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4号台风“黑格比”路径电离层TEC的异常分析

2021-06-19吴梦瑶李仲勤张瑞鹏

导航定位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黑格电离层变化率

吴梦瑶,李仲勤,张瑞鹏,李 伟,5

(1.兰州交通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兰州 730070;2.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兰州 730070;3.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兰州 730070;4.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西安 7100004;5.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

0 引言

电离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被部分电离的地球大气,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中的重要组份。全球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VTEC)常常被用来描述电离层形态和表征电离层的变化[1]。电离层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太阳辐射、地磁风暴等均可导致电离层出现不规则的扰动[2]。然而,研究者渐渐发现,在排除空间环境的影响外,仍有一部分电离层异常不能够被清楚合理地解释。20世纪50年代,文献[3]首次发现了台风过程会对电离层的状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献[4]率先提出中低层大气,通过声重力波影响电离层的理论。自此,电离层与中、低层大气气象活动之间的影响机制,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文献[5]提出低层大气的气象活动,主要通过大气波动的动力学过程,来产生电离层形态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数据,就众多台风事件中发生的电离层扰动进行了广泛讨论。文献[6-10]利用电离层多普勒资料、文献[11]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台站的观测资料、文献[12]利用电离层频高图数据、文献[13-14]采用总电子含量、文献[15]采用电子密度数据,对台风发生发展期间电离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证实台风发生发展期间会导致电离层产生形扰。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区域的一种非常强大且典型的天气现象,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如若想清楚地描述台风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在分析台风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探寻。本文采用国际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服务组织(The International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Service, IGS)发布的全球垂直总电子含量数据,通过双线性内插,获得2020年4号台风“黑格比”路径特征点处电离层VTEC数值,并通过滑动四分位距的方法加以处理并提取异常值,分析台风“黑格比”发生前后路径特征点区域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异常时空分布特征。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全球垂直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由 IGS发布数据空间分辨率为 5°(经线)×2.5°(纬线),时间分辨率为2 h;台风事件选自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16];采用赤道地磁指数Dst和全球地磁指数 Kp 表征地磁活动强度,数据来源于日本京都地磁数据中心[17];采用太阳F10.7射电通量来表征太阳活动强度,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18]。

2 电离层异常提取

台风“黑格比”于世界协调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2020年8月1日20时被命名,国际编号“2004”,于8月3日发展成为台风,并于8月4日凌晨3时30分前后,以近巅峰强度在中国浙江省乐清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风速38 m·s-1,随后其纵穿浙江省及江苏省,于8月5日6时许,由江苏省盐城市移入黄海海面并再度增强,最终在 8月 6日消失。由于电离层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磁扰动的影响,在分析台风发生期间的电离层异常时,需要综合判断这段时间内空间天气是否平静。表 1为空间环境指数的活动水平。选取2020年年积日第200—220天,即2020年7月18日至8月7日,共计21天的太阳及地磁活动水平数据变化情况,涵盖了台风“黑格比”发生前14天、发生时及消失后一天的全部时段。

表1 空间环境指数的活动水平

2020年7月18日至8月7日的太阳及地磁活动水平数据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到,太阳射电通量 F10.7在这期间均保持在100个sfu以下,在整体研究时段内均处于低活动水平,状态保持相对平静,sfu(solar flux unit)为太阳流量单位,1 个 sfu 为 1×10-22m-2·Hz-1;地磁活动 Kp指数只在2020年年积日第206—207天即2020年7月24—25日超过了4 nT,Dst指数也由7月24日当日最大值12 nT骤降到-40 nT左右,7月25日最小值在-54 nT,地磁活动条件有微小的活跃,认为有可能发生了弱小磁暴,其余的 20天内地磁场整体较平静。

