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春的“诗心”
2021-06-20马臻
《红楼梦》的“青春”与“诗心”
《红楼梦》是一本讲不完、读不尽的巨著。美学家叶朗先生在《<红楼梦>的意蕴》一文中说:“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因此,对这类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近代以来,“红学”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蔚为大观,但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研究和批评一直在持续,也会永远持续下去。
这样一本经典名著,引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并成为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内容,且第一次从全国性的课程和教材层面,将整本《红楼梦》纳入语文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这无疑是高中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件大喜事。然而,当下高中应试压力巨大,教师、学生的时间极其有限,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學生,都没有养成普遍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这一现实状况面前,如何做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将《红楼梦》引入学生的阅读生活,引入学生的心灵生活之中,就成为一件颇有挑战性的难事。
这种难度,不仅仅在于现实层面的制约,更在于《红楼梦》内涵的复杂与庞大,给课时有限的语文老师们提出了一道难题。诚如周汝昌先生所言:“《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干红的大观与奇境。”在有限的课时之中,不可能带领学生深入《红楼梦》,面面俱到地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干红的大观与奇境”,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背景和特点,结合自己对《红楼梦》的领悟,来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与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拣择与裁选,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为集中、深入地让学生与《红楼梦》产生共鸣,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欲望。
《红楼梦》的主人公是一群青春儿女,这是一部充满了诗意的小说,但又绝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青春小说”。叶朗先生说:“那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而余英时先生在其名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也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这个立足于现实之上的“乌托邦的世界”就是一个青春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这种诗情、诗意与诗心,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气质。脂砚斋在评语中说:“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翻出者。”但是,这种诗意之妙,又不仅仅在于小说里穿插的诗词曲赋,也不仅仅在于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探春结社、妙玉品茗、宝琴立雪,晴雯撕扇、香菱学诗、龄官画蔷等诗意的人物与画面。周汝昌先生分析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所谓诗,不是指那显眼的形式,平平仄仄,五言七言等,更不指结社、联句、论诗等场面。是指全书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诗的,所现之情与境也是诗的。”“因此,我说《红楼梦》处处是诗境美在感染打动人的灵魂,而不只是叙事手法巧妙得令人赞叹。”
青春的诗意与诗心,这是我们将《红楼梦》带入课堂,面对着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时,首先应该想到的——一个可以沟通两者的通道与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在少年期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之中。这是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一个决定性的前提,也是用理智、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来支配本能的一个决定性的前提。”这种“生活在美的世界”究竟如何实现呢?最重要的途径当然是阅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了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耐心地期待着少年同他的书本相遇。这种相遇将出现在您给少年揭示出真正的人的美的时候,而且,这种相遇还要求教育者具有高度的素养。”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给少年揭示出真正的人的美”的名著。
无论是从教育本身的要求,还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来说,让中学生感受《红楼梦》的诗意之美、诗心之广大精微,让他们在汉语之美、文化之美、青春之美、人性之美、诗意之美的熏陶中成长,在共同阅读、思考、体悟的过程中培养一颗灵秀的“诗心”,都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近年来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所探索,加入长沙市名师工作室以来,与同仁们也有很多切磋交流,现将相关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
品味红楼“诗语”
《红楼梦》的语言出神入化,气象万千。对红楼诗意的感受和体悟,当然要以语言的鉴赏和品味为基础。
这种对于语言的品味,离不开对于其中诗词曲赋的欣赏。工作室黄黎明老师的《堪怜咏絮才——(红楼梦>诗词艺术鉴赏》-课,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与诗词相关的章节,了解主要人物优秀诗词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诵读和赏析;分析《红楼梦》中诗词与人物个性及命运之间的关联,感受曹雪芹高超的艺术技巧。小说中诗词很多,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就只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他选取了名家写“柳絮”的诗词与“红楼诗词”进行比较,体悟“红楼诗词”的艺术之美。
我自己也尝试上过《化景为境,境以“诗”传——(红楼梦)写景语言赏析》《红楼人物的“诗化”与“诗性”——(红楼梦)人物赏析))两堂课,尝试摘取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从写景语言和描述人物两个角度,和学生一起探讨《红楼梦》中的诗意密码。诗意是藏在语言和细节之中的。对于语言的赏析,应该融化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之中,只有不断地回到语言和细节的鉴赏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红楼梦》之美。
