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将将 其华灼灼
2021-06-20张静蒋培培
张静 蒋培培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玉,石之美者”“玉不琢,不成器”“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国人爱玉、崇玉,赋予玉石美好的含义和象征。玉器是伴随着石器的发展而出现的,古人很早就知道对玉石加工,如皇帝“以玉为兵”。玉器按其用途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礼仪器,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春宫大宗伯》云:“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主要有圭、璋、璧、磬等。第二类是佩饰品,表示尊严与神秘,分为组佩饰和单体佩饰两种。第三类是丧葬玉器,主要是迷信死者尸体不腐而将玉放在死者口中含着,塞在其耳鼻中,或遮在死者的眼前,如“琀”“瑁”之类。第四类是武器或生产工具,主要有刀、戈、铲等。第五类是实用玉器,为社会上层人士所用,如玉梳、玉爵。第六类是观赏玉器,用于室内摆设,象征权力和财富。
玉,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儒家审美意识的体现。作为礼仪之邦,玉器最初是作为礼器,用于在祭祀上敬奉神灵。到了商代,巫权被王权所取代,王权与玉器逐渐结合,演变出用玉来规范帝王和贵族的等级制度。至周代,周人崇礼的文化思想与玉器相融合,“玉礼文化”逐渐兴起。伴随着礼崩乐坏,用玉制度僭越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愈演愈烈,各路诸侯竞相用玉,玉器所载文化从制度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出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将崇玉文化与遵从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给玉赋予儒家道德含义。玉的儒学化,将君子佩玉变为一种风尚,“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远则扬之,然后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以佩玉来约束举止,合乎礼仪。
虢国墓地作为西周时期的一个大型邦国贵族墓地,出土各类玉器多达9000多件(颗),其中佩玉占玉器的60%,可见佩玉在商周时期的盛行。佩饰玉器不仅反映了两周时期虢国的生产力状况,也反映了该时期虢人的社会文化信仰和民族审美,是虢国玉文化的又一真实记录。基于此,这里选取11件虢国墓地出土的精美佩饰玉器,以飨读者。
组玉佩,是由多种、多件玉器组合而成的复合形佩饰。商代未发现,西周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突出。其特征为以玉璜为主体,间配有各类小型玉饰串联,故又称之为杂佩。见于《诗经》:“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六璜联珠组玉佩(图1)
西周。通长133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一组293件(颗)。由1件人龙合纹玉佩、5件龙纹玉牌、2件玉管与分作两行六组的62颗红玛瑙珠、8件红玛瑙管以及6颗料珠相间串联而成。人龙合纹玉佩玉质温润细腻,正面饰双人龙合纹,背面有一斜穿。5件龙纹玉牌玉质、形制皆相似,均作长条薄片,两端各有2个小圆孔,正面饰4条龙纹,均为椭圆形目。整组佩饰串系匀称讲究,制作精细,色彩瑰丽,晶莹透润。
玉佩、玛瑙珠组合佩饰(图2)
西周。周长48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一组115件(颗)。由一件兽首形佩、1件蝉形佩、6件束绢形佩、107颗青色或橘红色玛瑙珠相串系而成。兽首形佩为青白玉,玉质温润,透明;圆雕,三棱体;正面饰兽首纹,以中部棱为轴,两侧纹样相同,兽首臣字目,大耳,长角;中部竖向穿孔。蝉形佩为白玉,半透明;长方形,正面略鼓,背面略凹。6件束绢形佩大小稍有差异,形状基本相同。
玉佩、玛瑙珠组合佩饰(图3)
