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促理解,提能力
2021-06-20陈伟燕
陈伟燕
【摘要】本文从低年级语文课堂实践经验出发,提出:抓好阅读中的关键问题,明确阅读任务,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未懂、难懂的字词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提出的阅读教学方法,均是课堂实践经验之谈。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策略;课堂实践
低年级的阅读应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想象力。因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时,本人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抓好阅读中的关键问题,明确阅读任务
在教学部編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时,很多老师会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课文内容,即先介绍鲧,再学习大禹治水的不同,从而突出大禹治水的高明之处。但本人认为,学生一方面没有治理河渠的经验,虽从课文的描述中也能感受到大禹治水的优点,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理解。正如,曹爱卫所说:“阅读前,需启动先备知识、做出预测,让阅读苏醒过来。”因此,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视频,意识到洪水的可怕后,紧接着,让学生化身工程师各施奇招,说说治理洪水的方法,在预习了课文后,很多同学都能说出“疏导”的方法,从而解决了课文的难点之一,理解了大禹治水的高明之处。
抓好阅读中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对课文提出中心问题,围绕问题发散学习。在教学前期,教师可以出示问题,引发思考,但也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课堂围绕解决问题。正如《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思考,从而探索答案的过程,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一步。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小狗学叫》一文时,学生就提出“动物本身就会叫,为什么要学?”“它是个哑巴吗?”等问题,为了解答疑惑,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便知道小狗不会叫的真正原因。但是问题不会戛然而止,“小狗学叫的结果怎么样?”这一问题依然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课堂上抓好阅读中的关键问题,明确阅读任务,是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
二、结合文本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时,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学生具有了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将心中的理解形成规范的文字却是难事。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先降低难度,让学生爱上这种理解方法。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儿童诗歌,诗歌本就存在理解难度,还需要理解“泥泞”、“晶莹”、“荆棘”等词语,总体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泥泞”一词时,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泥泞的路是什么天气状况下出现的?”“下雨后的泥路是怎样的?给人什么感觉?”学生通过阅读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下雨后的泥路,出示泥路的图片后,同学们能说出泥泞的路就是“有很多泥巴、坑坑洼洼、不好走的路”,意思与泥泞本义相符,即算正确。
正确理解词语后,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懂课文悟词语”,“抓词语解课文”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于永正所说:“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从悟中思,从思中想,从想中提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想象创新。以上文《大禹治水》的教学方法为例,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大禹的人格品质后就完成了课堂的任务,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具有这种品格的人,课堂也就基本结束,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提及。在教学时,可以从理解“疏导”的治水方法出发,创设以下情景:1.小明是203班的班长,他在管理班级时经常不听老师、同学们的建议,结合“大禹治水”的方法,你来劝一劝他?2.期末考试快到了,芳芳每天都很紧张,她认为要用上全部的精力来学习才能考个好成绩,结合“大禹治水”的方法,你会怎么和她说呢?以上情景都是学生日常遇到的问题,在理解了“疏导”的方法后,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想象力的源泉,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只着重于语文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应该以课文为链接,做连接学生与课外书目的“血管”。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时,学生大多会对狐狸产生狡猾、奸诈的印象,此时趁热打铁,推荐《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时可用上这样的说法:“其实狐狸也是一种特别团结、特别聪明的动物,不信的话,去看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你肯定会被震惊的!”通过课堂引导,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目前而言,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仍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形式和方法,人们常言:阅读是创作之源。只有不断创新课堂阅读的教学方法,把阅读真正变成“悦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过程,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本个性化解读。
【参考文献】
[1]曹爱卫,低年级课堂发展阅读策略的实践[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 602期.
[2]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