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本·文化:真人表情包流行的三重社会语境
2021-06-20王长潇杨立奇梁天屹
王长潇 杨立奇 梁天屹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随着新媒体环境下真人表情包大量涌现并持续流行,网民对于生产和传播真人表情包的热情有增无减,理解该现象需要技术、资本、文化等多维视角的观照。首先,网络技术迭代使用户连接互动及UGC成为可能,数字身体延伸、虚拟在场心理空间得以构建;其次,在消费社会资本逻辑的渗透下,身体被纳入商品范畴,且身体符号产消行为逐渐合理化;最后,互联网赋权赋能与青年亚文化结合的社会环境,更为真人表情包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土壤。
【关键词】真人表情包;表情符号;符号消费;青年亚文化
当今,表情包已成为网络上人们信息沟通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真人表情包——即以真实人物照片或动图等影像为基础素材制作的表情包,作为人的身体影像符号广泛存在于网络世界当中,每天都有真人表情包被大量制作并传播使用。作为一种兼具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属性的社会产物,真人表情包的火热传播并非仅仅出于网络用户的心血来潮,而是受到了网络技术迭代、消费逻辑深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其兴起与流行都基于独特的社会语境。
一、技术迭代:互联网发展下表情符号进化,身体得以技术性还原
表情包作为人类沟通的图像数据信息传播,是互联网演进史的文化产物,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为表情包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要素。这种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互联网视觉呈现和交互技术的进化不仅给予网络图像传播以硬件支持,更为沟通传情创造出身体在线还原、双方共同在场的心理空间。
(一)符号视觉呈现动态化、真人化,表情制作过程大众化、主观化
从简单表情字符出现、颜文字表情的使用,到动画贴图表情作为社交媒体创造的附加功能,再到如今海量自制真人表情包涌现并传播,每一个节点飞跃都基于进化中的互联网满足了技术可实现性条件。互联网发展使表情包呈现逐渐动态化、真人化、系统化,表情包制作门槛不断降低、UGC内容日益占据主流。
人类历史上首个网络表情符号诞生于1982年9月19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将表示微笑的字符表情“:-)”发布在电子公告板上,用字符组合表达个人喜怒哀乐的序幕正式拉开。此后日本人将“颜文字”表情符号由歪转正并传播开来,用复杂多元的特定字符组合表达惊讶、欢呼、害羞、无奈等更为形象的情绪。栗田穰崇于1999年创造出emoji表情符号并在电话系统中率先使用,彩色表情图标出现在无线通讯中,此后表情图标被计算机以Unicode的编码所兼容而广泛进入网络聊天中,emoji也因被苹果公司整合进iOS 5输入法系统中而传播至全球。Web1.0时代浏览器页面以静态、单向阅读为主,表情符号也一直停留在静态字符组合阶段;随着被称为“可读写”网络的Web2.0时代到来,社交媒体网站、博客和在线社区兴起,互联网用户可以创建内容并上传至网页,终端用户产生连接交互。社交软件自带的动画表情也丰富了用户的交流需求,QQ软件于2003年置入类似emoji的黄色人脸表情作为默认表情,论坛、贴吧等其他社交网站中也开始出现经典的兔斯基、黑白猪、阿狸等系列卡通表情,成为网络社交的常用表情。
随着家用宽带和台式电脑的普及,大批“90后”涌入网络世界成为表情包创作和使用的主力军。2008年“暴走漫画”传入国内,恰逢青少年探索网络世界、释放个人情绪、建构身份认同的起始阶段,基于真人头像改编创作的暴漫表情包深受青年人喜爱,有关姚明、花泽香菜、崔成国的真人表情包一度成为网络聊天中的斗图神器。此后移动智能手机普及,美图秀秀等P图软件、表情工厂等表情包制作软件兴起,网络视频平台内容体量爆炸式攀升,用户制作真人表情包日益发展成“不费吹灰之力”的娱乐活动,生活照、视频截图等都可成为真人表情包的素材来源,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更成为表情包传播与共享的狂欢场。
梳理表情包发展历程可知,表情包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分支,折射出互联网进化阶段中的时代特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更迭及其内容生态日益完善,网络世界由静止转向动态,由单向呈现、精英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全民共享,表情符号也在视觉呈现和制作传播两方面有所突破。视觉呈现上,表情符号从黑白字符组合过渡到彩色贴图动画,逐渐动态化的表情符号尽可能真实地模仿并传递人脸情绪,加入真实人物身体的画面叙事更让绘制人脸表情所难以传达的细微神态得以复制,情绪在对话场景中完美还原。制作传播过程上,在互联网技术满足全民参与创作、用户广泛连接需求的当下,表情包制作已不再仅是行业巨头开发服务中的一环,而几乎成为全民力所能及之事,用户只需一个P图软件即有能力挖掘并呈现出一个神态、动作、眼神中的“画外音”;另外,制作者对真人表情意指的主观延展使得表情包含义日益主观化、随意化,同一动态片段可能被不同用户通过添加文字、截取不同帧等方式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适配不同的对话场景。
