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浸润式”阅读教学的“三驱”效应

2021-06-17朱伟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驱动师生文本

朱伟

摘要

“浸润式”阅读教学是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浸润其中,体味情感,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各类阅读教学活动,交流分享,加强思辨,逐步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现状,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培育学生“真善美”的生命品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浸润式教学 任务驱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初中生进入阅读教学时,其本身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对社会的认知,会从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通过“读、思、辨、悟”的各项活动,完成与文本、与同学、与师长的对话。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倡导“随物赋形,浸润而生”的方法,即针对不同的学情,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给予相应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力增长和素养提升。

“随物赋形”出自北宋苏轼的《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他认为,画水应当随着“山石曲折”展现水流随之变化的状态。其实,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随物”是指要适合学校实际、学科特色和学生实情;“赋形”是指运用灵活的方法、有效的途径和适切的时机展开教学活动。

“浸润而生”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浸入文本,汲取文学的精粹,促成生命的滋养生长。而这种“浸润式”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驱动学生,从接受文本,到走进文本,最终走向深度阅读。笔者把这种任务驱动分为“他驱、自驱、互驱”三个阶段,以“三驱联动”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培育学生“真善美”的生命品质。

一、“他驱”引导阅读走出无序

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得阅读者得天下”的道理。但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即使想要开始阅读,第一感觉也往往是无从下手,因为阅读首要面临的问题是材料驳杂、时间零散和方法琐碎。中学生求知欲旺盛,会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店等各种途径获得阅读文本。但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和有效的阅读方法,很多学生的自由阅读常常是一种“为读而读”的消遣式阅读,处于无序零散甚至是无效阅读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出面干预、引导和驱动。阅读教学进入第一阶段——“他驱”阶段。

教师驱动阅读教学需要做三件事。

1.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适当分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虽然我们并不完全贊同他的分类方式,但是,教师确实应该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第一类是名著或名家的经典作品,可以是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也可以是名家同时期作品的选读;第二类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作品,比如教材中有选文的原著,与课文同题材的作品,甚至是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等;第三类是专业工具书,比如字典、词典等,要让学生熟悉并善于运用它们。

2.教师细化分解阅读要求。

教师对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的文本要有不同的要求。首先,阅读材料可分为必读和选读。必读是指学生读中考和高考要求阅读的书目或篇章,这也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准备。选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其次,阅读方式分泛读和精读:泛读长篇文本,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精读文中最精彩的段落,突出重点。最后,预设相应的项目驱动任务。教师按照阅读的不同进度设置前置性、过程性和后延性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事可做。

3.教师组织好经典阅读和主题阅读。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开展名著阅读或者选择适切的主题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占据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和制高点。

学生的自由阅读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阅读方式,但就现状而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下滑、阅读习惯缺失、阅读积累不济是不争的事实,由教师主导的“他驱”也是无奈之举。从另一个角度看,明确的阅读指向可以集中有限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驱动学生浸润到文本和具体阅读活动中去,极大地改变部分学生应付式的“为读而读”的行为,让阅读教学进一步开展成为可能。

二、“自驱”促进阅读走向自觉

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近文本。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阅读的主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要从“他驱”转入“自驱”,还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推力。

因此,教师在推进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整体性的规划,无论是阅读主题的选择,阅读流程的设计,还是阅读评价的预设,都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阅读体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地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应然需求,从而渐渐驱动学生进入自觉阅读的佳境。

阅读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的自主行为,是在学生实际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自我修炼、不断生长的过程。阅读教学其实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首先,学生的阅读往往源自喜欢,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通过调查或者“海选”,发掘出学生喜欢的主题,进而把这种喜欢内化为阅读兴趣,成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其次,在一个个不同的主题下,教师可以把课内外的阅读材料汇聚成“资源库”,再把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组成一个个“伙伴群”。当他们直接浸入文本,就会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在具体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像“抽丝剥茧”一样,从获取、理解、辨析字里行间的各类信息开始,逐渐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拓展想象的空间,体悟作者的情感,形成自我的认知和个性化的见解。

再者,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产生疑惑和困扰,这是驱动他们继续自觉阅读的动力源。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深入思考,通过“读、思、辨、悟”等活动探寻解决的途径,还可以收集整理典型的难点、难题,为下一步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教师实践阅读教学的过程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这是一项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任务、有成果,能长期持续发展的学生研究活动。这种活动要以适切的主题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以有效的阅读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实践,以扎实的活动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这样,学生的“自驱”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内驱力,使学生阅读走向自觉。

三、“互驱”助推阅读走向深度

阅读教学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因教师有效引导而井然有序,也因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积极参与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阅读教学的最理想境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平等共读、共同提升、互为成就的状态(笔者称之为“互驱”)。这种“互驱”往往发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而“生生互动”和“师生共读”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

阅读教学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也是伙伴分享、思辨和成长的过程。“生生互动”大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学生知识与技能上的差异,组织同伴进行互助式的合作学习或阅读研究性活动,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体验,自主分享阅读感受,加深体验,升华情感;也可以组织辩论赛甚至举办个人答辩会,拓宽思考角度,激发思维碰撞;还可以在合作互动中磨合友情,增强互信,逐步达成提升能力、成就思想和培育团队精神的目标。

“师生共读”是让教师(有时也可以是家长)作为阅读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平等交流,互为影响,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但是,教师要改变角色定位,由以往阅读教学中“带着读”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阅读的“同行者”,以“陪着读”的心态去倾听、去接纳,再以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化解学生疑惑,助推学生成长,慢慢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情感和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或共读学习,不仅是形式上的优化,更有助于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尤其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目标,展开思辨式的“二次阅读”。师生之间互相督促,良性竞争,始终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他人(作者、伙伴和师长)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处于一种多向互动、不断发展与创生的延展状态。

这样的过程会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主体,推动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通过品读语言,可以让师生感悟生活的美好,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和信任,让学生的學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精神更愉悦饱满,真正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活的灵气、现代的意识、发展的潜力。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阅读教学是教师主导驱动的教育教学活动,但阅读教学不能只是“为阅读而阅读”,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三驱联动”让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长,收获希望。同时,教师更要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直接指向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提升学习生活的品位和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驱动师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