比如,在黄黎明老师的《红楼宴饮初探》一课中,其引导学生梳理《红楼梦》前80回的主要宴饮场景,把握《红楼梦》宴饮描写的艺术特征及其作用,以此感悟《红楼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文学艺术之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曹雪芹每次描写宴饮的文字变化,都非常敏感,有学生说:“同样是写生日宴会,曹雪芹所用的笔法却各不相同。比如贾敬的生日,他自己却没有参加,整个宴会也充满着浓郁的淫邪气息;贾政的生日,远不及贾敬生日喧哗奢侈,却因为太监突然传旨,不得不仓促收场,全家陷入恐慌,后又因为得知元妃才选凤藻宫而一片欢腾;宝钗的生日围绕“戏”来展开,点戏、说戏、评戏,由戏而引发了宝黛钗三者之间的矛盾;凤姐的生日场面火爆,她与贾琏之间的矛盾大爆发;宝玉的生日宴分两场,参与人数众多,着重表现众人的欢乐;贾母的生日场面盛大,却由此引出了邢夫人与王熙凤之间的婆媳矛盾。众多的生日宴会,角度各不相同,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叙事技巧。”
在这种对比之中,学生也感受出了宴饮之中的诗意。有学生指出:“比如第38回写众人吃蟹时须饮酒,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习俗。正如李白《月下独酌·其四》一诗即说:‘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除此之外,众人的诗作以及酒令也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大观园生活的一种精致与诗意。”
《红楼梦》的诗意,体现在诗词曲赋、人物描写、叙事写景、主旨立意等各个层面,但首先体现在文学语言上的万紫干红,出神入化。如何不断贴近并理解《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是我们和学生走近《红楼梦》的第一步。
感悟《红楼梦》“诗情”
《红楼梦》的青春与诗意,当然是美的,是纯粹的、青春的;但同时也是立足在复杂的現实之上的,有着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冲突的忧郁之美、悲剧之美。“干红一窟”“万艳同悲”“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红楼梦》既提供了一个如此美丽、灵秀、多样的青春的理想世界,同时也详细描述了这一世界和现实的冲突及其毁灭。叶朗先生说:“《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恰恰是在这种悲剧之美中,《红楼梦》将诗意之美、诗心之广大精微,带入了人类灵魂复杂的深处。
这种诗意之美,幽微而灵秀,大多落脚在书中每一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中。在这方面,工作室的同仁们设计了《贾宝玉的“人设”》《黛玉和她的闺蜜》《话说王熙凤》《妙玉何“妙”?》《为探春创建个性空间》《笔下无闲人,枝叶亦关情——<红楼梦>贾府男仆形象管窥》《梦”里花落知多少——<红楼梦>“又副册”审美探究》《宝玉生命中的“离别”》等课,力图带领学生较为深入地探寻红楼儿女的诗情画意和悲欢哀乐。
在《宝玉的“离别”》一课中,黄金萍老师要求学生运用“内容重构”策略、“前后勾连”方法,梳理归纳与宝玉有关的离别场景,把握主要内容,研读其中最为感人的离别场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鉴赏交流形象和情感之美。同时,探究哪一幕离别是促使宝玉诀别尘世的最重要原因,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讨非常热烈,有很多精彩的分析与见解。比如,有学生提出:“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第79回离别迎春的那一幕,请大家把书翻到1120页,这一页虽没有直接写宝玉与迎春别离,但借景抒情写得极为动人。此时迎春因被许给孙绍祖,搬离了大观园待嫁。宝玉此前已经历了诸多离别,如晴雯、司棋等的离世和芳官等被逐出大观园等,此时又面临迎春出嫁之事,宝玉每日痴痴呆呆,天天到迎春的住所紫菱洲徘徊瞻顾,书中写道:‘见其轩窗寂寞,屏帐倏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日: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这段话特别打动我,宝玉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眼前的荷塘一草一木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可见宝玉对姊妹的深情,尤其是这首诗,最后两句‘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就是对这种情感的升华。这首诗也让我看到宝玉在离别中的成长,他对严酷的现实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姊妹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有了一定的感受,‘重露繁霜压纤梗就是形象的表达。”
学生的这些表达并不算深刻,但大多有感而发。一方面他们既发现了红楼诗意之唯美与纯粹,但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所弥漫的那样一种忧郁乃至悲凉的情调,这能引发出他们对青春之美、诗意之美的更多思考和感叹。诚如叶朗所说:“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弥漫着浓郁的诗意。”我想,诗意可能更多弥漫在这些深刻而伤感的地方,这些地方能更加深刻地击中学生青春的心灵,引发他们对于社会与他人的理解与同情,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对人生哲学性的惊异与沉思。
这种同情与沉思,有着《红楼梦》一般细腻而深沉的气质。
思辨红楼“诗意”
诗意不仅仅要去阅读、去体悟、去吟咏和感受,也需要去理解、去思考、去分析,只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过的东西,才能更为深入地进入学生们的大脑和心灵,才能抵达“诗心”。《红楼梦》主旨复杂,意蕴万千,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学”发展上百年,诸多名家对该书的主旨意蕴争论不休,语文教师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引导学生体悟红楼诗情,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辨。
在这方面,工作室的同仁们上了《宝玉的烦恼》《宝玉生命中的“离别”》《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探究(红楼梦>的婚恋观>《人生自是有情痴——(红楼梦>“宝黛爱情”主题阅读探究》《一坏净土掩风流——(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等课,试图引导学生对《红楼梦》中的种种情感和哲学进行分析探讨,我自己也上了《<红楼梦>的女性意识》《<红楼梦>主题综述写作指导》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我们的探索和认知。
在《<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一课中,我主要是节录原文相关章节段落,引领学生了解《红楼梦》一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以及独特的女性立场、女性意识。同时,通过对相关回目内容的阅读赏析,概括主人公贾宝玉的女性意识,并通过对贾宝玉踢伤袭人、试图辞退晴雯两事,分析贾宝玉的女性意识的主要矛盾,以此深入感悟《红楼梦》独特的女性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矛盾分析,深入把握《红楼梦》一书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
