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枇杷黄熟粲金珠

2021-06-18钟芳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枇杷叶白沙枇杷

钟芳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又到了枇杷成熟的季节。那郁郁葱葱的枇杷树上缀满了一串串黄澄澄的果实,远远望去,就像一颗颗金色宝石镶嵌在碧树丛中。微风徐来,闪烁着醉人的色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

枇杷,又名卢桔、金丸、芦枝,属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因叶似琵琶而得名。它是我国传统名果,栽培历史悠久。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就有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枇杷十株”的记载。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唐太宗《枇杷帖》云:“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则表明枇杷在古时是一种特有的珍稀水果,供帝王享用。

枇杷与琵琶谐音,有趣的是,古代文献中还有过一则“琵琶结果”的笑话:明朝大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的礼物,附有一信:“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可见,琵琶与枇杷的不解之缘。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秋萌冬花,春实夏熟,承四时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气者”。《本草纲目》记载:“肥枝长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宋祁《草木杂咏五首·枇杷》诗云:“有果产西裔,作花凌蚤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均道出了枇杷的生长规律和特色,也是对它抗寒斗暑、不畏霜雪的倔强性格的称赞。

每年的端午前后,枇杷的果实由青变黄,逐渐成熟,满树披金,蔚为壮观。杜甫的“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宋代戴复古的“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都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江南枇杷成熟时的旖旎风光。白居易“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的诗句,则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流域枇杷丰收的盛景。

枇杷是夏令佳果,果肉柔软、细腻多汁、酸甜适口,格外受人喜爱。宋代周必大有诗赞曰:“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宋代杨万里的“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指出枇杷味似金橘,但没有金橘那么酸。宋代梅尧臣的“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更是把枇杷的色、香、味描绘得惟妙惟肖。

枇杷品种繁多,有草种、红种、白沙三大类。草种上市早,味甜带酸。红种因果皮金黄而被称为“金丸”。高启《东丘兰若见枇杷》诗曰:“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白沙肉质玉色,风味鲜甜,古人称之为“蜡丸”,宋代郭正祥有诗曰:“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荔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其中,以苏州洞庭山的“照种白沙”,浙江塘栖的“软条白沙”和安徽歙县的“三潭枇杷”最为著名,被誉为枇杷中的珍品。清人沈朝初《忆江南》道:“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枇杷被誉为“果中之皇”,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苦杏仁苷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也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枇杷的药用价值很高,果實、种子、花叶、核仁均可入药。《滇南本草》言其“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将枇杷叶、果实加冰糖可熬成著名的枇杷膏,可以清肺润燥、止咳化痰。把枇杷叶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效,为止呕之良品。唐代司空曙曾把枇杷叶称为“仙药”,整筐地寄给亲友,并赋诗道:“倾筐呈绿叶,重迭色何鲜。讵是秋风里,犹如晓露前。仙方当见重,消疾本应便。”从中足见其药用价值之高。

(编辑 文凤 见习编辑 汪愉翔)

猜你喜欢

枇杷叶白沙枇杷
枇杷树
枇杷叶与郑板桥的故事
枇杷叶生姜粥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被误会的白沙漠
游白沙坡温泉
枇杷糖浆
吃“乒乓球”
“琵琶”和“枇杷”
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