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2021-06-20方依凡

社会与公益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工毕业情绪

方依凡

摘 要:抑郁情绪作为一种心理问题开始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其以“危害范围广”“识别难度大”等特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笔者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法从个人、家庭和学校三个角度分析其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提出“2S+2P+2M”合作模式,实现学生父母、学生同伴、学校、医务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六方联动,共同治愈抑郁学生,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在大学生抑郁情绪应对措施上的不足,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社会工作;抑郁情绪;大学生;2S+2P+2M合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大学生群体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抑郁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現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3亿多人受到抑郁症困扰,在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都曾经历过抑郁[1]。2019年7月29日,有31.2万网民参与了中国青年报微博发起的“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的网络投票,其中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且情况很严重的达到了8.6万,占比27.6%。抑郁情绪在得不到及时救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则会演变成抑郁症。我国台湾南华大学游金潾教授研究发现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病发高峰期[2]。抑郁症使得学生身体机能下降,负面情绪挥之不去,严重损害其社会功能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目前有3亿多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导致青少年和成年人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3-4]。因此,运用社会工作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防范与治疗,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自身的理论和专业方法完善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文所述中大一和大三年级学生是抑郁症高发人群,本文将大学生群体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类别,以方便研究其抑郁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模式,目的是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抑郁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框架。

二、大学生抑郁情绪高发的原因

(一)低年级学生:处在新环境的“适应期”

1.新生“依赖”心理根深蒂固

每个人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是从前一个阶段进化而来,所以现阶段的情况是由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决定的[6]。从幼儿园入园到高中毕业,我国大部分父母都扮演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全盘操控者”角色,孩子唯一需要关注的只有学习[5]。数十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导致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的庇护,需要独立解决自身问题的孩子束手无策。如初次体验宿舍生活如何处理室友关系,如何适应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的地域差异等都会使首次独自生活的同学焦头烂额[7]。

2.家长关心的“两极分化”趋势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8],孩子进入大学后父母对学生的关心呈现两极化趋势。“放任型”家长认为已成年的孩子应具备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不闻不问,让其在陌生的环境中独自闯荡。“约束型”家长充当孩子与外界的缓冲器角色,竭尽全力“保护”其不受外面世界的干扰,继续干预孩子的所有决定,严格控制其自由时间。

关心的缺失让初次面对新环境本就孤立无援的孩子失去了强大的后盾,从而产生畏惧的心理,而过度的关心则可能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发展会受到遏制。

3.对理想大学的固化思维严重

在中学阶段,教师与家长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描述成为学生备考的精神寄托与前进动力,但当他们发现竭尽全力考取的学校中各项基础设施、环境氛围、地理位置、教学方式和制度安排与自己想象中有较大差异时会感到沮丧失望。

过度理想化的认知被现实打破,随之而来的情绪落差、抱怨不满、迷茫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的递增最终将引发抑郁情绪。

(二)高年级学生:被赋予“准毕业生”身份

1.认知不全,毕业选择出现困境

“选择”是大三大四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对自身以及决定的认知不足,考研还是工作,目标设立的高还是低将给他们的情绪造成困扰。

首先,由于对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加之对备考和应聘流程了解甚少,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豫不决。其次,迫切提升自己的期望促使他们将工作与考研目标定得过高,但当自我能力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时内心便会受挫。

2.沟通不当,毕业去留遭到反对

临近毕业,毕业去向无疑是孩子和父母最大的矛盾。由于生长环境的变化,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与孩子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之间总会存在差异[9]。学生想通过努力继续深造或是去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发展,而父母则更希望他们可以回到自己身边,找份稳定的工作安稳度日。如何权衡家庭的期望与自己对未来的期待成为毕业时面临的巨大难题。

家长和子女在就毕业后的打算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而忽视对方的感受,由于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当,甚至会出现彼此疏远和伤害的现象[10],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期望破灭,随即产生抑郁情绪。

3.了解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未提前获取学生毕业去向的信息导致对毕业生的教学计划安排出现趋同化现象。统一时间安排学生实习,本意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却让选择考研的学生缺少复习时间[11],且高校普遍出现教室紧缺、图书馆占座严重的问题,这无疑让本身处于紧张备考阶段的学生更加疲惫。对于毕业后打算工作的学生,学校没有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就业知识和技能方法培训,使本身就存在选择困难的学生更加迷茫不安。

双方信息不对称使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的学生的真实需求均难以得到满足,甚至平添本不该有的烦恼,导致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增加。

三、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2S+2P+2M合作模式

(一)“2S+2P+2M”合作模式的简介

“2S+2P+2M”合作模式中的2S指学校(school)和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2P指同伴(peer)和父母(parents),2M指医务人员(medical workers)和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ers)。“2S+2P+2M”合作模式是以社会支持网络为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生命旅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些不可预期的事[12]。因此,当人们遭遇突发事件时,就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及依赖他人的协助来解决问题。“2S+2P+2M”合作模式是以抑郁学生为中心,六方共享资源,共同致力于帮助抑郁大学生走出困境的模式。

