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6-19王雷,张晨
王 雷,张 晨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苏州 215123)
引言
传统村落通常是指形成历史悠久,传统资源相对丰富,并且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应当给予保护的村落[1]。传统文化的组成丰富多样,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演变的鲜活见证,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因此,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件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事情[3]。围绕传统村落展开相关研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中来。从研究尺度上来看,宏观到微观尺度均有覆盖,有全国范围、区域范围、省域范围和市域范围的研究,也有针对某一传统村落的个案研究,如刘大均等基于空间分析的方法从全国尺度出发研究了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4],何峰从区域尺度针对湘南地区的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5],李伯华等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研究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进,并总结分析了其驱动机制[6];从研究地域来看,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特征,中西部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数量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尤其是针对贵州、云南等传统村落高密度区的研究数量最为丰富,如佟玉权等对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研究[7],梁水兰以云南中部地区为例对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的研究[8];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传统村落的价值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及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研究等,如王云才等以北京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为例对传统村落进行了价值评价并探讨了可持续利用模式[9],刘馨秋等从增强保护意识、健全法规制度以及创建保护模式等三个维度分析与探讨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策略[10],康璟瑶等分析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地形、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11];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多样,相关研究综合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等分析研究方法,如王小明通过系统梳理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新时期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手段与路径[12],陶伟等通过空间句法分析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村民认知的关系[13],佟玉权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其特征[14]。
总体来看,虽然传统村落相关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区域不平衡、保护研究时间紧迫两大方面。研究区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宏观、微观尺度多,中观尺度较少,中西部地区多,东部沿海地区少,经济落后地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等方面。与此同时,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对江苏省此类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以江苏省2020年公布的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为基础,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对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展开分析解读,探讨总结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为建立健全江苏省传统村落的评定和保护政策措施,推动传统村落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进程及科学合理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位于中国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中心,与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等省份和地区相邻。全省面积10.72万km2,地形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是江苏的主要特征。其中,平原面积占80%以上,苏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等平原面积辽阔。江苏省水网密度高,河湖交织,京杭运河纵贯南北,长江横贯东西,秦淮河、通扬运河等其他河流分布其间,太湖、洪泽湖分别为全国第三、第四大淡水湖。江苏省传统村落数量分布众多。其中,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有33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有12个,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公布了3批省级传统村落。江苏文化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社会经济发达,为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分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更是拥有极高的价值。一方面,江苏省传统村落有其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江苏社会经济情况的特殊性在为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分布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与发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收集的江苏省传统村落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省级以上政府部门公布的三个方面的可靠数据:第一,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自2012年以来,陆续公布的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第二,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自2003年以来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第三,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自2020年4月以来先后公布的3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将上述数据资料经过筛选去重处理,最终得到310个江苏省传统村落数据信息。鉴于研究区域面积过大,因此传统村落的面积可忽略不计,用点来表示每个传统村落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利用OSpider和百度地图等软件获取其地理坐标,并将获取的传统村落数据点导入ArcGIS10.6矢量化地图中进行可视化展示,生成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图1)。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源于江苏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江苏统计年鉴—2020》[15]。