(二)数字身体延伸,身体实现在场还原与交流传情
技术更迭对表情包进化的影响,不仅在于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支持,更在于互联网技术变革下营造的网络生态格局对传播雙方身体延伸和心理感知上的改变。视觉化的电子影像加实时连接的网络传播使现实肉身实现了置换与瞬移,身体影像的无限传播保证了交流过程中解码准确度的提高,同时更为交流双方营造了虚拟在场感和场景沉浸感,从而更利于心理距离的缩短和共情能力的产生。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当今人体和技术逐渐缠绕融为一体,成为被技术所穿透和浸润的数字化产物,数字身体得以产生,并作为传播媒介协助个体实现无远弗届的延伸。各式技术工具嵌入身体的同时,身体数据也打破人类肉身身体的壁垒,进入网络界面中实现与外界的连接与重组,成为肉身之外的永久在线与完美再现之物。“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和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①以影像数据形式传送至远方的身体作为符号标记再现了身体原本的视觉图式,数字化身在另一时空的呈现片刻重建起交流场景中的面对面状态。
因此,随着技术发展下人类身体延伸范围的扩大,表情包的功能也逐渐由还原表情扩张到身体传情,从最初对人类面部表情的还原,到对神情神态、姿势动作、内心独白的演绎,表情包的传递使个人在虚拟空间中缺席的身体实现虚拟在场与被感知,顺应了沉浸式对话的交流需求。在传统的远距离文字交流中,身体一直是缺席的存在,不在场的身体使语言文字的表达略显苍白和模糊,语气、神态的缺失使对方无法得到情感反馈而需要猜测揣摩讲话者的意图,情感传播的错位经常使得交流充满无奈与尴尬。真人表情包叙事的基本功能即是通过重现缺席的身体实现完整的交流场景,利用数字身体的延伸实现自我的表意与传情,弥补文字交流过于生硬、难以表达复杂情绪的缺陷。发送动态真人表情时,处于文字交往的双方便立刻体验到情感维度的符号意义,如简单的微笑动作也会因表情包中人物的神情状态而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或压抑心酸寻求安慰的苦笑、或感到忧伤时无可奈何的嘴角假笑、或表现优越感和自信感的大笑等,都能使发出者的情感表现更到位、传播双方沟通更顺畅。从该层面来看,技术延伸的不仅是表象的数字化身体,更实现了传播者内心情感维度的延伸与再现。
二、资本驱动:消费社会符号消费欲望加剧,身体成为可产消之符号
真人表情包本质上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身体的图像呈现,是图像消费、身体规训与当代媒介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身体原本作為自然态的血肉之躯,在早期工业社会的消费刺激下逐渐符号化并被纳入符号消费的范畴,又在网络时代被赋予编、解码操作的便利性并杂糅了群体展示的心理,生产与消费虚拟身体影像的热情被释放,并体现在网民争相创作真人表情包的猎奇比赛和游戏狂欢中。
(一)身体符号化——身体进入消费场域并被物化和支配
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符号化传播是人类开拓疆土、实现高效交流的必然结果,而身体的符号化过程则受到技术和资本的合力推动。身体曾是唯一且必须实体在场的交流媒介,语言和文字出现后,交流过程逐渐被身体之外的其他可感符号所取代,虽然神情、姿态等以身体为媒介的表达仍在发挥作用,但符号已能帮助大部分交流顺利完成。身体仿佛完全从交流活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可有可无的、补充符号交流的附属品,而符号则因超越了身体的空间限制而获得大量繁殖。工业化后现代电子媒介对人体进行模仿和取代,身体也逐渐被纳入符号的范畴,以摄影术为基础的视觉技术的成像表征着身体,虚拟身体影像作为符号形式代替肉身被传播和接受,“身体不再拥有无可辩驳的个性象征或人格象征。我们的面孔、行动、声音、思想和互动,已经全部迁移到媒介之中,交流已经成为脱离人体的东西”,②身体的符号化也在这一阶段彻底完成。
