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2021-06-18周林窦芒
周林 窦芒
5月的皖西大别山腹地,群峰翠绿,杜鹃花红。
在安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为民服务站,记者见到了扶贫干部驻村的余静,这位来自城里,文静、瘦弱的女扶贫队长,为了兑现曾在总书记和全体村民面前立下的“只要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铮铮誓言,坚守深山6年多,带领大湾村旧貌换新颜。截至2020年,该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建成4000多亩茶园, 32家农家乐,开发开放多个景点,阔步走向康庄大道,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余静先后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九大,被人们赞誉为“扎根在大别山石缝里的映山红”。
“脚上不沾满泥土,心里怎能充满感情”
大湾村是大别山腹地远近闻名的穷山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村庄空心化严重,不少村民家门口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一锁就是好几年。
初来乍到一亮相,余静披着头发、蹬着坡跟鞋、穿着防晒服,“县城来的干部不一样,就是比咱山里人漂亮,不知道干事是不是一样漂亮?”看着余静,村干部们心中有些疑虑。
但是十多天后的一次抗洪抢险,让人们改变了看法,重新认识了这位从县中医院主动报名来山区扶贫的余静。那天,台风苏迪罗来袭,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看着接连不断地下暴雨,余静心急如焚,放心不下住在危房里的乡亲们。她与村干部一起,穿着雨衣,卷起裤腿,上门排查,巡逻抢险,抗击台风引发的山洪,三天两夜奋战在防汛一线……
“脚上不沾满泥土,心中怎么会充满感情”。很快,余静的身影出现在大湾村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丛林深处贫困户的天麻地里,捂住口鼻才能进入的贫困户猪圈边,贫困老乡的土灶台前。为了弄清村民的致贫原因,余静走遍了全村37个村民组,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整理资料,制订帮扶计划。
按照结对帮扶要求和分工,余静主动承担了汪能保一家的脱贫任务。老两口已年过花甲,每天都要靠药物稳定病情,加之儿子意外去世、两个女儿也远嫁他乡,无依无靠。2017年年初,汪能保老人又被查出胃部恶性肿瘤,前后治疗花费近12万元,家徒四壁。住院期间,余静一边安慰老人,一边了解健康扶贫政策。为了解决好汪能保老人的后顾之忧,余静隔三岔五到他家看望,帮助干家务,并帮助办理住院的报销手续和申报慢性病。在余静的悉心照顾和帮助下,老人气色一天天好转。每当有人问起他的身体情况,他都会说:“党的政策好,是党救了我的命!还多亏我家干丫头,比自家丫头都要亲呢!”听到这样的话,余静感到心里甜滋滋的。
村民陈泽申已年近六旬,和正在上高中的孙子一起相依为命、单门独户居住在深山。由于中年丧子,老人对孙子疼爱有加。老人脾气很犟,第一次上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老人一口回绝,继而上山干活,留下余静尴尬地站在门外。后来几次,虽然没有翻脸,但老人死活不肯搬。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他对长期生活的土地充满感情,只想在老宅中颐养天年。唯一的心结,就是因为爷孙之间的代沟比较大,两人很少有共同语言。为此,余静经常关心照顾他的孙子,既当“姐姐”、又当“妈妈”,无话不谈。渐渐地,老人对余静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余静就及时因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陈杰渐渐长大了,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总要为孙子打算打算,将来还要娶媳妇。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易地搬遷都不用自己掏钱,错过了实在太可惜……终于,老人转变了思想:“余书记,你对我和陈杰的关心,我心里明白了,这个家我搬了!”