2.2 研究方法
2.2.1 最邻近点指数
从宏观尺度来看,可将传统村落看作点要素,而最邻近点指数可用来判断其空间分布类型[16]。其计算公式为:
2.2.2 地理集中指数
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衡性的判断可以使用地理集中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G表示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n表示研究区域内地区总数,Xi表示i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T表示传统村落数量总和。G的值为0—100,G值越大表明空间分布集中度越高,反之越小。
2.2.3 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可以衡量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的不同空间单元分布的均衡程度[17]。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代表传统村落的不平衡指数,n表示研究区内市区总数;Yi为各市区内传统村落在研究区内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的值位于0和1之间,当S=0时,传统村落均匀分布在各市区内;若S=1,则传统村落都集中在一个市区。
2.2.4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计是识别并分析热点与冷区的探测方法[11],通过核密度分析,能够直观地展示传统村落的高密度区域,从而确定研究区域内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分异格局。对于传统村落点集X1,X2,…,Xn,核密度估计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代表传统村落i(i=1,2,…,n) 的空间地理坐标,n代表传统村落数量,h表示计算核密度的带宽,k表示核函数。
2.2.5 全局 Moran’sI指数
全局 Moran’sI指数通常可以用来研究观测变量在研究区内空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以及差异性[18],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表示为研究区内空间单元总数,S0表示空间权重矩阵之和,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Xi、Xj分别为i、j地区的空间观测值,为观测值的平均值。
3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3.1 空间分布类型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是指一定区域内村落在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分布规律特征,从整体视角出发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从而进一步解读其空间分异特征[14]。在ArcGIS系统中导入310个传统村落地理坐标信息,利用空间统计分析计算其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点指数,进而从整体上判别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
根据上述(1)(2)式,通过 Arcgis10.6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最邻近距离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方法上采用欧几里得距离,最终得出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 为8.9 km,实际最邻近距离 为6.0 km,最邻近指数为0.668 156<1, 得分为-11.177 510,且显著性水平P< 0.01。因此,确定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是集聚型分布。
3.2 空间分布均衡性
3.2.1 集中程度分析
利用Excel软件统计江苏省各市区传统村落数量(表1)。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现状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指数 =31.914。理想状态下,310个传统村落平等均匀散布在各个市区,则该状态下的地理集中指数=23.846。因此,江苏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是相对集中的。其中,苏州、扬州两市各有超过40个的传统村落,成为分布数量最集中地区,南京、泰州、无锡、镇江的传统村落也相对集中。
表1 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统计
3.2.2 均衡程度分析
为进一步衡量江苏省各市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整理统计各市区村落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公式(4)计算得到其不平衡指数为0.65,由此说明江苏省传统村落在各市区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且趋于集中的特点。利用SPSS分析功能中频率统计计算其累计百分比,并生成江苏传统村落市区分布洛伦兹曲线(图2)。由图可以更为明显看出,江苏省的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具有不均衡特征,苏州、扬州、南京、泰州、无锡和镇江6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其数量接近全省村落总数的70%;而连云港、淮安、宿迁3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少,仅占全省传统村落的不到10%。
3.3 总体空间格局
图2 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空间洛伦茨曲线
图3 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核密度
传统村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明了地展示江苏省传统村落的位置状态与空间布局,通常采用核密度分析法。通过Arcgis10.6的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进行核密度估计,多次调整搜索半径使得江苏省传统村落总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直观,最终选择50 km作为搜索半径,生成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核密度图(图3)。由图3可得,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密度分布格局,南北空间分异格局差异明显。主要有2个明显的传统村落高密度区,分别是位于江苏中南部的扬州—泰州传统村落高密度区和苏州—无锡传统村落高密度区,其中扬州泰州交界处和苏州西南部传统村落密度最高,其空间分布密度最高可达95.27—107.18个/万km2;此外,南京南部、镇江东部也形成了2个次级高密度分布区,苏北地区除徐州中部、连云港沿海地区的传统村落稍有集聚趋势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低密度区。
3.4 区域分布特征
3.4.1 市域分布特征
通过Excel统计各市区各级别传统村落数量,将统计数据关联到ArcGIS中江苏省矢量化地图,并利用图层属性中的分级设色进行可视化展示(图4),图中不同深度色块颜色代表相应市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多少,颜色越深数量越多。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江苏省传统村落在各个市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性和差异性两个主要特征,“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清晰,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若干市区,与前文“总体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吻合。其中,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是苏州市,其传统村落数量有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更是高达14个;其次是扬州市,拥有43个传统村落。此外,南京、泰州两市也拥有30个以上传统村落。上述4个市区土地面积仅为全省的25%,却拥有一半以上的传统村落。从传统村落级别上来看,各市区拥有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均较少,后续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级传统村落参评审核的组织,将经济优势转换为保护优势。
