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立能力之外,更要重视培养自立精神
2021-06-20杨亚雯
杨亚雯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在这个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年轻父母能够迅速吸收时代信息,学习先进的育儿经验。很多父母已经逐渐意识到过分保护孩子的危害性,比如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既不会分享也不会主动帮助他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会体谅父母等。于是,他们开始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但是,只关注独立性的自立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独立性,往往是侧重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比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自立能力之外,父母还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富有责任感。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是许多父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自立教育呢?
第一,要“破”。父母要破除心理障碍,敢于放手让孩子去自立。助推“小公主”“小皇帝”养成的关键因素,是父母大包大揽的保护心理和不信任的保守心理,总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因此,有些父母直接“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殊不知,这也同时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想要培养孩子自立,父母需要大胆一些,尝试将孩子的常规活动进行适龄化地安排。比如,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及生活习慣极为重要,包括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等。这时,父母要随时给予耐心指导,教会孩子如何自理。对于大孩子来说,父母要放手让其管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和选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时间。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主体,不能被父母代替去做选择,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副驾驶才是成熟父母应有的观念。
第二,要“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自己和周边的一切负责。珍惜自己的物件是首要,尤其是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校园生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讲台上,常常放着数支孩子们丢失的铅笔,当班主任询问“谁是它们的主人”时,却没有一个孩子上前认领。
后来,班主任和孩子们沟通,才发现之所以没人认领,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记得自己铅笔的模样。而且,丢了一支,笔盒里还有很多支;哪怕铅笔丢光了,父母也会源源不断地补充,所以,他们并不在意铅笔。有些父母可能认为一支铅笔没什么,但是孩子对自己拥有的物件是负有责任的,不珍惜物件其实就是一种不负责任。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建议父母让其适当地自主,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承受、去经历。比如,上学要用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动手准备,自己用卷笔刀来削铅笔,等等。只有孩子亲身参与和获得经验,他才会懂得珍惜。孩子只有先了解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将来才会明确对家庭、社区、国家和世界应尽的责任。
第三,要“懂”。父母要懂得孩子处在发展之中,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以及面临的生活情境也是不同的。从小时候的适应常规,学习新科目,结交新朋友逐渐发展到体验自己生理的变化,独立完成功课,参加正式考试,面对挫折与阻碍,成为自己的主人。父母明确孩子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才能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及“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才能帮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通过参与活动深化与巩固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自立不能拔苗助长。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自立教育时,不应一味地指责其“会不会做”,或者单单看重独立性,而是要多思考、多放权,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责任感,不断了解自己并满怀爱心、尽全力履行父母的职责。
(本栏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