(二)“2S+2P+2M”合作模式的操作流程

如图1所示模式中,同伴、父母、学校、医务人员、医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六方作用各不相同,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促进。首先,医务人员负责对抑郁学生进行诊断,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者住院观察。如果医生的诊断结果是患者只有轻微抑郁,只需要进行适当心理干预,可以继续回到正常的校园生活,那么学校社会工作者根据导致抑郁情绪的不同原因进行专业介入,帮助其走出抑郁情绪。若判断学生除心理辅导外还需药物甚至住院治疗时,医务社会工作者则充当患者、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纽带,向医务人员传递患者诉求,解答相关疑惑,同时运用专业方法对抑郁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在专业的心理治疗外,学生同伴之间因年纪相仿,可以利用朋辈优势,尽可能打开抑郁情绪学生的心扉,寻找问题原因,分享渡过难关的经验。学生的父母虽然因地域限制无法经常陪伴孩子身边,但要密切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一旦出现抑郁倾向,要及时为其疏导情绪,并寻求学校教师的帮助。学校做好教育宣传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时把控,如遇突发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最后,由于导致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复杂多样且抑郁情绪自身具有“危害大”“隐蔽深”等特点,单纯依靠任何一方对学生单项干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2S+2P+2M”合作模式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引导学生主观上形成自助,家长、同伴、学校等外力的配合,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同等重要的。将带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作为服务中心对象,六方合作,跟进诊断结果与治疗进程,及时交流过程需求与成效,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入学及毕业服务,帮助其及时消除抑郁情绪,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2S+2P+2M”合作模式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焦虑情况,可以有所侧重地实施“2S+2P+2M”合作模式,但重点都应是发挥社会工作的干预作用。

1.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施方案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适应”焦虑,最需要解决的是其遇到的认知与社交问题。初到大学,新生对自我以及新环境的认知可能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对自己难以融入新环境做出错误甚至扭曲的解释,从而使自己陷入抑郁状态。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ABC理性情绪疗法,首先與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次让抑郁学生找出诱发事件A,再次明确自己不适当的情绪或后果C,最后引导学生找到导致这些不良结果的非理性因素B。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与学生多次辩论来动摇其非理性信念,让他认识到自己观念的错误。从独自生活到集体生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必然会导致饮食生活习俗的差异和地区生活水平的差距,每个人在过渡期都会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不适反应,学生需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相信自己和他人一样有能力度过这段时期,用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最终恢复对自我的正确认知。除让新生对大学生活保持正常心态外,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扩大社交圈也是缓解抑郁情绪的有效途径。社工可以将有社交障碍的学生组建成互助小组,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将因社交恐惧产生的排斥感与融入小组产生的归属感相互中和,并为在社交中碰壁的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使学生在倾诉过程中互相鼓励。社工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如“千层网”“解开千千结”等,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信任,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现实交往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以此来重拾自信,提升沟通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最终缓解抑郁情绪。

父母要尤其注意孩子在刚入学阶段的情绪波动,经常与之保持联系,加强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在聆听过程中避免打断与过多评论孩子的叙述,鼓励他们广交朋友,勇敢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同伴可以动员情绪不佳的同学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兴趣培养转移其悲观情绪,并帮助其借此认识新朋友,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邀请专家开展抑郁情绪预防和识别宣讲活动,普及抑郁情绪相关应对措施,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抑郁情绪,放平心态并及时寻求帮助。

2.针对高年级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高年级学生普遍面临“毕业”焦虑,认为自身一无是处,无法胜任任何工作,或是对于毕业选择一头雾水,导致出现抑郁情绪积压等问题。

社会工作者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可以实施个案工作。首先,社工应以柔和的语气,友善的态度向学生传递自己愿意帮助他们的愿望。其次,专注聆听学生在毕业之际关于学习以及寻找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给予他们充分宣泄内心不满与困惑的机会,以缓解其心中的焦躁不安。紧接着社工要对学生的经历表示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自身优势与潜能。最后,引导学生将内心愿望、个人能力与工作和升学做充分对比,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重拾对未来的信心。在学生完成对未来的规划后,社工还应链接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支持,如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文化,邀请专家开展升学考试指导,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接下来的任务。除对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实施个案工作外,社工还可以组建“毕业学习小组”,将同样被毕业问题困扰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引导小组成员制定人生规划,让有相同目标的组员,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相互督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效缓解抑郁学生在迷茫期孤立无援的状况。在为学生解决毕业难题的同时,社工还应将收集到的反馈与调查结果进行总结,为政府发布关于大学生教学管理的规定和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宏观层面助力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

父母应尽早提醒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对于毕业后选择升学还是工作以及发展城市等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并尊重孩子的决定,尽可能避免施加压力。如果孩子临近毕业对未来表现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倾向,父母应以自身过往经历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毕业迷茫期,并及时与学校联系。面对同样的毕业问题,同伴会更加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彼此间加强交流,共同学习进步,帮助对方渡过难关,摆脱抑郁情绪。学校应对学生的毕业问题加以重视,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加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以减轻学生在毕业时的焦虑情绪。同时,优化毕业生管理体系,做好后勤服务工作,避免因为学校的管理不当而增加毕业生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卫计委:加强心理健康 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EB/ OL].(2017-04-06)[2020-06-20].https://china.huanqiu.com/ article/9CaKrnK1MVQ.

[2]白皓,马晓静.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 大一和大三高发[N].中国青年报,2019-07-29(7).

[3]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世界卫生日[EB/OL].(2019-02-22)[2020-06-20].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healthday/2017/zh/.

[4]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要信息[EB/OL].(2020-09-07)[2021-03-14].https://www.who.int/zh/campaigns/ world-mental-health-day/world-mental-health-day-2020/worldmental-health-day-campaign.

[5]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85-86.

[6]徐文秀,董海涛.青少年抑郁倾向的社会工作干预[J].心理月刊,2019(11):10-11.

[7]李斯静.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工作介入方案:以蔡川中学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19-20.

[8]刘皓宇.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孤独感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0-54.

[9]张静敏.论家庭中的代际冲突与沟通[J].考试周刊,2008(16):239-240.

[10]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5-16.

[11]陈华,罗雅文,周敏.浅谈校企合作对高校大学生对口就业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9(23):1-4.

[12]肖飞.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行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22-23.

猜你喜欢

社工毕业情绪
A Social Crisis
毕业季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情绪认同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