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研究

2021-06-18王安平

关键词:导向智能时代

王安平,刘 亭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2.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继续重申:“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厚植爱国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强化教育实践为核心内容,通过智能化课堂传授、现代化课外学习、科学化社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时”、“度”、“效”三者统一的评价导向体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为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评价导向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器,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动向、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向。学者们对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多向度、深层次、宽领域研究,从聚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探讨,再到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体系的深度研究,无论从研究范式、场域,还是研究方法,后者体现出对前者的提升、深化和发展,为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实践依据和经验借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变革和长远影响,如果局限于创新创业教育传统评价导向的研究范式,将会导致研究的失真、失语和失效。与时俱进是建设先进政党、发展教育强国、提高民族自信的基本要求。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研究只有结合智能时代发展现状,打破传统的研究迷思、冲破传统的范式束缚、突破传统的语境表述,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迈向新阶段、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海量化、教育方式智能化、社会实效多元化的显著特性。建构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导向要坚持多元评价主体、科学评价标准、精准评价分析和适时评价目标的深度融合,通过“时”、“度”、“效”、三位一体评价导向体系的建设,引导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更好、更高、更深的层次稳步推进。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以表现层为基础,维度层为标准、目的层为核心的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系统。从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因素出发,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标,建立以“时”、“度”、“效”三个维度相融合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的教育评价导向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理论借鉴、经验参照和基础支撑。本文试图建构的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如下图所示:

一、把握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生产力的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制约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和高度,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的发展、变革与完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德才兼备、能担大任、能促大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智能时代的基本要求。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深度变革,围绕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促进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踏上新征程、迈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实时化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决定着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教人育人的功能,在认清世界格局、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智能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传统评价导向弊端,转向“立德树人、创新发展、为国为民”的先进评价导向。[5]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代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体现。通过教育理念的实时化评价引导高校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培育观和价值价位观,培养能担时代大任、能破社会矛盾、能促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总体看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时”、“度”、“效”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熟化的重要表现。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时事化评价。智能时代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呈现出“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的鲜明特征,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语境、时代场域和时代特色,教育的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智能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实践特征和现实需求。要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性、大众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适时更新、与时俱进和动态平衡。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是智能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对当下的国际形势、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聚焦、广泛讨论和全面研究,提升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适应性、矛盾把控力和问题化解力。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砥砺奋进中、在深化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即时化评价。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训练和教育”。[6]教育方式是在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和总结教育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创新创业知识外化为学生行动的一种教育途径。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智能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内容择取和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智能科技、新鲜内容和外来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智能科技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场域、新载体和新选择,人工智能教师、大数据分析、虚拟模拟技术的大范围运用将实现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有效拓展。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现实需求和价值取向为导向,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参与率”。习近平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大会”上强调,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7]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智能化教育手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具有的显著作用。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发挥“新利器”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石作用。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设备、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选择等方面,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智能科技,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搭建智能化有效平台。

二、深化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度”

在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学生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中心位置再次凸显,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的新视角、新模式和新范式成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多层次、多能力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深化者,对于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阶段、阐明学习方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群众满意度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追求、也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学生参与度、教师配合度和群众满意度成为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试金石”。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参与度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参与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中的重要地位、显著效用和核心价值。强化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是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效果、强化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社会教育活动组织及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中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的评价。“为了谁”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价值问题。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越高,学生主体的感性体验就越强烈,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越全面,从而为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智能时代,借助大数据优势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数量、团体数量、实践次数进行动态分析,绘制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的“精准画像”。学会掌握运用学生参与度这把“金钥匙”,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评价。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配合度评价。习近平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8]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9]建设专业素质优、理论水平强、实践能力高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实现跨越式前进的重要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科学化、组织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教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是创新创业教学的主要推动者,是这一环节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重要影响。“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0]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强调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的显著效用,将教师参与度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的重要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要以多元化的形式组织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克服重科研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育轻育人等传统评价导向,把师风德风、学生教育、学术科研共同纳入教师评价机制,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师在学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群众满意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科学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整体意愿、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历史的方向和国家的面貌。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发展、促进民族进步的真正主体。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强调要“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1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民性,强调:“要大力推进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劳动人民共享”。[1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群众满意度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风向标”,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科技成果的转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群众满意度。

三、拓展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核心概念和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科学思想文化也只能将其体现运用在创造它的人民群众中,在服务大众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群众的生产实践中获得创新和发展。文化是为人类实践服务的,高校是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是文化主要传承者、创新者和发展者。建设“数字中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离不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民服务的实效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项及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困囿于知识教育、理论传授、科学研究的场域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社会需要、民众期待,建立包括学习成效、实践功效及社会实效等相统一的评价导向,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与社会紧密接触中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成效评价。马克思强调,宣传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1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根据社会需求传递人类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评价导向,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教育轻培养的单向度评价导向,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成效评价的全过程。我国高校与世界顶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既是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更是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要贯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始终,而不是通过“打补丁”的方式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评价导向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淡化以论文收录数、文献引用率、学术奖项数为评价标准的做法,积极探索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标准。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功效评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活动之外时,它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深度融入生产实践活动时,便由生产力的潜在状态转化为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状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功效发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现实性转化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改善群众生活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还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可应用科技成果率不高、企业和个人参与科研项目不积极等问题,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生产力的现实性转化中发挥显著效用,对建设先进政党、深化经济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实践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归根到底要用实践的功效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仅包括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讲学讲座等显性评价,还包括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隐性评价,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实效评价。实效性是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就是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与主观预期目标的对比,进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程度和真实状态进行评价的过程。习近平强调“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4]智能时代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需要瞄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加强学校、学生、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效应。智能时代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导向,要将企业家、政府人员、教育学者等社会人士纳入教育评价的队伍中来,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要适应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实践基础上科学性、革命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创新型评价导向。

马克思将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三类。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引导机制应坚持问题导向,从主要矛盾入手,破立并举,克服传统静态评价机制的弊端,坚持“时”、“度”、“效”、三者的统一。针对不同主体、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以智能科技为基础利用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量化评估与质化评估、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协同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发挥先进引领作用。智能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由过去到未来,由简单到复杂无限向上的历史发展过程。[1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的建设对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足,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体制、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提供方向引领、价值导向和路径探究。

猜你喜欢

导向智能时代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犬只导向炮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