3.4.2 三大区域分布特征
图4 江苏省传统村落市区分布
依据江苏省13个市域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差异,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理区域。将三大区域传统村落数量与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图5),可见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从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特征明显。其中,无论面积、乡村人口还是农业产值均不占优势的苏南地区却有最多数量的传统村落,占江苏全省总数的52.6%;苏中地区虽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传统村落也较为丰富,占江苏全省总数的27.7%;苏北地区农村户数较多、经济相对不发达,传统村落数量最少,仅占江苏全省总数的19.7%,由此可见苏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处于困境。
3.5 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
3.5.1 全局自相关
为进一步探究江苏省传统村落在各个市区间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Arcgis10.6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邻接关系采用共享边角,分析得出,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全局 Moran’s I 指数值为0.211 185,正态统计量 =1.749 206。莫兰指数的估计值为正,且值大于0.10时的置信水平临界值为1.65,由此说明江苏省各市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并非完全随机产生的,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拥有相似数量规模的传统村落的市域单元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的特征,即不管村落数量较多的市域,还是村落数量较少的市域,在研究区域内都倾向于集聚的空间分布。
3.5.2 局部自相关
为深入研究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局部范围特征,本文通过GeoDa软件中的Moran散点图来深入分析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依据江苏传统村落在空间中的分布特点,首先新建一个空间邻接权重文件,邻接类型选择基于Queen邻接,最小邻接的秩设置为2,生成一个含有空间权重信息的GAL类型文件。然后利用GeoDa空间分析功能中的单变量Moran’s I工具进行分析(图6)。根据图6分析可得,落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中的市区数量最多,约占江苏全省市区总数的70%,表明江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具体体现为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两大特征。其中,南京、无锡、镇江、泰州4个市域分布在第一象限,占江苏全省市域总数的31%,这几个市域主要位于江苏省的中南部,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形成了传统村落的高密度区域;第三象限有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市域分布,占江苏全省市域总数的 38%,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北,由于各方面原因形成传统村落分布低密度集聚区域。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并未呈现较明显的集聚特征,各有2个市域分布。其中,常州、南通2个地区位于第二象限,占江苏全省地区总数的15%;而苏州、扬州2个地区位于第四象限,这两地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因此村落数量规模相对较大。
图5 三大区域传统村落与社会经济情况对比
图6 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Moran散点
4 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高程因素
为研究高程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将江苏省310个传统村落数据与江苏省9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叠合(图7),并将数字高程图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重新分为5类,然后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中的提取分析获取江苏省传统村落海拔高程,并分别计算统计上述5类高程范围内的传统村落数量。分析发现,江苏省310个传统村落的海拔均为0—200 m,海拔最高的村落高程为172 m,海拔最低的传统村落仅为0 m。其中,高程小于16 m的传统村落有222个,占全部传统村落数量的71. 61%;16—49 m的村落有69个,占总数的22.26%,49 m以上的村落仅有19个,海拔超过172 m以后,传统村落便不再存在。由此可见,江苏省平坦的地形为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生产生活营造了相对适宜的自然环境,使得传统村落能够持续传承。
图7 江苏省传统村落高程分布
4.1.2 坡向因素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苏省数字高程图进行坡向分析,从正北方向( 0°或 360°) 顺时针出发,以45°为间隔划分成为8个坡向[19],通过提取分析确定传统村落的坡向分布情况,并对各坡向范围的传统村落进行数量统计(图8)。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江苏省传统村落存在显著的向阳性,南、东、东南、西南4个坡向的传统村落分布最多,占全省总数的72.90%。其中,位于正南坡向的数量最多,达到64个,正北坡向的村落数量最少,只有2个。通过对广义阴坡( 0°—90°、270°—360°) 、阳坡( 90°—270°)的传统村落数量统计对比发现,阳坡与阴坡分布村落数量分别为221和89,阳坡的数量占总数的71.29%。由此可见,坡向对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向阳坡阳光辐射强、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更适合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
4.1.3 流域因素
水网稠密、河湖众多是江苏省的主要水文特征之一,主要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京杭运河南北纵贯其间,而江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其特殊的水文、流域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利用ArcGIS10.6将310个传统村落与江苏省流域水系叠合得到江苏省传统村落流域分布图(图9),计算各个流域范围的分布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传统村落呈现出显著的沿河分布、环湖分布的规律。淮河流域的下游水系、长江流域的太湖水系内是江苏传统村落数量最为集中的两个地区。在两大流域中,长江流域土地面积仅占1/3,却分布了185个传统村落,约占江苏全省总数的59.68%。因此,河流湖泊所形成的流域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河流湖泊能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以及丰富水产等资源,还可以平整土地、塑造航运交通[19],为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2 区位因素
为研究地理区位对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在ArcGIS 10.6中以江苏省13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创建以10 km为间隔的多环缓冲区,经计算统计得到江苏省传统村落距中心城市距离频率分布图(图10)。结果表明,江苏省传统村落距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为39.45 km。其中,距离为20—30 km的数量最多,有82个,占全省总数的26.45%;距中心城市距离超过20 km的传统村落有242个,占江苏全省总数的78.06%;距离超过30 km后,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大,村落数量明显递减,距离超过100 km以上时,没有传统村落分布。由此可见,江苏省传统村落大部分远离中心城市20 km以上,从而较小程度地受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干扰,较为偏远的区位为传统村落的保留和延续提供了一定优势。同时,通过计算对比发现传统村落到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要远大于到城市边界的平均距离,反映了传统村落更趋于集中在城市边界之间的边界地区,而这些边界地区的文化形式往往更为丰富多样。
