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沙区植松治沙造林技术的有关思考

2021-06-17尹雪峰

种子科技 2021年7期

尹雪峰

摘    要: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主要措施之一,松树生长速度快、材质好、适应性强、根系较发达,适合种植在西部沙区。主要分析了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植松造林的要求,并根据风沙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风沙区植松造林技术的要点。

关键词:风沙区;植松;治沙造林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7-009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27.23       文献标志码: B

长期以来,人类过度砍伐树木、放牧及不合理开采矿石资源等行为,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地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使得土壤生产力下降,形成荒漠化土地。根据林业部门的统计,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46%,将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为了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进行土地荒漠化的集中治理,并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使土地荒漠化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植松造林是北方治沙的重要举措,我国北方地区多干旱、大风天气,风沙区的环境较恶劣,增加了植树造林的难度。通过大力培育松树,形成风沙防护带,可以有效阻止风沙蔓延,起到防风固沙、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1   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

在风沙区植松治沙造林时,必须结合风沙区的沙丘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树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1   流动沙丘植松

在植松之前,需要了解沙丘的特点,沙丘属于流动沙丘还是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的地表植被稀少,在风力作用下可顺风移动,从而将树苗带走,降低树苗的成活率。流动沙丘在沙漠中最常见,这类沙丘在植树之前需要事先固定流沙,之后才能进行植树。流动沙丘在植树时,必须留出1/2或1/3的丘顶,达到削弱沙丘坡度的目的,然后在迎风坡的下部插入带状的胡枝子、平铺干草或柳条保护树苗;背风坡需要移植耐旱沙压的黄柳,丘顶部分需要适当削平,并向上移栽固沙植物,植物生长3~4年沙丘基本稳定后,才能在固沙植物之间种植2~3年生的松树[1]。半固定的沙丘,指地面生长喜湿、抗风性较强的植物,影响到风沙运动,降低了沙丘的移动速度。这类沙丘主要分布在大片流沙的周围和内部,流沙移动能力较弱,需要将其封闭起来,恢复周围的植被或者移植黄柳,然后才能移植2~3年生的松树苗木。

1.2   固定沙丘植松

固定沙丘地面植被覆盖率超过30%,不利于风沙运动,在风力作用下,沙丘不會发生位移,可让沙丘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如果固定沙丘的环境发生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固定沙丘可能转化为流动沙丘。由于固定沙丘的杂草丛生,容易发生杂草和幼苗争夺水分的现象,不利于树苗前期的定植生长。因此,固定沙丘植松前,需要对沙丘进行处理,及时清除杂草,改善土壤结构。在固定沙丘植树前,需要在前1年的夏季或秋季对沙丘土地进行处理,翻耕后种植一季农作物,可以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目的[2]。在相对平缓或者地势起伏不大的固定沙丘上,需要进行窄带状整地,带宽为60~100 cm,并预留稍宽的不耕作草带,作为树苗的保护带。带状整地一般在沙丘主风向的横对面,块状大小一般为50 cm×50 cm。松树适合在雨后移植,这样可以确保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2   风沙区植松治沙造林技术要点

我国是一个风沙灾害较频繁的国家,北方的城市每年冬季都会受到风沙的侵扰,造成空气能见度低、农作物减少,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土地荒漠化治理,将造林绿化作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重要举措,并先后开展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及重点风沙治理绿化工程等活动,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风沙治理,可以有效恢复沙区植被,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对提高我国东部及南方广大地区的空气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樟子松作为常绿乔木,树木高达30 m,耐寒抗旱,可以适应土壤水分较少、干旱的沙地和石砂砾等土地,具有抗逆性较强、成活率高等特点,人工造林6~7年后进入生长旺盛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树种。1955年,在辽宁章台沙地引种樟子松成功后,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引种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本文以樟子松为例,介绍了樟子松在风沙区的种植要点。

2.1   选择林地

樟子松是一种喜光、耐寒、抗旱的树种,其幼苗适合生长在中性、阳光充足、质地疏松、排水条件较好的沙壤土上。水湿地、低洼积水及含盐量大于0.12%的土壤,不适宜樟子松的生长发育。樟子松种植前,需要提前整地,一般在春季、夏季整地,可以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樟子松林地可以与落叶松、山杏带状混交,或与柠条、沙棘、沙柳进行行间混交,与灌木行间、带状及不规则混交,形成针阔、乔灌结合的混交林和林带[3]。确定种植林地后,还需要对沙地进行翻耕,清除沙地的杂草,并根据土壤肥力施加一定的底肥,为樟子松树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2   种植

