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常见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治疗

2021-06-20管家康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儿科治疗

管家康

摘要:目的:对当前儿科常见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于2020年8月5日开始,于2021年2月5日结束,以在研究时间内本院接收的儿科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为了更好的提升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将对60例患儿进行分组探讨,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针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颗粒,观察组采用午时茶颗粒,最终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和对照组分别为6.66%和20.00%,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药药物应用在儿科常见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儿科;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106-01

引言:儿科是医院中较为特殊的科室之一,其中的患者大多为儿童,而儿童免疫力相较于成年人非常低,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在儿科治疗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且病情发病非常快,一旦发病会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病几率,同时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而在患者呼吸道感染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药物选择不当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利巴韦林颗粒和午时茶颗粒的治疗效果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5日至2021年2月5日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岁和10岁,平均年龄为(5.65±1.25)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岁和9岁,平均年龄为(5.88±1.16)岁。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利巴韦林颗粒应用在对照组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的体重进行选择合适的剂量,正常情况下15~20mg/kg,每天分为三次服用,三天为一个疗程;其次将午时茶颗粒应用在观察组患儿的治疗过程中,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进行正确给药,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每次服用半袋,每天服用两次;患儿年龄在4~7岁,每次服用2/3袋,每天服用两次;患儿年龄在7~9岁,每次服用一袋,每天服用两次,每三天为一个疗程[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肺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视为治愈;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肺部功能有一定的恢复和改善视为有效;经治疗后的患儿临床症状并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还出现加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需要对两组患儿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22.0,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标准差用来进行表达计量资料,t对其进行检验;同时n(%)用来进行表达计数资料,X2对其进行检验。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则说明该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后发现,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分别为96.66%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后发现,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分别为6.66%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童的体质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差异较大,身体免疫系统也比较弱,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感染,一旦受到外界病毒感染会直接导致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不仅会伤害到患儿的咽喉,同时对患儿的气管、眼睛和肺等器官也有着非常大的伤害,一旦患儿收到呼吸道感染会导致不同程度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临床中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利巴韦林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但是其退热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且患儿在用药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依赖性,从而导致患儿的耐药性产生,对最终的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而午时茶颗粒是中药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的阻断病毒繁殖,最终达到抑制病毒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了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为96.66%,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为8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和对照组分别为6.66%和20.00%,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午时茶颗粒应用在当前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冬娟.病毒性、细菌性、肺炎支原体及混合感染性肺炎临床特征比较[D].苏州大学,2018.

[2]刘昆.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3]王昕泰.基于UPLC-MS技术的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代谢模式研究[D].南京中醫药大学,2016.

建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红河 654300

猜你喜欢

儿科治疗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