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进学术论著评价
2021-06-20
《丁卯集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一)钱仲联
笺诗初非易事,必才、学、识兼备者始克胜任。才力低下、学识疏浅者不能为也。门人罗君时进,从余为博士研究生。君有志三唐至清代诗学,积学覃思,多有创获。其于许丁卯,精心撢讨十余年,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并有专著《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付梓,又感于丁卯旧椠每多遗阙,渊源不清,真伪相参,且注本简陋,行世不广,君积数年之功,撰成近四十万言之《丁卯集笺证》。余观君稿,融校笺与考论于一冶,引征广博,疏解切当,考证详核,非专心学术、邃密深沉者岂能造此境。旧集编帙,颇为混乱,康熙朝彭定求等十人驻扬州诗局编校《全唐诗》,取钱牧斋、季沧苇递辑唐诗稿本之长,其中丁卯诗分体纂辑,风貌独特。今君稿更为增广,编成十二卷,并辑附历代评论,资料颇为丰富。不惟旧貌一新,且甚便于学者研究与利用也。唐代诗集整理,近年来成果累累,而《丁卯集》之整理本尚未得见,颇为学界所瞩目和期待。今君笺证稿梓行,填补此一空白,能促进晚唐诗歌以及唐代文学之研究无疑也。
(原文为《丁卯集笺证序》,刊载于《丁卯集笺证》第1頁,另收录于《梦苕盒诗文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927 928页)
(二)戴伟华
许浑在晚唐诗人中成就较高,“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然而,自唐末至明代,许浑诗集尚无笺注本。清人许培荣作《丁卯集笺注》八卷,其重点在点评义疏,而且收录多有遗漏,也不辨析混入的他人作品。现在罗时进先生的《丁卯集笺证》的出版,作为完备的整理本填补了这一空白。这对研治许浑及晚唐诗人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会促进晚唐诗歌研究的深入开展。作者研究许浑多年,这一笺注成果可以说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笺注是学术研究中相当艰辛的工作,它和其他资料整理一样,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罗时进先生的这部著作资料翔实,考订精审,为近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力作。
(原文为《评(丁卯集笺证)》,刊载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278页)
《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一)钱仲联
信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谓公器,人人可用,又须人人创造也。门人罗君时进,研究唐诗有年,每有论述,余尝阅其《丁卯集笺证》等著作而序之,知其为专心学术、邃密深沉者。今君又以《唐诗演进论》示余,嘱为引喤。其书厘为两卷,前为“时序卷”,自唐初至咸乾作纵向阐述,不唯见唐诗嬗变之迹,亦可知三百年间何以代有新变,精心覃思,新见迭出。后为“考述卷”,乃就唐诗史及学术史中若干专题做研究,皆运思精深之作。从《丁卯集笺证》专治一家,逮此著将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一代之诗,可觇君学术境界之拓展、收获之宏富矣。余向有言,治学者当勤勉而笃实,唯甘于沉潜、不畏寂寞者方可至学术胜境,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鹄的必达,亦必无疑焉。罗君甚以为然,并以此自勉。君尚有博士论文《虞山诗派研究》在增删,待付梓行,它题研究亦在进行。罗君富于青春,其不断建树,贡献于学术者,余将望洋而不见涯涘也。
(原文为《唐诗演进论序》,刊载于《唐诗演进论》第1页,收录于《梦苕盒诗文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967页)
(二)张学松
唐诗学是一门显学,其研究论著林林总总,成果卓然。然而在这种显然比较成熟的状态中,学者们仍在不断酝酿着突破,在新世纪初即有一些唐诗学研究著作出版,罗时进先生新著《唐诗演进论》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以其多年的积学和敏锐的感悟力,对唐诗的若干问题阐幽发微,发抒己见,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大约两年前,作者出版了《丁卯集笺证》,填补了唐代诗集整理研究的一项空白,受到学界普遍好评,而这本《唐诗演进论》的问世,也必将引起学界尤其唐诗研究者的热情关注。对唐诗的发展,作者不仅描述了其演进的轨迹,而且揭示其演进的深层动因,从而使其上升到规律的层面。此著,既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理性色彩,又写得形象可感,理当而文畅。
(原文为《评(唐诗演进)》,刊发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97页)
《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一)尚永亮
罗时进教授的新著《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于2010年12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万字,洋洋大观。可以这样说,从地域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层面谈到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从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到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可谓开先之作,直至近十年来文学研究方法的新变使得“家族”视角与“地域”视角相互重叠与嫁接,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胡可先教授的《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剑的《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等,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开拓性研究成果。罗时进先生的这部书也正是以清代文学中的“地域与家族文化视角”来切入的一种可行性研究,立足于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整体地打量“文化江南”的诗意眼光,重在通过地域性家族文学群体与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双向互动来揭示江南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文化土壤”与“文化根性”,“地气”与“人气”,是关于“清代家族与文学研究”这一课题的一个典型范例。我们有理由相信:罗时进教授《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一书的出版,必将在清代家族与文学研究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当前方兴未艾的唐代、宋代的家族与文学研究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整条独特的风景线。
