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美很难,合适就行

2021-06-20耶雅亿

莫愁·智慧女性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研心智机会

耶雅亿

我本科就讀于一所211大学,2020年5月毕业后拿到了英国某大学的研究生资格,因为疫情申请了一年Gap year(间隔年)。现在我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出国读研,进修一年半后再回国;二是听从父母安排,留在国内考教师编制。我想出国留学,又很怕留学回来会失去眼前这么好的工作机会,不敢做决定。我不断把自己跟别人作比较,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什么事都做不好,恐惧和焦虑无穷无尽,十分痛苦。我是不是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放弃出国的机会呢?

如果说好好吃饭是我们身体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么面对选择,接受要失去很多机会的痛苦,就是一个人意识发展、心智成长的必由之路。

选择一定会带来痛苦。在对待痛苦的方式上,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有人能真诚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接受选择就是有得有失,甚至会是失去大于获得的状态,并据此不断拓展意识,从而获得心智的成长。更多的人拒绝接受这样的痛苦,选择了逃避,通过让家长或他人代替自己做决定的方式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第二种做法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长期把问题转嫁给父母或他人,自己的心智与自信就会逐渐退化,之后只要面对困难的选择,就会不由自主地寻求父母或他人的帮助,变成一个心智弱小的人。所以对是否出国这件事情,回答很简单:不要纠结,选择出国深造,就当眼前的工作机会不存在。

有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选择障碍的方法——37%原则。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斯曾在《算法之美》中这么解释它:把决策分为两段,第一段的37%,宁缺毋滥,寻找完美状态,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第二段的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而我的理解是:前37%的时间可以对比每一个机会,尽情寻找自己满意的选择。后63%的时间就要总结之前的经验,降低自己的标准,不要再错过差强人意的选择。比如婚姻,如果你打算用20年的时间来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就可以用7年的时间来交往不同的人,用百分之百的标准要求他们。到后13年时停下来反思一下,总结这7年间的经验,修改自己的满意标准。如果遇到一个能满足80%要求的人,就和这个人在一起。再比如择业,如果你有十个offer,前三个单位都达不到满意标准,就全部拒绝。从第四个开始,只要达到了你的基本要求,即使仍有一两个方面不满意,也不要犹豫,立刻接受它。别担心错过,别害怕选择。选择了就专注地做下去,会有好结果的。

在如何做选择这个问题上,完美很难,合适就行。有一个能令自己“稍有遗憾却可以靠努力弥补”的决策,就已经很令人庆幸了。对你而言,与其纠结要不要出国读研,不如思考出国后如何让自己专业更精进、身体更健康、职场竞争力更强,是不是要多看、多学、多请教,这样等回国时才能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一旦你行动起来,选择困难的“病”自然就有了解药。

实习编辑 朱晨瑜 编辑 文心

猜你喜欢

读研心智机会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没机会下手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
成长的机会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