图1 2020年7月18日至8月8日,F10.7、Dst、Kp指数的变化

为更准确地表达台风中心位置处电子浓度含量,本文以IGS发布的数据为依托,采用双线性插值的方法,来获得任意一点的TEC值。为了弥补类似平均值法、中位数法等静态探测方法在提取异常中存在的不足,文献[9]提出了动态探测四分位距法,四分位距法(inter quartile rang, IQR)是目前分析电离层异常最常使用到的算法之一。具体来讲,一个数列中的四分位数分别为下四分位数、中位数和上四分位数,这三个四分位数就把整个数列分成了4个部分。若一项数列包含14个元素,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为X1, X2,…,X14,则有:

式中:Q1为上四分位数,表示在该数值以下的元素占总数的 25%;Q2为中位数,表示在该数值以下的元素占 50%;Q3为下四分位数,表示在该数值以下的元素占总数的75%;IQR为四分位距。在统计学上,IQR=1.34σ,即四分位距的期望值是标准差的1.34倍,该方法探测阈值约为标准差的两倍,异常检验的置信度为95%。本文采用Q2=±1.5×IQR作为TEC是否出现异常的判定标准,即

式中:UB为观测序列上界,观测值大于上界限视为出现正异常;LB为观测序列下界,观测值小于下界限视为出现负异常。本文选取的时间窗口为15天,即取被分析日前14天无异常的电离层 TEC为背景值,对 2020年 7月 25日至 8月7日期间,台风路径参考点的TEC数据进行异常检测,采用式(5)、式(6)探测上下限。选取台风移动路径过程中,部分强度变化点及台风中心风速最大点也是台风登陆点为参考点,具体地理位置、时间(北京时间)、风速及强度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台风“黑格比”路径特征点数据

绘制5个参考点在2020年7月18日至8月8日期间,台风中心电离层TEC变化时间序列曲线(以台风起编日为横坐标轴 0点,台风起编日之前用负号表示),异常提取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台风“黑格比”路径特征点TEC异常变化曲线

由图2可知:5个参考点处电离层均出现了数值不等的正异常,最早在台风形成前7天(7月25日)就出现了扰动,但强度极其微弱,数值约为0.2个TECU(1 个 TECU 表示“1×1016个电子/平方米”),结合空间天气分析,该日异常可能与当日发生弱小磁暴有关。除此之外,研究时段中也有零散异常出现,在台风起编日前一天(7月31日)和发生第三天(8月 4日),部分参考点上空出现电离层的扰动情况,但数值较小基本保持在0.2个TECU左右,本文不将这些微小扰动作为台风对电离层影响的依据。在台风发生前三天(7月29日)的2:00—8:00 UTC、台风发生的第二天(8月 2日)的2:00—10:00 UTC及台风停编后一天(8月7日)的 2:00—4:00 UTC,TEC的异常最为集中、持续时间长且幅度明显,异常值均超过了1.8个TECU,其中在发生前三天出现研究时段的峰值,数值达4.0个TECU。7月29日6:00—12:00 UTC,分别出现了数值最高为 3.71、3.36、2.64、2.26、2.46 个 TECU的异常;8月3日2:00—10:00 UTC,分别出现了数值最高为3.31、2.64、3.15、2.9、3.8个 TECU左右的异常;8月7日6:00—10:00 UTC,分别出现了数值最高为 1.44、2.18、2.37、2.76、1.92 个 TECU左右的异常。综上所述,电离层异常集中出现在台风起编前第三日、起编后第三日及停编后第一日,时间更多集中在 6:00—10:00 UTC 之间,数值较其他研究时段更大,影响效果更强,且异常属性均属正异常。排除空间天气的影响,可以确定该时段内的电子总含量的剧烈变化与台风“黑格比”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3 台风路径电离层异常空间分布

基于对电离层TEC异常的时间分布分析,为进一步确定TEC异常是否由台风引起,选择经度范围(100°E~150°E),纬度范围(10°N~50°N)为研究区域,选取7月29日、8月3日及8月7日三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数据,以 2 h为时间间隔作两维电离层异常图,来分析电离层TEC异常的空间分布。图3为利用14个地磁平静日各网格测量得到的TEC 中值(即背景值)所作的电离层图,红色线条代表台风路径,黑色五角星代表台风中心位置,为后续TEC变化提供参考。