(原文为《打量“文化江南”的诗意眼光》,尚永亮教授与张佳博士合作,刊载于《燕赵学术》2012年春之卷)
(二)马大勇
罗时进教授《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之新著远承民国学人之路向,近接乃师钱梦苕先生之謦欬,别具只眼地择取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为聚焦点,对其文学场域做出了深入立体的全景式描绘,是为近年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创获。通读全书我们可感受到罗时进教授对“江南”地域、家族文化的一贯性思考与整体性把握,以及充溢其间的显豁鲜亮的问题意识与厚实谨重的学术功力。以《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为例,这是学界第一次提出“文学家族学”的概念。作者将其内涵表述为:“文学家族学旨在将家族学、地域学、文学贯通起来,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的多变互镜中重现文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语境,力求揭示文学创作的基层活动状况,用家族写作的具体事实乃至细节,形成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从而展现文学演变的真实轨迹,并寻求某种发展规律。”对这一概念来说,以上说法无疑是迄今最富学理性的一种阐说;其次,罗时进教授将其研究范围划定为六个方面,即:家族文学的血缘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的地域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的社会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的文化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与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关联研究、家族文学创作现场与成就研究,并对其一一分擘剖析,可谓周延详尽,持之有故,亦特令人心目警醒。
(原文为《在地域与家族视域中开辟清代诗文研究新境》,刊载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三)李金坤
罗时进教授十分有幸师从我国首开明清诗文研究方向的学界泰斗钱仲联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在此前后,他取得了《唐诗演进论》《唐宋文学论札》《丁卯集笺证》《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杜牧集选注》等一系列唐诗研究的丰硕成果。罗教授背靠唐宋,怀抱明清,名师导引,钻研弥深,顺流而下,左右逢源,在顺利完成了颇受高评的《虞山诗派研究》博士论文后,又主持并完成了“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近出版的40萬字的专著《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便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项目之部分成果。它是清代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的新创获,是清代江南诗文研究别开生面的新贡献。罗著一改学界就作家背景、生平、作品等单一研究的惯行研究格局与模式,另辟蹊径,有意识地将清代江南文学研究置于家族学、地域学、文学三个层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交叉式、立体化的研究新模式之中,取得了新人耳目的卓异成就。全书点、线、面交错组合,宏、中、微相辅相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既体现了罗著体系一贯谨严的学术风范,又彰显出作者学殖丰赡、学理精深的学术涵养。
(原文为《清代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的新创获》,刊载于《文学与文化》2012年第2期)
《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中华书局2017年版)
(一)苏柯文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社会学研究著作这是第一部。至于其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地域空间、家族文学、制度文化、社会阶层、人际交往、社团集群、文人品格等方面。多年前作者出版过《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显然地域与家族仍然是他的兴趣所在,但这几年研究面又有所拓展。本书中不少视点独到的论文,可谓宏通多识,具有开拓新境的启示性。
罗时进确实是一个对研究充满“意趣感”的学者,似乎总是致力于发现一些“有意味”的选题。《焚稿烟燎中的明代文学影像》与《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是研究明清文人焚稿事件的姊妹篇,颇可耐读。想上去这个问题似乎有一种枯灰感,但在作者笔下却显示出生动的文学意味、历史意味、哲理意味,很能“刷新”我们对明清文人生命历程与创作关系的认识。
新时期以来,古代文学界越来越注重“中国话语”的“理论表达”,许多学者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罗时进是这个进程活跃的参与者。“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明清诗界的‘差序混层与‘众层化创作”“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人的‘在场与‘走出”等问题,都富有理论涵容,其中“差序混层”观是他对大量文学集群考察后,借鉴社会学“差序格局”理论的一个学理推演,并不深奥难懂,但确乎符合明清社会的文化、文学生态。全书中不乏这类“命名”,都潜含着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思辨性。这种从普遍性现象提摄出典型特征,并赋予一定理论色彩的话语、概念,对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明清诗文研究,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实践,也能够产生推进作用。
作者始终注意将问题的论证建立在丰富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往往针对一个论题,愿做竭泽而渔式的资料搜讨。为论证明清江南市镇文学群落的生成,不仅广泛检阅了诸如《黎里志》《同里志》《梅里志》《周庄镇志》等市镇地方志,还搜采了《贞丰诗萃》《木渎诗存》《唐墅诗存》《盛湖诗萃》《梅会诗选》《甫里诗编》等乡村诗歌总集。市镇级的集部文献多数是流传不广的清刻本、抄本或民国铅印本,这座文献富矿以往极少被学者打量、瞩目,作者深入下去使不少史料第一次被利用,从而纳入到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有了如此翔实的文献支撑,问题论证便相当坚碥,同时使一些隐而未彰的文学现象得到揭示,一些日常行为的诗性意义得到抉发,一些实况性的创作现场得到展现。
(原文为《文学社会学视野里的明清诗文》,刊载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4月4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