贫困户杨习伦曾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好不容易讨了个媳妇。但由于没有专长,30多岁了还整天无所事事,家里一贫如洗。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他的爱人肖细雨告诉余静,她是湖北人,刚来时也被杨习伦的穷家吓到了,屋里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她的哥哥从湖北来金寨“看家”,可走到县城,怎么也联系不上妹妹了。肖细雨哽咽着告诉余静,当时如果哥哥找到了她,看见这样的穷家,一定会把她带走的。看着两人,一边是志气消沉的杨习伦、一边是善良精明的肖细雨,余静的心里特别难过,暗下决心一定尽全力改变这个家庭。于是经常找杨习伦谈心,询问他的想法和意愿,宣传扶贫政策,并协调能人大户指导他养殖土鸡、黑毛猪,还帮助他选址建舍、申请贷款,慢慢激发起他自力更生的干劲。渐渐地,杨习伦俨然变了一个人,每天一大早就喂猪喂鸡、忙里忙外,家里还盖起了新房。搬家那天,杨习伦还专门跑到湖北,将肖细雨娘家人接过来一起庆贺。
就是这样,余静扎着头发、穿着冲锋衣走村入户,一次次地敲开贫困户的家门,也打开了老百姓的心扉。
“虽然两个孩子只能养在手机里,但我 从不后悔”
“妈妈,您什么时候回来啊…… ”电话那头,12岁的儿子、6岁的女儿齐声唤着。“等妈妈忙完手里的活,很快就回来看你们!你们在家要听话,晚上要早点睡觉。”余静捧着手机,语气温柔,更听得出歉意。这样的话语,她已经说过近6个年头了。
“别人家的孩子捧在手里、抱在怀里、含在嘴里,我的孩子有时候打个电话发个视频都显得那么奢侈……”一个午后,余静正坐在办公室里忙着,忽然听到门外一个熟悉稚嫩的声音喊“妈妈!”抬头一看,竟然是爱人带着两个孩子出现在村部门口。看到儿子抱着妹妹站在村部院子里,余静再也强忍不住自己的心情,一把搂住两个孩子,好长时间舍不得松开……
2015年7月,金寨县全面打响驻村扶贫工作攻坚战,金寨县中医院也受领了任务。平时余静就是医院里的热心人,快人快语的她,给人留下了率真的印象。面对上级的号召,组织的重托,她主动请缨报名参加驻村扶贫,从此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和安逸的家,来到了距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大山深处,成为大湾村扶贫第一书记,大湾村就成了她的家。
那一年,余静33岁,她的大宝刚满6岁,二宝不满6个月,对这位80后母亲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余静告诉记者,当年离开家,她挣脱黏在身上的女儿,交给奶奶抱着,抓起包快步走向门外,伴着女儿的哭声越走越远,心里满是酸楚……此后驻村扶贫的日子,唯有用手机视频才能与儿女短暂“相见”。
“虽然大宝二宝只能‘养在手机里,但我从没后悔过”。2018年选派帮扶工作期满,余静有机会回到县城单位,但她又主动向组织写了继续完成扶贫任务的申请。“想不想孩子?肯定想。家里有没有困难,肯定有。但大湾村还有40多户群众没脱贫,小家必须服从大家!”
“做一棵映山红,把根紧紧扎在石缝里”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湾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余静非常有幸能陪同总书记调研,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并向总书记当面承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
那天,总书记先后走进了5户群众家中。在走进贫困户汪能保家时,总书记拿起桌上的扶贫手册,一边看一边问道:“老汪,你老伴患有高血压?严重吗?高压多少?低压多少?平时吃的什么药?一年要花多少钱?”在一连串的询问了解后,总书记叮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总书记的一言一行,无不饱含着对困难群众的真切关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能挂在嘴上、停留在纸上,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总书记离开大湾后,余静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这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乡亲们的急切期盼。”余静说,全村剩下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414人,这部分群众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考验着扶贫工作队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她这个队长。
2016年8月底,开学在即。可愁坏了大湾组的陈泽申、占治国和陈尚传,上大学是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梦想,也是摆脱贫困的长效之策。当余静了解到他们三户为孩子上学的学费发愁时,就主动与爱心企业联系为他们的学费想办法,通过努力为每名学子联系到5000元的学费,当她和村干部把学费送到贫困学子的手中,看到他們舒展的笑容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为彻底改进村里的基础设施,余静带领扶贫工作队几乎跑遍了交通局、水利局、发展改革委等单位。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资金50万,解决南冲水泥路项目建设,完成桥边街道两边道路铺设工程、三个公厕项目及白湾新农村广场项目。与此同时,她又充分利用大湾离旅游景区马鬃岭比较近的优势,挖掘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大湾村的汪家老屋、十二檀及大湾茶厂,每到周末游客不断,农家乐火了,群众腰包鼓了,群众乐了。
余静积极与县内知名茶企业联系,将群众的茶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牵头联系养鸡、养羊、养猪种养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大户带小户”的模式,注重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想点子脱贫,增加群众的收入。
2018年2月,作为第六批选派干部,余静的任期已满。走还是留,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出身在金寨的她深知: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曾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0多万金寨儿女为革命胜利英勇牺牲……为了革命老区彻底摆脱贫困,为了兑现承诺,她再次主动请缨,毅然要求继续留任。象满山遍野的映山红一样,把根紧紧地扎在大别山的石头缝里。还是那句话: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责任编辑:夏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