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午岭林区乡土树种辽东栎育苗造林技术分析

2021-06-17杨平

种子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土树种育苗技术造林技术

杨平

摘    要:对子午岭林区地理概况和辽东栎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总结了辽东栎育苗技术要点,对采种、准备苗圃、播种育苗、田间管理、虫害防治等工作进行了重点把控。分析了辽东栎造林技术的应用模式,并结合实际造林情况,探究了优化造林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子午岭林区;乡土树种;辽东栎;育苗技术;造林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7-009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92.18       文献标志码: B

1   子午岭林区地理概况和辽东栎特征

1.1   子午岭林区地理概况

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带的一个生态型公益林。子午岭林区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天然的次生林能对气候和地表径流进行有效的调节,所以这个区域相对于周围其他区域来说更加湿润。林区北面属于温带半干旱区,南面属于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8.4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9 ℃,极端高温38 ℃;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6.7 ℃,极端低温-26.5 ℃。≥10 ℃的积温为2 896.7 ℃,年无霜期165 d。年均降水量481.2 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60%的降水集中在7—9月。年均蒸發量1 513.6 mm。辖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霜冻、低温冻寒、暴雨和沙尘暴等。土壤类型有灰褐土、黄绵土、黑垆土、草甸土等。川台地土壤主要有黄绵土和黑垆土,河床分布有草甸土。土层较浅,在20~60 cm,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pH值为7.5~8.1,区域内山地落叶阔叶林的发育较好,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的“森林岛”。其中辽东栎分布最广,一直延续到落叶阔叶林的北限。

1.2   辽东栎特征

辽东栎具有喜光、耐寒的特性,最适宜在清爽的气候下生长,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强。最适宜生长地区的温度应该在6 ℃左右,极限最低温度在-32 ℃,最高温度在36 ℃左右,无霜期在140 d左右。辽东栎的土壤和气候适应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是在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等基岩上发育起来的。在幼苗阶段生长较为缓慢,地下的根系生长较快,之后主要枝干才快速生长。生长阶段,在水分、土壤、肥料等因素的助力下,有两次新梢生长。

辽东栎的萌芽能力较强,但是不耐移植,种植人员应该对这个环节进行重点把控。辽东栎能优化林业生产模式,在工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显著的抗旱、抗火和抗风的能力,能有效地优化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提升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辽东栎育苗技术

2.1   采种

甘肃子午岭林区的辽东栎资源较为丰富,所以可以在没有病虫害、枝干粗壮、长势较好的母树上进行采种,或者等到种子自然成熟掉落后进行捡拾。辽东栎的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所以其含水量较高,并且具有怕干、怕热和怕冻的特征,不存在休眠期,进入土壤中就能生根发芽。种子一般都采取随采随种的模式,如果采摘时间和播种时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应该把种子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进行保存。主要的存储模式有以下两类:第一,流水存储。用篓筐装25 kg的种子,然后把篓筐放入小溪中,使用木桩进行固定,避免被流水冲走。并且隔一段时间翻动1次,避免出现发霉或散失情况。第二,混沙存储。在干燥、通风的棚内,先在上面铺一层7 cm厚被打湿的细沙,然后铺设一层种子。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铺设操作,通过层积堆藏的模式进行存储,高度应该控制在0.7 m。同时可以按照1∶2的比例把细沙和种子混合在一起,并把它们埋入坑穴中,定期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存储前还应该进行杀虫操作,使用含量为25%的敌百虫粉剂和辽东栎种子充分搅拌,这样能有效地杀灭虫卵[1]。

2.2   准备苗圃

应该首选土质松软、养分充足、地势平坦开阔、排水良好、光照充足、透气性好的沙壤土作为辽东栎的种植苗圃,这样便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和养护工作,可减轻育苗人员的工作压力。应该先进行整地操作,深翻30 cm,并施加一定农家肥作为基肥。这样能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调节其酸碱度。在正式播种前,需要使用硫酸亚铁对土壤消毒杀菌,进行大规模的浇水,保障土壤表层25 cm左右都处于湿润状态,之后在土壤上面覆盖一层地膜进行密封。7 d后就能揭开,等待3 d后就能进行播种。

2.3   播种育苗

第一,在播种辽东栎时需要结合苗圃的特征进行科学安排。区域内种子的成熟期在9—10月,采用秋播或春播的模式。每条播种沟间隔30 cm左右,深度控制在6.5 cm,应该在沟渠内均匀地撒满种子,保证种子平稳地放置在土层上。当幼苗破土而出时,需要及时进行浇水,提高土壤的疏松度、清除田间的杂草,并在沟渠内施加一些细肥料。第二,使用容器进行育苗操作。使用规格为12 cm×20 cm的营养钵进行育苗,把苗圃中的土壤放入袋子中,土壤的深度要控制在16 cm左右,一般1个袋子放3颗辽东栎种子,然后及时使用泥土进行覆盖,土的厚度应该是种子直径的2倍左右[2]。把容器进行穿插排列,在各自的空隙处埋上泥土。同时应该使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工作,保障温度的稳定性。

