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觅静 静中探解
2021-06-20谢丽丽
谢丽丽
近几年,命题者常以四边形为背景,渗透点的运动,并对此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等量、变量、图形间的关系进行考查。下面结合例题对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进行剖析,供同学们参考。
一、动点产生的分段函数
例1 如图1,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E-D运动到点D停止,点Q从点B出发沿BC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现P、Q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x(s),△BPQ的面积为y(cm2),若y与x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则矩形的面积是()。
A.96cm2 B.84cm2
C.72cm2 D.56cm2
【分析】我們先初步了解整个运动的过程,由于两点运动速度相同,那么可以厘清其中的三种情形:点P在线段BE上运动,点Q在线段BC上运动;点P在线段ED上运动,点Q在线段BC上运动;点P在线段ED上运动,点Q在点C处静止。明确三种情形的临界状态,再结合图像上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化动为静,便可将面积转化为线段长求解。
解:从函数的图像和点的运动过程可以得出,当点P运动到点E时,x=10,y=30。过点E作EH⊥BC,如图3。
∵y=[12]·x·EH,即30=[12]×10×EH,
∴EH=6,即AB=6。
在Rt△BAE中,由勾股定理,得AE=8。
由图2知,当x=14时,点P与点D重合,即DE=14-10=4,
∴AD=AE+DE=8+4=12,
∴矩形的面积为12×6=72(cm2)。
故选C。
二、动点产生的图形
例2 如图4,在矩形ABCD中,AB=1,AD=[3],P为AD上一个动点,连接BP,线段BA与线段BQ关于BP所在的直线对称,连接PQ,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D时,线段PQ在平面内扫过的面积为。
【分析】已知点P的运动轨迹是线段AD,因此,只需再确定点Q的运动轨迹即可。由轴对称得BQ=BA,而点B是定点,BA的长为定值1,所以点Q的运动轨迹是圆弧,其圆心角可结合已知数据求得。那么图5中的阴影面积即为所求,再利用分割法可求得面积。
解:∵线段BA与线段BQ关于BP所在的直线对称,
∴BQ=BA=1,△ABP≌△QBP。
∵点B是定点,
∴点Q的运动轨迹是以B为圆心的圆弧。
如图5,阴影部分即为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D时,线段PQ在平面内扫过的图形。
∵矩形ABCD中,AB=1,AD=[3],
∴∠BQD=∠BAD=90°,∠ABD=60°,
∴∠ABQ=2∠ABD=2×60°=120°,
∴S阴影部分=S四边形ABQD-S扇形ABQ
=2S△ABD-S扇形ABQ
=S矩形ABCD-S扇形ABQ
=[3]×1[-120π×12360]
=[3][-π3]。
三、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
例3 如图6,在?ABCD中,∠B=60°,AB=10,BC=8,点E为边AB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D并延长至点F,使得DF=[14]DE,以EC、EF为邻边构造?EFGC,连接EG,求EG的最小值。
【分析】点E的运动带来?EFGC的运动。?EFGC中边的长度在变,但我们要抓住变化过程中不变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如EF=CG,EF∥CG。又由DF=[14]DE,得[DECG]=[45]。记CD与EG的交点是点O,由△DOE∽△COG,得[EOGO]=[45],故[EOEG]=[49],即EG=[94]EO。此时,问题转化为求线段EO长的最小值,即求两条平行线AB、CD之间的距离。
解:∵四边形EFGC是平行四边形,
∴EF∥CG,EF=GC,
∴△DOE∽△COG,
∴[EOGO]=[EDGC]。
∵DF=[14]DE,
∴[DEEF]=[45],
∴[EDGC]=[45],
∴[EOGO]=[45],
∴EG=[94]EO。
过点C作CH⊥AB于点H,如图7。
∵在Rt△BHC中,∠B=60°,BC=8,
∴CH=BC×sin60°=[43],
∴当EO⊥CD时,EO取得最小值[43]。
∵EG=[94]EO,
∴EG的最小值是[94]×[43]=[93]。
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综合性强,常与圆、三角形等几何知识以及方程、函数等代数内容结合,要求较高。我们要抓住动点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关注特殊四边形本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必要时结合特殊状态或将相关线段代数化,通过动的现象寻觅静的本质,从动静间的转化出发剖析问题,实现动态问题静态化,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