4.3 交通因素
图8 江苏省传统村落坡向分布
图9 江苏省传统村落流域分布
图10 传统村落距中心城市距离的频率分布
江苏省道路交通系统发达,截至2019年底,江苏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99万km,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20》公布的交通运输情况,经整理计算得到各市区公路网密度并利用Arcgis图层属性的分级设色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与传统村落数据叠加得到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公路网密度关系(图11)。整体来看,江苏省公路网密度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对于公路网密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其数量分布也较多,反之,苏北地区公路网密度和传统村落数量均较少。苏州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影响了其公路网密度,使得其传统村落数量与公路网密度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对江苏省而言,相对发达的交通不但没有影响传统村落的集中分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优势。
4.4 经济因素
图11 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与公路网密度关系
表2 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
江苏省经济发达,2019年全省GDP达到了99 631.52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二。为进一步探究江苏省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关系,根据统计年鉴公布的各市域经济状况,经整理计算得到各市域传统村落分布数量与GDP关系(表2)。通过表2可以得知,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经济发展状况呈明显的正相关。苏州、南京两市经济发展较好,村落数量也较多,说明两地在发展提升经济的同时,又能够兼顾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而宿迁、连云港、淮安等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传统村落保护和评定上缺乏一定意识和实力,使得传统村落分布呈现低密度聚集。因此,发达的经济实力为村落的申请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5 历史文化因素
图12 江苏省传统村落文化区域分布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影响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的关键因素[20]。在综合分析江苏省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将江苏省分为吴文化、江淮文化、楚汉文化三大文化区,并把江淮文化区细分为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和海盐文化三个亚区[21]。利用Arcgis将310个传统村落与各文化区叠合得到江苏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区分布格局(图12)。经过统计整理发现,从三大文化区来看,有285个传统村落位于吴文化区和江淮文化区内,占江苏全省总数的91.94%。由此可见,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吴文化和江淮文化影响最大。从文化亚区层面来看,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区中的村落数量最多,有128个,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区中的村落数量最少,仅有25个,而江淮文化区内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以扬州为核心的淮扬文化亚区内,这与前文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市区分布特征刚好对应。综上可见,历史文化因素在江苏省空间分异格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悠久的吴文化、交汇兼融的江淮文化、博大精深的楚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吴文化、淮扬文化主导,金陵、海盐、楚汉文化共存”的江苏省特有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
5 结论与探讨
5.1 结论
本文通过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总结其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江苏省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集聚型且分布极不均衡。从市区尺度来看,倾向于集中分布,以苏州、扬州两市最为集中;从三大区域来看,从南到北传统村落分布递减,苏南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占全省50%以上;此外,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别在江苏中南部的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形成了2个传统村落高密度区。
(2)江苏省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来看,具有相似数量规模传统村落的地区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这更加剧了江苏省传统村落地区分布的差异性。
(3)在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交通可达、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江苏省特有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向阳的坡向、较好的生产条件、相对偏远的地区传统村落较多;交通和经济与传统村落的分布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可见经济发展与村落保护之间是可以并行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往往分布有较多的传统村落。
5.2 探讨
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出发,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并总结了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对江苏省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江苏省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本文仅从省域尺度上探讨江苏省310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未研究村落自身社会经济、产业结构、风土人文等微观因素对村落空间分异的影响[22],这将是今后传统村落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第二,在影响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自然、交通、经济等因素上,江苏省与贵州[7]、湖南[17]、山西[19]等省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以及影响程度的研究是未来要进一步明确的;第三,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文化大省,以往的粗放式发展导致了大批传统村落的消亡,因此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3],促进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