2.4   田间管理

辽东栎出苗后,应每14 d浇水1次,并同步进行追肥和间苗操作。快速生长期应该每21 d浇1次水。

2.5   虫害防治

第一,栗实象鼻虫。其集聚在辽东栎种子的内部,外面不存在虫洞,但是遭受虫害的种子经常没有成熟就开始脱落。为了有效防治虫害,应该把种子堆放在阴凉的位置,使用50 ℃的温水浸泡15 min左右,这样能起到杀虫的效果,并且不会影响种子生根发芽。同时可以把种子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气温保持在23 ℃左右,使用氧乐果800倍液进行处理。第二,云斑天牛。其主要以辽东栎的树干为食,会对树干的形成层造成破坏。应使用木棒敲打其产卵槽,并使用氧乐果杀虫。

3   辽东栎造林技术

3.1   造林整地

施工人员应该进行科学的造林整地工作,这是辽东栎造林工程的基础环节之一。应该结合甘肃子午岭林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前1年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自然降水。主要的操作步骤为:先挖掘一个80 cm×60 cm×30 cm的鱼鳞坑,需要把表层的土覆盖在坑上,在形成土筑埂之后,再次进行回填操作。与此同时,进行造林整地时应该按照等高线水平进行作业,并采取“品”字形的排列方式,这样能隔绝一定的降水,起到蓄水的效果。在进行辽东栎造林工作时,应对造林整地工作进行重点把控,因为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才能为之后的栽植工作提供保障,提高成活率。

3.2   造林栽植

在对辽东栎进行造林栽植操作时,可以使用容器苗,这样能提高辽东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浇水工作,提升土壤的含水量及环境湿度,确保苗木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其次,在正式种植辽东栎前,应该去除外面的容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操作时不能对根系造成损坏,保证母土的凝结效果,为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条件。在进行栽植操作时,要提前测量坑穴的尺寸,如果挖掘的面积过大,就会导致周围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流失,影响苗木的生长效果。此外,应该对挖掘的深度进行有效控制,土层的深度应该高于容器4 cm左右,确保容器的土能够深埋在土层中。裸根苗,在栽植前可以蘸取一定的生根粉擦拭辽东栎的根茎,或者涂抹一些泥浆,这样能优化造林的效果。同时,应该保证种植穴的底部较为平整,在栽植后需要在上面覆盖一层湿土,之后再进行压实工作。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辽东栎的成活率,应使用覆膜进行覆盖操作,这样能降低水分的蒸发率,加强保温的效果[3]。

3.3   抚育管理

第一,加强辽东栎的后期栽培管理工作。应该及时进行松土和割灌操作,清除影响辽东栎正常生长的杂草和灌木,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阳光。在进行松土、割草时,应该采取里浅外深的原则,深度控制在8 cm左右。对于那些长势不好或者生命力较弱的辽东栎,应该进行平茬复壮处理。第二,病虫害防治工作。辽东栎的主要害虫为栎褐天蛇蛾、栗实象鼻虫。在甘肃子午岭林区应该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并提前建立預警机制,贯彻科学预测、及早发现、全面治疗的原则。在防治病害时可以喷洒70%多菌灵溶液,虫害可用氧乐果800倍液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治。第三,保障造林的成果。甘肃子午岭林区应该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巡逻,并在周围架设围栏,这样能降低人为和自然因素对辽东栎生长的影响,优化生长效果。

3.4   优化造林效果的措施

第一,在正式栽植辽东栎前应该先用清水进行浸泡,增强根系的水分含量。同时需要进行假植处理,提升整体的成活率。第二,在大雨过后需要覆盖一层抵御干旱的增效板。第三,新造林区域需要重点维护。应用地理信息定位系统搭建林区辽东栎资源智能化平台,对林区的生态资源、自然灾害、病虫害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监测和控制,从根本上优化辽东栎管理的效果,帮助林业管理人员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辽东栎在林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工作人员应该科学地应用育苗和造林技术,加强整地及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造林工程中加强对整地和抚育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充分发挥辽东栎的价值,优化造林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 张瑞姿.辽东栎育苗造林技术[J].花卉,2020(2):12-13.

[ 2 ] 魏洁.五台山区辽东栎育苗技术探讨[J].山西林业,2019(6):26-27.

[ 3 ] 朱文奇.灵空山辽东栎良种育苗技术[J].山西林业,2019(4):32-33.

猜你喜欢

乡土树种育苗技术造林技术
有关营林防病措施的研究
毕节市早实核桃实生育苗技术
栾树种子育苗技术探析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繁昌县沿江滩地杨树造林技术
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乡土树种与国外优良树种育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