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根盛:一把油纸伞撑起婺源风雨情

2021-06-17白英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纸伞张师傅竹筒

文/白英

制伞之美

油纸伞,绵绵细雨中长街曲巷,黛瓦粉墙,青青的石板路上盛开着一朵朵美丽的伞花,充满了诗意。一把伞,一段古老的浪漫,浸满了江南的温情和味道,复古、怀旧又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江南的油纸伞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甲路村制作的纸伞最负盛名。在一个和风细雨的日子里,我慕名来到了婺源县甲路村,寻觅一家依旧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油纸伞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行走在婺源,就仿佛置身在画中。甲路村离县城40多公里,村口“千年古村甲路”的牌坊两侧,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民族英雄岳飞经过甲路时,有感而吟成的佳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

村中有条古驿道,为旧时上达徽州下通饶州的“甲道”,意即最好的道路,“甲路”也因此而得村名。

甲路纸伞厂在路边一个弃置不用的学校旧址里,门上“伞艺园”3个大字格外醒目。走进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开阔的广场,四周两层教室楼围成一个大院落。院中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藕荷、靛蓝、草绿、淡橘……颜色多样的油纸伞晾晒在院中,伞面上的梅花、兰花让整个工厂浸润着浓浓的古典徽州文化气息。

戴根盛

戴根盛,甲路纸伞厂的掌门人,也是这门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是一个精神饱满、儒雅中又透着执着的中年人。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车间,耐心地讲解着甲路伞的制作过程。

工序七十二道半

打结

甲路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全为手工。一把好伞的基础是一个结实的伞骨,“削伞骨”包括几十道工序。来到伞骨配套车间,张师傅正专心致志制作着伞架:“我们的甲路油纸伞,选的是本地3年以上长在向阳处的竹子,有弹性还不易折断。”随着张师傅的指尖舞蹈,伞的骨架马上就成形了。小小一把伞,所选用的材料全部源于自然,仅前期工序就多达20多道,制作过程全部由手工完成。

“同出一竹、裹护以内。”张师傅拿起一个处理好的竹筒开始制作伞骨,“支撑伞面的是长骨,托住伞面的叫撑骨。长骨和撑骨的好坏,决定了一把伞质量的好坏。”为了使油纸伞收拢时严丝合缝,完整密闭,每一把伞的骨架必须出自一个竹筒。只有选材,竹节的位置统一,才能保证一把伞既收放自如,又美观漂亮。张师傅操起一段长约50厘米、直径约10厘米削去青皮的竹筒放在腿上,将一把特制的卡尺比在筒口上,竹筒在腿上一滚,竹筒上就留下一横线。然后再把竹筒竖起来,将刀斜比在竹筒上,竹筒一滚,筒上又留下一条斜线。此时,他用标有刻度的砍刀将竹筒劈成宽度均匀的竹片。张师傅技艺娴熟,刀削伞骨,每刀下去,虽是靠眼靠手量,却仿佛编了程序般准确。张师傅告诉我,这些竹片是伞的长骨,长骨上留下的横线记号是长骨上打眼安装撑骨的地方,斜线给这些长骨排队的统一编号。一把伞的长骨要用同一根竹筒制作的长骨按顺序装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好的伞合进来后伞骨外表紧密贴合、线条纹理匀称一致,而两条线条留在长骨的记号就是这些线条始终不会被打乱的最有力的保证。“一个竹筒分割成的这些长骨,最多可以制作3副伞架。我的手里,一根都不会浪费。”我看着张师傅的手在竹筒上飞舞,展现着制伞工匠的智慧,心中不由得对古代制伞匠人的聪明机智敬佩万分。

一把伞上,伞键是控制开合的关键零件,是不是要用弹簧等金属配件?张师傅笑道:“雨伞长年要经受雨淋水浸,金属材料极易生锈,不经用,而竹子坚韧、耐腐而又极富弹性,所以油纸伞的伞架用的都是竹子。”伞键相当于油纸伞的开关,同时也用来支撑整个伞骨和伞面的重量,可保证多次使用不损坏。所以,伞键的制作是油纸伞中最精巧的关键部件。

穿伞线

张师傅先在伞柄的特定位置开一个长方形的槽,根据槽的大小,拿起一片宽2厘米、长约10厘米的竹片,将一头削成一个斜角,斜插入伞柄的长槽中,再用篾刀简单整修几下,一个弹跳自如的伞键就安装完毕了。伞键切削的角度是否合适决定了伞键是否能正常弹跳,“这东西虽然简单,却包含着借力反弹的妙道儿。”削骨、装柄、钻孔、拼架,竹子在张师傅手里犹如魔术道具,说变就变,只见他一张一合调试着伞架。