技术推动身体符号化实现的同时,消费主义的刺激更使身体成为符号消费的场域,成为被施加各种意象和所指的符号体系。鲍德里亚曾断言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认为人们在交换、消费和展示符号差异中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安全感。同时他也指出身体在消费世界中的地位:“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③鲍德里亚对大众传媒中出现的身体形象进行了剖析,认为身体形象在消费主义的倡导下变成了正在被交换着的一种符号材料,符号建构身体的消费意象,使身体进入消费的深层机制,成为渗透着消费伦理的商品物质。布尔迪厄也强调身体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认为人们对于身体的管理是使身体以某种特定方式发展,令身体成为获得社会场域认可的有价值之物,从而获得地位和区隔的一种方式。④在有关身体与社会理论的研究中,不乏有身体如何作为商品被交换、身体如何作为符号被赋意的相关讨论,可见身体的符号化和商品化正成为社会交往中的普遍趋势。
人们对身体符号呈现的狂热可分为实体打造和虚拟编码两个方面。首先,身体的实体呈现被打上了个体所属社会阶层的印记,身体形态、衣着风格乃至吃东西、走路的姿势都能揭示个体的惯习和品位,并透露出其社会位置。健身房背景中肌肉健硕的男性或线条优美的女性身体照,都在向受众传递出画面主人公拥有高贵气质且处于较优渥生活状态中的信息,因此个体越来越重视健身、瘦身、仪态练习等对身体的改造活动,试图呈现姣好的身体状态并将此指向社会高级群体的隐喻。其次,虚拟身体的编码和呈现已经成为人们外示自我价值、地位的重要环节,即使个人对真实自我的外貌和状态心知肚明,也习惯通过对姣好身体照片的自我凝视来享受短暂的自信与满足感,并期待在网络社交中利用精心编码后的身体获取人脉、尊敬、金钱等社会资源。
鲍德里亚将电视机、录音带上的内容比喻为“幻影”和“眩晕”——“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⑤摄影术产生后人们对照片的狂热正是大众企图从符号中牟取现实、却仅获得“眩晕”的自我欺骗,修图术和社交软件的发达使身体在符号化过程中被打磨、改造、拼贴,成为主观意志权力施加下的物品和意象符号。人们通常会修饰自己的肤色、曲线,甚至会细化到对发际线、颧骨等的调整。各类直播、短视频平台中自带的美颜效果也迎合了用户的变美需求,并催生出大量通过展露虚假美色来获取流量和金钱的主播,越来越多的用户已习惯将自己的身体影像袒露于公众眼光下被消费、被品鉴。身体影像的堆积就像五光十色的商场中橱窗陈列的商品景观,在技术加持和互联网消费的推动下被冠以各式标签和符号,其商品化趋势也愈加严重。
(二)编、解码游戏——身体符号生产与消费下的真人表情包
美色消费中的身体通常被刻上公式化符号的烙印,人们将自己调整至最优美的五官及全身比例。而真人表情包中的身体符号则更多承载了亚文化群体的随意性和消解性,这时的身体符号生产不再注重线条比例传达的美丽意象,而通常以夸张的表情、姿势为编码对象以追求新奇有趣的游戏体验。网络用户在生产与消费公众人物真人表情包的活动中,对人物身体的编、解码行为更是一场集体狂欢式的共创共享游戏。
青年群体是表情包编、解码游戏的主力军,他们善于创造生动有趣的娱乐文化且将自我“游戏人生”的态度贯彻在互联网实践当中。威廉·斯蒂芬森于1967年发表了传播游戏理论,认为“与其将媒介视作改变受众的工具,倒不如把媒介视作自我取悦的玩具”,⑥强调传播中个体主观游戏娱乐的需求,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充分理解表情包产消泛滥的现象。青年群体生产真人表情包的初心大多为享受乐趣,选取带有夸张、讽刺、恶搞元素的人物影像,对人物神态进行联想与延伸,结合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时事新闻、影视动漫等“梗”叠加文字来进行戏谑式的调侃,在原有影像的基础上添加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和态度,使其成为自己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符号。且不论后续传播效果如何、是否获得他人共鸣,这种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某物、使其替自己发声的体验已足以让青年群体获取快感。
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多元的场景,其无限连接的特性也使个体群聚并组织大规模网络行动成为可能,青年在网络媒介中获得了独立话语权,真人表情包也成为青年进行身份区隔、表达自我态度的有力武器。例如每次“帝吧出征”⑩事件都可以折射出真人表情包在青年释放情绪、表达立场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为反对“台独”势力,“帝吧”网友统一使用明星黄子韬的咆哮、白眼等表情包在Facebook平台上与“台独”分子展开论战,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和打击“台独”的政治意向。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疫情高峰期关于美国人无须佩戴口罩的言论,引起了我国网民的强烈反感,因此中国青年将特朗普神态及肢体语言截取成图,并配以多样的文字组合成表情包,例如将他自信的表情搭配其在发言中常用的“没有人比我更懂×××”句式。网友用双关方式讽刺其不理智的个人决策,并表达出自己爱国的政治意识。由此观之,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大胆表达自我态度情绪、争取个人话语权的真人表情包契合了青年亚文化的反叛性和抵抗性,青年使用真人表情包进行发声成为网络世界中的社交默契。
