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型点击之文言句子翻译题
2021-06-17
应考锦囊
一、探究命题规律
1.文本选择——突出浅易。
(1)从高考文言文所选文本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2)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句式。(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扬德的传记,而不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传记作品(均选自《二十四史》)。
为此,考生在新一轮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中,可以参照上述五条标准,大胆舍弃那些“繁、难、艰、深”的文言文阅读文段。
2.命题方式——趋于稳定。
(1)题型:主观题。
(2)题量:2道小题。
(3)字数:40字左右。
(4)赋分:10分。
二、明确考查方向,掌握复习重点
高考文言句子翻译题考查的虽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累性的,如重要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和重要虚词;另一类是规律性的,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为此,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2大类、5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对其加以系统梳理和针对性训练。
三、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答题准确
要确保文言句子翻译的准确,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四个步骤: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提醒自己注意。
2.切。将文言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留、对、拆、增、删、调”六种方法逐一翻译,确保字字落实。(1)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3)拆: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应拆成两个单音词分别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5)删:有些文言虚词没有实际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6)调:文言句子中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翻译时要调整好位置。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
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句子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题卡上。在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以上就是高考文言句子翻译题备考的大致要点,考生要把握命题规律,明确考查重点,学习翻译方法,增强答题技能,在平时就做好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积累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姜有荣/供稿】
拓展延伸
最易错译的文言句式
高考中的文言翻译题往往要求翻译一些带有文言句式的句子,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看清句式,准确判断。下面是一些容易错译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一般的判断句都带有判断词“……者……也”,比较好辨认。难辨认的是那些不带判断词的。如:
刘备天下枭雄。(《三国演义》)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翻譯时必须加上判断词“是”。)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
译文:(罗提督)还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洵”是“诚实、实在”之意。)2.被动句
一些带“见”字的被动句容易译错,要谨慎翻译。如:
(申)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汪琬《尧峰文钞》)
译文: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相信。(“不见听信”是被动句。)
(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范晔《后汉书·朱晖传》)
译文:朱晖做官正直,被上司嫉恨,担任官职时常被人弹劾。(“见忌于上”是被动句。)
光武所幸之处,(阴兴)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范晔《后汉书·阴兴传》)
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甚见亲信”是被动句。)
3.主谓倒置句
主谓倒置句虽然不多,但比较难,容易错译。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甚矣汝”是主谓倒装。)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甚矣吾贫”是主谓倒装。)
4.宾语前置句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比较常见,也较难翻译。在大多数宾语前置句中,宾语为代词,且有标志性字词,如否定副词“不”“未”等。如: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段成式《酉阳杂俎》)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亦不之虑”是宾语前置。)
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顧炎武《日知录》)
译文:(那些请他人写序的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不吾知”是宾语前置。)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管子·小匡》)
译文: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不吾予”是宾语前置。)
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北史·来护儿传》)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何言”是宾语前置。)
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镇海县志》)
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奚以”是宾语前置。)
5.定语后置句
翻译一些定语后置句时,也必须注意,稍不留神就会译错,要谨慎翻译。如:
(吴)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明史·循吏传》)
译文:吴良想把原来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百姓非常恐惧。(“农故为兵者”是定语后置。)
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杜琼《雪屋记》)
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缙绅之交于孟祥者”是定语后置。)
6.状语后置句
“于”“以”等,往往是状语后置标志,注意其翻译。如: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苏辙《伯父墓表》)
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贤于言事官远矣”是状语后置。)
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张岳《张祖传》)
译文: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仅仅为了做一个县官而辱没了才华。(“勿辱于县”是状语后置。)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续古文观止·醉书斋》)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躺。(“坐以之”“卧以之”都是状语后置。)
7.固定结构
(1)“无乃……欤”,意为“恐怕……吧”。如: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全祖望《姚敬恒先生事略》)
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译文:(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与”通“欤”)
(2)“……所以……”意为“……地方”。如: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周公诫子》)
译文: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3)“得非……乎”,意为“莫不是……吧”。如:
(陈)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见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李弗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