军》等,一段段的华彩绝伦唱段,一句句回味悠扬的语句,张扬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奏响了新时代的凯歌。他们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讴歌英雄,缅怀先烈,致敬建党百年,教育青少年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华戏曲这朵艺术之花将会越开越艳丽、越来越芬芳。

五、借力电视艺术表達,传承与传播并重,让戏曲艺术焕发时代光芒

用电视手段去呈现戏曲艺术的独有魅力,用创新的节目样态去吸引青少年学生关注戏曲,是教育电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如果单纯做戏曲节目,也许不是教育电视的专长,但是把戏曲和校园结合,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戏曲,展示他们学习传承戏曲的风采和成果,就成为教育电视的使命和担当,是教育电视大有可为的主阵地。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戏曲进校园的节目已连续做了两年,笔者深切感悟到,传承和传播对弘扬戏曲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传承,就是要把戏曲艺术的精粹完整地继承下来,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传播,就是只有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接触戏曲,让他们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戏曲这样的民族艺术瑰宝才能得到弘扬和发展。让孩子唱主角,唱大戏,并不是为了展示孩子们唱得有多专业,演得有多生动,而是想展现孩子们通过戏曲学习到的精神,感悟到的文化,树立起来的自信和奠定的思想之基。所以,我们在节目中力求平实、自然、真实,以“小正大”的创作原则和努力目标和对戏曲艺术的挚爱情怀投入到节目的艺术创作和生产。

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学生通过参与、收看《一堂好戏》节目走进戏曲艺术的殿堂,爱上传统戏曲艺术,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追随者和守望者,继承弘扬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一个会欣赏、有审美,底蕴丰富的文化传承者。

注释:

①焦以璇:《让孩子唱主角:〈一堂好戏〉牛年春节开锣》,《中国教育报》2021年2月9日。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

【特约编辑:刘原;责任编辑:韩勇】

猜你喜欢

戏曲校园艺术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纸的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