图3 地磁平静日的电离层

图4至图6分别为台风在7月29日、8月3日及8月6日的TEC异常图。由图4可知:7月29日全部为正异常,异常区域在台风路径东侧自东向西移动,异常变化率逐渐增大至巅峰值后开始减小,最后消失。在2:00—4:00 UTC时间段内,台风路径以东出现异常,TEC的最大变化率出现在(130°E,25°N)处,数值达15.92%;在4:00—10:00 UTC的时间段内,异常区域西移向内陆推进,渐渐与台风路径区域高度附和,集中在北纬(15°N~30°N)、东经(120°E~150°E)内,TEC 变化率最大值增加到当日峰值19.72%,随后异常区域范围逐渐缩小且强度逐渐减弱直至12:00 UTC,扰动消失。

图4 台风路径上的7月29日的异常日电离层

由图5可知:8月3日全部为正异常,集中扰动区域出现在时间段2:00—8:00 UTC,强度较7月29日有所增大且为三天中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天。异常区域均集中出现在台风路径附近上空,具体位置在北纬 ( 10°N~30°N )、 东 经(105°E~140°E),TEC 变化率峰值达 24.89%。在8:00 UTC时强度大幅减弱,最后在台风路径以西消失。

图5 台风路径上的8月3日的异常日电离层

由图6可知:8月7日4:00 UTC时,在东经(130°E~135°E),北纬(25°N~32.5°N)内出现了变化率为 7.53%的异常。随着时间推移,异常范围先扩大后减小并逐渐向西北推进,台风路径附近出现大面积正异常,在 6:00 UTC时,异常位于北纬(17.5°N~30°N)、东经(115°E~145°E)处,TEC 变化率峰值达 23.01%。随后异常消失。在16:00—20:00 UTC时,台风路径北方出现强度较小的正异常,异常分别位于北纬(45°N~47.5°N)、东经(100°E~120°E)、北纬(40°N~45°N)、东经(115°E~120°E)和北纬(45°N~47.5°N)、东经(105°E~120°E),TEC 的最大变化率为 5.43%。

图6 台风路径上的8月7日的异常日电离层

4 结束语

本文以2004号台风“黑格比”为例,利用台风发生前14天无异常的VTEC数据,研究台风向内陆推进过程前后,对电离层产生的影响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时间分布上,取被分析日前14天无异常的电离层 TEC为背景值,对台风路径参考点的TEC数据,根据上下限进行异常检测,提取出与本次台风可能有关的异常,分别在7月25日、7月29日、8月2日及8月7日的台风路径上空电离层发生扰动,在台风起编后第二天(8月3日)扰动最为明显,峰值达4个TECU。异常属性均为正异常,异常主要发生在6:00—10:00 UTC 之间。

2)在空间分布上,多日有局部异常发生,大面积异常集中发生在台风起编前的第三天、台风登陆后的第二天和台风停编后的第一天,异常区域运动轨迹大多呈自西向东移动,与台风风向和行进方向一致,且当日TEC变化率最大值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台风路径位置区域高度重合,TEC异常变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先增大、后减小、直至消失的方式运行,正异常幅度峰值为 24.89%,而停编后第一日对电离层状态的影响依然存在,考虑与电离层延迟有关,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台风-电离层耦合关系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要清楚地了解台风-电离层耦合机制,还需要在分析大量统计事件的基础上,找出可能存在的规律,通过对台风发生前后电离层扰动信息的探测,可为探寻台风与电离层扰动之间的规律的提供一定帮助,也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些准备。

猜你喜欢

黑格电离层变化率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神秘的消失风波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当你凝视深渊时……
IGS组织的全球电离层数据分析与比较
导数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应用
护岸框架减速效果研究
是巧合还是规律?
美国“三朝元老”黑格去世
宽带Chirp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