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不分线上线下

2021-06-18韩浩月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恐现实生活现实

韩浩月

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关系,现实社会正在向线上转移。许多人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现实中与人交流的时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时候讲点有关线上社交礼仪的事情了。

通过数据传送的文字,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情绪属性。如果一个“嗯”的回复,容易被认为是冷淡、敷衍、不屑的话,那么“嗯嗯”两个字一起出现,则神奇地拥有了赞同、热情甚至可爱的成分。同理,一个问号就会让一个人产生不安,一连串的问号,则有可能让一个人抓狂。这真是匪夷所思,线上生活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大脑,也改变了人们的情感。

简单的字词与标点符号,承载不了人们丰富而厚重的情感,有多少删除、拉黑、屏蔽等“网络冷暴力”行为,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出于对他人感受的顾虑与尊重,网民们发明了另外一套语言,专门用来线上交流,包括淘宝客服们无往不利的“亲”,包括被使用最多的“呲牙”表情与电子玫瑰花,还有工作群里职员们回应领导的“收到”。这些字词和符号貌似简单,但堆积在一起,就是一条条情绪洪流,如果你不懂使用或者拒绝使用,则很有可能被抛到岸上。

线上交流的模版化或者说模式化,具有功利的一面,它对于提高交流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几个字词或表情符号交换过后,双方就能基本确认气场是否一致。然而,这个特质也决定了线上交流的本质是脆弱的。假若一个人正在开车,只能在等红绿灯的间隙做出简单回复,甚至没法用一个表情收尾就要起步开走,那么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而言,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

过去经常讲,我们习惯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讲究见面,追求面对面交流。但互联网发展实在太过迅速,一下子将几乎所有人置于网络这个庞大的陌生人社会,许多关系的建立、情感的交流,都要重新梳理。有的人会很快适应,成为网络达人、活跃分子,而那些对线上社交不以为然的人,难免会碰壁。

生活可以分线上与线下,身份可以有现实和虚拟,但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人性的本质。人都喜欢被重视、被尊重,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一个人习惯得寸进尺,那么也很容易在网上遭到迎头暴击。网络生活在现在以及将来,都是现实生活的翻版,一个可以在现实生活里与大家融洽相处的人,大概率也会在网上受到欢迎。

有一些自称“社恐”的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却异常活跃,这可能不是“社恐患者”的个人问题,而是其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出了问题。这个时候,线上社交的魅力就彻底显现出来了,它比现实生活更能真實地折射一个人的心灵境况,两相对比,线上社交还是比现实社交多了诸多方便,少了不少麻烦。

对于线上社交的依赖,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抗拒现实中的见面。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脑机接口”迈出实质化运用的关键一步,无形中也鼓励未来的人更多地待在家中。出于对虚拟社会发展失控的恐惧,一些社会学家提出,要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来抵御“赛博朋克”时代的到来,所以,在线上社交如鱼得水的时候,我们不妨多重视现实中的“链接”,放弃线上社交的虚拟快乐,重拾现实社交的温暖与踏实感。

猜你喜欢

社恐现实生活现实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你有“社牛症”或“社交恐惧症”吗
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三十四)
自称“社恐”的你,真的“社恐”吗?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