在《<红楼梦>主题综述写作指导》一课中,我按照部编本教材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综述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掌握主题综述写作的基本要求,学会主题综述写作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红楼梦》主题综述写作的具体案例,来分析主题综述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客观、辩证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红楼梦》主题综述文章。课前,我下发了赵静娴的《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节选)及何其芳的《论<红楼梦>》(节选)二文。要求学生阅读何其芳的《论<红楼梦>》(节选)一文,并分析在《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一文中对何其芳论《红楼梦》的主题概括是否符合何其芳的原意,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加强思辨,更加深入地体会《红楼梦》诗情背后的复杂意蕴。
古人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在《红楼梦》的种种细微之处,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这种难度在于,学生既要对《红楼梦》整体把握和了解,不能“见木不见林”,同时,又要能从细节出发,再抵达整体。这对《红楼梦》这样的繁复深刻的名著来说,并不容易。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和阐释太多了,其主题千千万万,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较大范围的主题搜索和比较,而且,这个主题并不是随便搜索就能够理解的,需要阅读原文才能精确了解和深入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
铸炼红楼“诗心”
刘再复在《贾宝玉论》中曾提出:“从哲学上说《红楼梦》是王阳明之后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心学,但它不是《传习录》似的思辨性心学,而是意象性、形象性的心学”,“曹雪芹以文学形式展示的诗意心学。”
然而,《红楼梦》所呈现的时代,毕竟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时代了,其中社会的风俗文化、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当下的时代干差万别,完全不一样了。学生能够感受到过去时代的诗意人生,流连于曹雪芹笔下永恒的艺术世界之中,但是,最终还是要让他们能够沟通过去与现在,在汲取《红楼梦》的营养之后,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时代,创造自己的人生,铸炼一颗自己的“诗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分析道:“读完一本有关真正的人的书籍,年轻学生就能掌握一种尺度去测定自我。”“在童年和少年的交界时期,孩子应当想到他要追求什么,他向何处去。那朝夕思慕的生活目的,已在这个时期变成照耀他心灵的光,帮助他们看到并认清自己的价值。但这一切,只有当他们有了某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人、宝贵的情感和体验、宝贵的希望和期待,那时才会变成现实。”因此,如何让学生在体会《红楼梦》中“宝贵的人、宝贵的情感和体验、宝贵的希望和期待”之后,再来“变成照耀他心灵的光”,就特别值得教师留心。
在这方面,工作室的同仁们也有所实践。我们推出了《<红楼梦>世家大族的教育》《为探春创建个性空间》《红楼人物的个性衣橱——<红楼梦>服饰文化探究》《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文化意蕴探究》《红楼续梦,梦解红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续写创作课》等课,用一些现代元素、现代视角来重新分析、认识《红楼梦》,拉近学生和《红楼梦》的距离,并引发他们对于自身的思考。
我上的《红楼续梦,梦解红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续写创作课》一课,在尊重《红楼梦》原著基本脉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一起来赏析、品评续写《红楼梦》的得失。通过续写的方式,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思考。事实上,续写《红楼梦》,就是立足于《红楼梦》(主要是前八十回《红楼梦》),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红楼梦》,进入《红楼梦》。我们选取了六名学生续写的优秀作品,印发给全体学生,要求大家阅读六位同学续写《红楼梦》的相关作品,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其中一篇作品进行评述,评述的内容如下:第一,作品主要续写的人物对象是谁?相对原作,续写内容上有何调整或补充?第二,续作中的相关内容情节在原作中有哪些根据?第三,续作符合原作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基本创作精神吗?
在写作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比如欧阳晨曦的《动凡心顽石再下凡》,该小说在形式上仿照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文言文的前言起始,引发出一系列“贾宝玉”的日记。不过,这个贾宝玉已经是生活在当下的贾宝玉了,他在日记里倾诉自己在当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的所行所思,既有幽默搞笑之处,也有哀伤孤单之时。总体而言,该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于《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并将贾宝玉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意义放到当下的社会和时代来思考,表现了阅读《红楼梦》之后所产生的思想波动与挣扎。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真正深入的阅读,必然会带有当下阅读者的心情、视野、思想和时代背景,必然和时代、自我的思潮交相呼应,都是在创造一部“新”的《红楼梦》。我们阅读《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为了向过去的经典致敬,更是希望“读完一本有关真正的人的书籍,年轻学生就能掌握一种尺度去测定自我”,这种能够更加贴合自我、测定自我、反省自我乃至创造自我的阅读,才能让《红楼梦》的“诗心”与学生的心灵相遇,才能让古今的“青春”相连通,让学生真正获得丰满深刻的文学滋养。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曹雪芹的“传世之文”在世间永远流传,那一颗满蕴着诗意的“传世之心”,也将在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讀者中得到理解、传承和重造。
作者:马臻,湖南长沙市明德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杜碧媛 dubiyuan@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