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进青春,走向成熟

2021-06-18魏鑫艺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羞耻感发育环节

魏鑫艺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室主任李辉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明显提前,相比40年前的青少年,大约提前了2年。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相当部分陆续启动了他们的青春期发育旅程,了解发育过程和身体变化规律、提前做好准备,对于解除孩子困扰、消除焦虑非常必要。据此,我们以“迈进青春,走向成熟”为题,为成都市一所重点小学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性教育课。

教学准备

通过与学生所在学校沟通,分析学生需求,立足学生实际,确定课程内容为青春期性生理发育现象、规律及发育的个体差异;授课时间为2节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发生的变化和生理现象,理解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能够悦纳身体的变化,避免因发育较早或较晚而困扰、自卑。同时,懂得尊重他人,不因发育中的身体特点而去取笑或欺凌他人。

教学流程

展示“我们的约定”。教师用PPT展示提前拟定的约定,学生若没有意见,则全班鼓掌通过;学生若发表其他意见,则对约定进行补充或调整。

收集学生关于青春期的问题。学生若暂时没有问题,可以将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写下来,待课后交给老师,有条件的话课前做。

引入课题。导入提问: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可以分组讨论,集中汇报,也可以直接课堂发言。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青春期生理现象进行简单小结,并引向下一个环节。

画性器官结构。分组完成:根据学生总人数分组,小组成员不分性别,每组8~10人为宜。单数组和双数组分别画男生、女生性器官,标出各部位名称,最后上台展示分享所画的各部位及其功能。

为你解忧。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的青春期常见的困惑,男生、女生分开呈现。例如:“两侧乳房大小不一样正常吗?”“阴茎为什么会突然立起来?”每个问题先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如果学生知晓率高,则跳过该问题,继续下个问题。对于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护理、胸罩选戴等进行教学指导。

社交指导。提问:“有没有同学因为身体发育特征被别人取笑的?有没有见到过这类现象的?”如果没有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适度自我暴露引出学生表达经历与感受;“哪些交往行为是受欢迎/不受欢迎的?”规范学生交往行为,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我们的约定”环节旨在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根据以往的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受成年人的影响,普遍存在性的羞耻感。以前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影响的班级,在课堂上讨论性的话题会让他们非常尴尬。为了掩饰尴尬,就会起哄大笑、互相调侃,以至于教学活动无法继续进行。毕竟性是一个涉及隐私的话题,需要学生们学会互相尊重,对课堂上的分享要保密,不允许作为开玩笑的话题。同时也鼓励学生抛弃性羞耻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次的约定为:“积极参与,认真倾听,自愿分享,尊重隐私,其他的约定。”最后一条,是给孩子们根据自己情况提出其他约定的空间。

搜集问题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困扰而设。如果可以,这个环节放一周前做,会使这堂课更具针对性。

画图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性器官的常识,二是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产生性的“脱敏”。在画图和分享时,学生不得不反复提到性器官的各个部位及功能,至少有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之后,能较坦然地提到性器官的科学名称,而不是用“这个”“那个”替代。部分学生的改变,也有助于带来其他学生的改变,利于改善“谈性色变”的氛围。

在“為你解忧”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青春期学生常常会困扰的问题,问题设计来源于在其他学校授课时搜集的资料等。每个问题如果学生知晓则可跳过,PPT以链接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晓率低的常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身体发育的差异普遍存在,不必因此而焦虑。这个环节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护理技能,包括女生月经和男生遗精、女生内衣选用等。

社交指导,是让学生用适宜的社交行为,替换不当的、惹人讨厌和伤害人的交往行为。随着青春期性意识的萌芽,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上对异性充满好奇,但常常会将性好奇和对异性的向往释放到带性色彩的恶作剧中,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本意并不为伤害谁,但仍有很多学生因此承受压力:有些教师反映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身体发育为题取绰号、嘲笑他人,由此演变为欺凌的现象较为常见;以恶作剧的方式去接触自己欣赏的异性也是常有的事。要让学生明白,渴望与欣赏的人交往很正常,但有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而有些行为就会比较受欢迎,能让自己和对方都感到快乐。

教学实施

本次教学对象为成都市一所示范名校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自然班每班人数约50人,班主任和几名来校访问的外地教师参与听课。

课前就有学生来向授课教师表达对性教育课程的期待,但是刚上课时,因学生还比较拘谨,在“我们的约定”环节,大家较安静且没有发表其他意见。因此,教师使用了带动式的教学语言,如“如果大家没有其他意见了,就请鼓掌通过”,课堂气氛逐渐轻松。

在搜集学生关于青春期的问题时,全班同学显得茫然,左顾右盼,迟迟不下笔。在教师强调了提问题不计名,也不会在课堂上展示之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动笔,但仍有10多个学生的纸条什么也没写。

引入课题环节,对于“什么是青春期”学生给予了很好的回答。但对“青春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只能说出身体外观的变化,如长高、长喉结、长胡须、长青春痘等,没有一个学生提及月经、乳房发育、遗精等变化。教师对此做了补充,并以指导语“同学们对身体外部变化观察得都非常仔细,除了外部的变化,我们身体的一个隐私部位也在悄悄地发育着,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隐私的部位——生殖器官”引入下一个环节。