上油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只有纸面涂上特殊配方的桐油后,才能增强纸的强度,纸才会变厚、柔韧、耐磨、防水。否则,即使前面的每一道工序都不出差错,最后也会前功尽弃。“这是事先熬熟的桐油。”上油的是一位老师傅,用布团蘸桐油,在伞的正反两面滚涂,使其充分渗透伞纸。老师傅说:“刷多刷少、刷油的力度都有讲究,必须适中才行。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一把油纸伞从最初的选料,经过削伞架、上伞杆、打小孔、装伞键、绕伞圈、裱伞纸、糊伞边、收伞卷、画伞、刷桐油、穿伞线……才成为最后的成品,大小工序近百道,真是慢工出细活。只有这样,制作的桐油伞才能反复支撑上千次,不论日晒雨淋,都不会破裂、不褪色、不变形、不漏水。我想,甲路伞传承千年的奥秘也正在于此吧。

艰苦创业,临危上阵

今天的甲路油纸伞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戴根盛的努力下,伞厂年产30万把油纸伞。然而,千年的手艺传承到今天并非易事。

20世纪80年代,受工业雨伞的影响,甲路油纸伞由于做工较繁杂、价格相对较高,日益淡出市场,原来的油纸伞作坊即将消失,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戴根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向乡里书记汇报之后,乡里同意借给他5 000元启动资金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就可以组建工厂,5 000元由乡里报销,试验失败则由戴根盛个人全额归还。

“当时的5 000元可是‘巨款’,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40元左右,要是做不成,我10年才能还清这笔债。”戴根盛拿到5 000元启动资金后,立即组织了4名老艺人日夜加班赶制了500把甲路油纸伞。4个人肩挑、背扛,辗转乘车将甲路油纸伞运到杭州。有个带学生在伞厂实习过的浙江美院老师,把他们介绍到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对方答应为这批油纸伞代销。一个多月后,对方打电话说要进货,杭州的市场就这样打开了。戴根盛如释重负,迷雾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后他又带着员工转战苏州等地的旅游市场,销售范围逐渐扩大,油纸伞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画伞面

糊伞边

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进入2000年后,甲路油纸伞的生产销售步入正轨,戴根盛也松了一口气。然而,2003年突然暴发的“非典”又让刚刚好转的企业陷入艰难之中,朋友们劝他赶紧转行,戴根盛想了又想,公司一旦关门,刚刚辛苦培养起来的年轻制伞师傅们就会转行扔掉手艺,近千年历史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就有可能在甲路、在婺源彻底失传,那样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他不但不关门,反而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借贷几十万元,生产不忙就专心扩建厂房,空闲时间与员工们创新油纸伞制作技艺。他告诉大家,继续干下去,不会有错的,社会越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就会越来越高,油纸伞一定会迎来持久的市场生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油纸伞短暂的寒冬里,厂房扩建起来了,古朴典雅的纸伞、色彩艳丽的绸布伞、蓝印花布伞、透明丝伞、婚纱伞、临摹名家字画伞、清新淡雅的青花纸伞等样式新颖的油纸伞也不断被开发了出来……

由于产品精美,经营有方,戴根盛的纸伞事业不断做大。如今,甲路油纸伞厂产量达30多万把。在各种展会和评奖中,甲路油纸伞收获了大量的好评,就连著名的品牌GUCCI也慕名前来订制专属的高档手工油纸伞。甲路油纸伞美誉度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不仅国内畅销,国外的订单也很多。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甲路油纸伞在戴根盛的带领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红火景象。

“工序多、工具也麻烦,粘纸、上油弄得一身都脏,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学。”面对传承的困难,戴根盛颇费心思。戴根盛的侄子戴开祥是一位大车司机,在他的动员下,到伞厂学习制伞手艺。戴开祥初时不解,钻研中也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现已是市级非遗传承人,成为戴根盛的好帮手。

为了带动更多人传承这门手艺,戴根盛还采取了工厂加农户的经营方式,除了在厂里上班的50名员工外,还把制伞骨的前期工作放在农户家中,这样又能解决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此外,他还特意招进村里的贫困户,用技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渐渐地,前来学习甲路油纸伞制作的员工越来越多。很多人在学到甲路油纸伞制作工艺后,便开始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制作纸伞、发家致富。戴根盛说:“事业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是最值得高兴的还是甲路油纸伞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惠泽后人。”

猜你喜欢

纸伞张师傅竹筒
细雨山塘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椰奶饭
山 雨
做竹筒小台灯
香喷喷的竹筒饭
车位效应
清风庭院
神秘的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