西周。周长68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一组173件(颗)。由 1件兽首形佩、6件马蹄形佩、1件束绢形佩、165颗红色或橘红色管形与鼓形玛瑙珠分双行相间串系而成。兽首形佩为青玉,豆青色,局部沁成黄白色;正面略鼓,背面平整。马蹄形佩为青玉,全沁成灰白色;正面略鼓,背面略凹;正面饰双龙纹。束绢形佩为青玉,灰白色;近长方形,中部束腰。
玛瑙珠、绿松石珠组合左手腕饰(图4)
西周。周长33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一组126件(颗)。由小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料管、绿松石珠串系而成。以单行29颗薄片状管形绿松石珠为结合部,其下分别系以三行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每行玛瑙珠一端分别以两颗扁方绿松石珠,或一颗绿松石、一节料管的组合方式;另一端以单节圆形料管、两节圆料管的组合方式与单行绿松石珠相连缀。
单佩,是单件独立佩戴的玉器。有人形、动物形、器物形等多种类型。
人龙合纹玉佩(图5)
西周。通高5.7厘米,寬2.7厘米,厚0.35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点。玉质细腻,半透明。整体为一蹲踞的侧面人,头戴高冠,圆形眼,云纹耳,身体雕刻成一条龙,龙头及下部卷曲为人的胸部及嘴,龙的身体蜷曲为人的臀部及下肢,短尾上翘。
青玉人佩(图6)
西周。通高4.4厘米,宽2.2厘米,厚1.9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做蹲坐状,头上有冠,柳叶眉,臣字眼,高鼻梁,扁嘴巴,下肢蜷曲,双手弯曲置于膝上。背部饰卷云纹。底部有单面圆孔。
有榫龙形佩(图7)
西周。通高7厘米,宽3.7厘米,厚0.6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浅黄色。玉质温润细腻,半透明。片雕。龙头上有云纹角,鬃毛后披弯曲,臣字目,眼角带钩,长鼻上卷,吐舌,身饰勾云纹。底端有一短榫,榫中部有一圆穿。
兽面形佩(图8)
西周。通高3.7厘米,宽6.7厘米,最厚处0.5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时一侧耳部稍残。青白玉。青白色,受沁处有浅黄色斑。玉质细腻,半透明。片雕。正背两面皆阴刻相同的兽面纹,犄角内卷,臣字目,耳外张,大口,上端有8个穿孔,下端有3个穿孔。
凤形佩(图9)
西周。通高12.9厘米,宽2.1厘米,厚0.5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青玉。深冰青色,全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细,微透明。丁字嘴,尖喙内勾,头顶有三冠,冠端均分叉,翘尾下垂。尖喙处有一圆穿。片雕。做站立状,昂首挺胸,尖喙,圆目微凸,头上有冠,直立足。正背两面饰纹样相同,以阴线刻出羽纹。
龙凤纹佩(图10)
西周。残长6.2厘米,宽2.6厘米,厚0.65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时龙尾端与鸟喙残缺。青玉,深冰青色,嘴部受沁有黄褐斑。龙首,宝瓶状角,臣字目,曲体蚕身,身分八节;龙背上有一站立凤鸟,昂首挺胸,尖喙,敛翅,翅尖上翘,尾端平直且分叉。龙口部有一圆穿。
人形佩(图11)
西周。通高5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白玉。乳白色。玉质温润细腻,透明。正背两面纹样相同,头上有冠,臣字目,鼻微凸,口微张,双臂趋于胸前,下肢呈跽坐式,臀部刻有 “⊕” 符号,足下有短榫,榫上有一小穿。
虢国墓地出土的佩饰玉器精美绝伦,其华灼灼,在继承商代制玉的基础上又有所开拓创新,形成西周时期独特的玉器风格。玉器种类上,玉色多崇尚白色玉,尤其珍褒和田白玉,较为贵重的玉器皆由和田白玉琢制。级别较低的玉佩则多玉石并用,常与玛瑙、石珠、琉璃珠、绿松石珠等相隔出现,符合《周礼》天子以下君臣不能用全玉的礼制规定。纹饰上,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改由一宽一窄双线构成,宽线采用“彻”法,窄线使用“勾”法,刚柔相济,利用不同反光和阴影之差,使勾勒出的线条更加流暢飘逸,圆曲柔美。工艺上,雕琢技艺更为精湛,出现集片雕、透雕、浮雕、镂空、阴刻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佩饰玉器,所饰花纹精细流畅,所雕图像玲珑剔透,进一步映射出佩戴者所代表的身份与地位。
(责任编辑:屈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