樟子松一般选择在夏季种植,夏季北方降雨相对较多,可以为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提供一定的水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苗木植株大小影响到造林成活率,一般以3~4年生的松树苗造林效果最好。造林密度直接影响到幼林的郁闭时间和林木生长的速度,由于北方土地贫瘠、天气干旱,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沙地樟子松造林密度为1 250~2 500株/667 m2,樟子松15年后的密度在750~900株/667 m2,片状造林密度大,带状造林密度小。樟子松的苗木根系较纤细,容易风干,根系断裂后不容易形成新根,即便土壤水分较充足,栽种后也不容易成活。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护好苗木的根系。常见的栽种方法有隙植法、穴栽法、机械栽种法、簇植法4种。隙植法是用铁锹挖深50~60 cm、上口宽为10~15 cm的间隙,将苗根系放入缝隙内,轻轻抖动苗木,让苗根舒展,然后将苗木靠在缝隙一侧,在距离第一缝隙8~10 cm位置插入铁锹用力向里搬,再用力向外推,让下部苗根与土壤紧密接触,然后将第二缝隙填实,踩实苗木周围的土壤。穴栽法是用铁锹挖直径为35~40 cm的洞穴,将苗木放入洞穴中央,再覆土踩实。机械栽种法是在较平缓或起伏较小的固定沙丘,通过植树设备栽种松树苗,这种机械栽种法的株距、行距相同,树苗栽种较深,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4]。簇植法是在50 cm×50 cm的块状地,按照三角形或梅花形状栽种3~5株树苗,植株间距为25~30 cm。沙丘的树苗适合深植,这样可以让根系向下生长,吸收底部的水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3   幼林抚育

在造林当年秋季,需要查看林区树苗的成活率,在成活率低于80%或者幼苗死亡率较高的区域,第2年需要补种比原来树苗稍大的苗木,以原来的株距进行补种。沙地造林需要及时进行抚育,对幼苗进行松土、除草。7—8月是幼苗的速生期,每3~5 d要灌水1次。同时,及时清除林间的杂草,如果杂草过多,会与幼苗争夺水分,影响到幼苗的健康生长。幼苗移植后,需要定期对林地进行巡视,及时清除杂草,并将杂草统一收集焚烧。如果杂草过多,可以选择无公害除草药剂。栽种后1~3年,每年需要中耕除草2~3次。由于北方风大干旱,造林当年及第2年解冻前,必须对幼苗進行培土,防止冬季干旱或者动物危害[5]。第2年春天时进行撤土,其间要防止损伤顶芽。在风沙区植树造林时,还要防止幼苗被沙埋、沙割和风蚀等危害,需要采用生物沙障和机械沙障进行固沙。

2.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直接影响造林效果,如果病虫害严重,可能导致大量樟子松死亡,影响治沙效果。樟子松常见的病虫害有松苗立枯病、油松球果螟、落叶松毛虫等。松苗立枯病主要发生在1~2年生幼苗,这种病传染性极大,容易造成苗木根颈腐烂或倒伏,最终导致苗木死亡。出现这种病害后,可以按照每667 m2使用30%的苏化911粉0.5 kg搅拌后均匀撒在苗床上或使用新吉尔1∶5 000倍液进行治理。油松球果螟蚕食树梢,影响植株的生长,可以采用40%乐果乳油400倍液或2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防治。在害虫产卵期,可以在林间释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进行灭虫。落叶松毛虫在幼虫时期可以喷洒松毛虫杆菌,成虫期可以采用灯光进行诱杀。

3   结束语

我国北方由于气候条件和人类实践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风沙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重要途径。松树适合北方干旱多风天气种植,是北方防护林工程的重要树种之一。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栽种方法,提高造林效率。

参考文献:

[ 1 ] 李丕全.山西省北部风沙区长白松引种与大苗造林试验初报[J].山西林业科技,2018,47(2):16-17.

[ 2 ] 刘亚萍.辽西北风沙区造林对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4):42-43.

[ 3 ] 刘红霞.沙地造林过程中种植时间对成活率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4):79-80.

[ 4 ] 郭伟.晋北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8.

[ 5 ] 李青,狄晓艳.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化学特征与生态恢复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