青年消费真人表情包以获得娱乐、表明身份属性的行为则可以从明星表情包传播中略窥一二。追星文化是青年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而明星表情包则是粉丝文化传播并实现“参与式追星”的有力载体,无论是恶搞、调侃,还是褒扬、宣传,制作和使用明星表情包都是粉丝表达自己对偶像好感和忠诚度的方式。一方面,粉丝通过制作和传播偶像表情包以达到扩大该明星知名度、吸引潜在粉丝、获得群体认同感并扩大交友社群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同于十几年前中国追星文化兴起初期粉丝将偶像当作天神膜拜的心理,如今粉丝则更倡导“爱到深处自然黑”的追星逻辑,将自己对偶像的喜爱表现为善意的戏谑和嘲讽,因此故意“丑化”并调侃偶像的表情包更能受到“真爱粉”的钟情。
真人表情包作为一种利用生动的视觉呈现来传情达意的“热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故意“抹黑”他人的简单操作契合了青年亚文化消解权威、恶搞一切的精神内核,无深度感、碎片化的消费过程也符合青年快餐化、娱乐化的生活理念,且影像语言又可以轻松与嘻哈文化、佛系文化、土味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分支中的“暗语”随意搭配组合成新表情包,因此在青年亚文化的加持下,真人表情包发展非但没有受到侵权问题的掣肘,反而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四、结语
随着技术化身体的发展和“身体”的符号消费意义被挖掘,真人表情包作为短平快式的影像消费极易被生产和传播,并在杂糅了青年亚文化后成为中国网络世界最具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景观之一。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这一文化景观背后必然有一套支撑其运作的意识形态,无论是技术、资本还是文化层面,本文所探讨的社会语境都存在着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权力关系。技术利用数据化身体实现对肉身身体的剥离,重构身体在交流中的功能地位;资本将消费逻辑渗透至身体,重新定义身体的审美标准与价值所在;社會亚文化则模糊了身体背后的主体——人的法律权利,并用娱乐的方式消解了传统话语的严肃叙事。
由此可见,真人表情包的流行实际上交织着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多方建构,也体现出网络新时代下身体与各方力量的相互博弈。辨析其兴起背后的社会机理及权力机制,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互联网迅速迭代对人类交往及社会文明的深层影响,而在微观层面如何解决权力矛盾下的社会问题——如技术日益取代身体的潜在风险、消费社会倡导下的价值观扭曲、娱乐化心态解构自然人权利等,如何平衡权力结构中的各方力量、引导新兴文化健康发展,也是未来需要审慎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②王彬:《身体、符号与媒介》,《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
③⑤〔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页、第11页。
④〔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95-302页、第316-323页。
⑥柯泽、宗益祥:《媒体只是受众自我取悦的玩具——传播的游戏理论及网络语境下对传媒业的启示》,《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
⑦〔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⑧孙国华:《法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⑨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⑩指百度贴吧中的“李毅吧”成员有组织地、自发地、大规模地在某网站发布内容以淹没其他帖子。文中指某次爱国青年网友用统一的表情包和文字,到社交平台进行评论留言以传播爱国声音的活动。
(作者王长潇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杨立奇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梁天屹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 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