由于教室场地有限,教师把学生分为A、B、C、D四组,各组同学围绕在课桌周围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活跃,但仍有三四个女生躲在角落拒绝参与,询问其原因,学生表达“恶心想吐,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等意见。性教育课堂以自愿为原则,因此,教师并未强迫其参与讨论。讨论完毕,各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分享,另有两名同学协助展开绘有生殖器的大白纸。汇报时,学生用了很多俗语来称呼男性生殖器各个部位,但对女性生殖系统各部分的术语则比较规范。刚开始,汇报的学生在说出一些生殖器官的名称时,表情多有害羞,教师用坦然、淡定的表情认真倾听,时不时点头以示赞许,渐渐地,后面几组的分享者开始显得放松。

随后,教师用PPT展现较完整的卡通式男女生殖器官图,补充介绍各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跟学生分享时一样,有部分学生捂住眼睛偷笑,或以各种表情掩饰尴尬。教师适时简要传递积极性观念,例如:“多数同学初次接触这些生殖器官图,觉得害羞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我们的隐私。但是没必要觉得恶心、羞耻,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为你解忧”环节,教师将性别的讲解顺序换了一下,先讲女性生殖系统,后讲男性生殖系统,在这个环节则先出示与男生有关的性问题,一来正好内容衔接上,二则据经验,学生们对男性生理现象的误区更多一些。果然,每个问题学生都要求了解,教师也都一一进行了讲解。全程只有1位男生表示,他父亲曾给他讲解过导致男性阴茎勃起的3种情况,这位父亲的开明令在场师生惊叹不已。

在社交指导环节,提问“有没有同学因为身体发育特征被别人取笑的?有没有见到过这类现象的?”时,许久得不到回应。于是,教师用自我暴露法,讲述了一件自己小学时代经历的取笑他人身体发育的事件,随后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在“哪些交往行为是受欢迎/不受欢迎的?”提问中,学生们发言就非常踊跃了。

教学反思

(一)营造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全面性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提出10条措施,第7条就是“确保儿童和年轻人在符合保密原则、提供隐私保护的安全环境中学习”。因此,为性教育营造安全、有利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第一个“我们的约定”环节一定要充分说明性教育的意义,提出的规则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且再三强调教学进程中大家都有义务遵守这些约定,确保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二)不可低估性羞耻感对学生的影响

在画图环节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且能较好地完成相关任务,但还是有个别学生一直在表达对活动内容的反感。即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也因学习内容太过“刺激”而难以保持冷静。尽管教师一直保持坦然的态度,但看到课件中的生殖器官图及听到“乳房、月经、阴茎、睾丸、遗精”等词汇时,大部分学生仍然是一种害羞、放不开的状态。

如果授课班级从未开展过性教育,或者没有开展系统持续的性教育,那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与性有关的内容不会有特殊反应。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尚未从成年人的世界接收太多关于性的规范,也没有对于性的羞耻感,他们认为性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习内容一样,只是与生活更贴近。但高年级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一是身心发展带来的对性的高度关注和敏感性,使他们难以保持淡定;二是他们已经接受了成年人世界對性的羞耻感,不少学生表达对性话题感到“恶心”。所以,授课过程中要考虑个体差异,关注这类学生的课堂反应,秉承性教育原则,尊重他们的感受,但及时制止他们的消极表达并予以正确的性认识教育。同时,不断地给积极参与的学生以鼓励和赞赏的暗示,能有效改善课堂氛围。

(三)不可忽视课堂中持消极态度的学生

课堂中存在部分排斥性教育或态度不积极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性羞耻感,性知识匮乏和性保护意识缺失。教师若不及时关注这些学生,一来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二来也不利于性教育教学的整体推进。除对此类学生予以关注和尊重外,可多设置一些轻松有趣的性教育活动,如角色扮演、画图、站队等小游戏,以游戏作为载体传达正确的性知识和性价值观。学生对参与感和互动感强的游戏最有兴趣,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尴尬,带动课堂氛围。同时,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诊断”并记录,针对薄弱缺失部分,相应地调整下一专题的内容。

性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一人之力就能完成。除了利用课堂普及性健康知识外,可安排学生自读或课后同家长一起阅读适时、适当的性教育绘本。积极地与学校、教师交流调整,使学校成为性教育的坚强阵地,教师成为性教育的科学普及者。做到处处有性教育,时时谈性教育,打破性的羞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性教育的态度。

(四)分享的话题宜以虚拟情境呈现

在最后一个环节“社交指导”,一开始的提问遭遇冷场,教师不得不以自己的经历分享来打破沉默。究其原因,这个提问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相当于是让学生互相“揭发”,破坏了课堂的安全感。这类问题宜以泛化情境,甚至是虚拟情境呈现更好,如以案例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或者问“有同学以别人身体发育特点来给别人取绰号,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学生参与的安全感会好很多。

青春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的性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带着教师的使命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性教育课堂的有效方式,总结经验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地从性教育课堂中受益。

(作者系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送课团队成员)

(编辑 吴兰芳)

猜你喜欢

羞耻感发育环节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暴怒”的背后,原来是“羞耻”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