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06-17胡国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环节素养数学

胡国兴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13)

一、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

2016年在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总体框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包括三外维度六个核心指标,目标是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

核心素养的概念主要包括了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第一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具有创新的精神,第三具有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是基于为了给学生一个终身的发展目标而建立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2]。核心素养的建立和提出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改革目标,明确了改革任务,推动了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而高校课堂教学又是我国高校大学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及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因此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即是课堂教学。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与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无论是从对核心素养地培养角度还是从高校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殊途同归地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课堂教学改革。

二、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数学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基础课,其在学校的地位不同于专业课的深入,它是基础性的课程,也不同于艺体课的活泼性和趣味性,它更强调逻辑与冷静,让人感觉比较难。这些特点就决定它在学生中相对受冷落不受欢迎,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学习积极性较低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高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数学教师则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课堂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高效的个性化数学课堂。上课教师和学生充分地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各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数学史等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多地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课堂教学做法,加强对教师教学核心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建构个性化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3]

(二)数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张学新教授2014年明确提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践班级,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教专业17级(5)班的实际情况,将对分课堂教学分成三个环节,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内化知识吸收和开放式分组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第一环节教师要对每一个章节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框架体系、结构及其重难点的讲授,但是不能全部讲完,要给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留出足够的探索余地和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发现这些空间和知识留白,通过整个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过程,激发其探索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环节,完成了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该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还包括学生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作业、认真地完成学习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第三个是讨论环节,部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尝试方法是将整堂课的教学都改为讨论式的教学。讨论式的教学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开放式地讨论,在开放式讨论的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进一步使得基础知识进行重新建构[4]。讲授法教学与开放式分组讨论法教学是日常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中最主要的两种教学方法,而对分课堂教学是一种整合了理论讲授法教学与开放式分组讨论法教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大约将二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讲授,二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讨论,这两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是有机统一的教学整体。

本课题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将高职小教专业三年级的专科数学课程分为九个教学模块,针对这九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异质化分成九组,每5人一组,对5名学生进行了分工,确定了组长、发言的学生代表和过程讨论的记录员,并分别要求每组学生课堂教学以外抽时间由组长召集每周开会讨论研究教师本周的上课知识内容,针对教师讲授后的内容自主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比如学生自己上网或者学习观看相关的视频,搜索学习相关的内容和习题,并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形成学习笔记,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的内化吸收。与此同时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了独立思考,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性学习总结。最后要求学生组内讨论时对每个环节的知识点的教学模块内容写复习笔记进行复习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可以是方法技巧,也可以是学习的过程和步骤,还可以提出任何对某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所思所想。在下一次课内分组讨论时由本组代表进行发言。这样一周内经过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探索吸收知识内化以及开放式分组讨论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创新的能力,教师也通过引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育人于无形中。

将对分课堂实施前和实施后一个学期的成绩对比来看,通过图1可以看出实验班级的数学成绩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实施之后60分以下的学生数明显减少,60-69分及80-89分的学生数明显增加,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对分课堂之前平均分是73.71,实施对分课堂之后平均分是76.98,平均分的提升速度和幅度均达到了实施之前的预想,但是综合来看还没有超出预想。

图1 成绩分布对比图

表1 学生考试卷面成绩表

另外,除了上述数学卷面成绩发生明显变化之外,通过对实践对象在实验前后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首先这些学生在数学素养包括的六大核心素养方面整体不高,而在对分课堂实施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增强。在实施对分课堂之后,学生从无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成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渐渐变得会用数学的思维和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提升了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能力;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讨厌上数学课渐渐转变成喜欢上数学课。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以为我自己永远也不会喜欢数学课的,之前一上数学我就想睡觉,可是经过这一个学期数学课的学习后,我发现数学的逻辑推理让我着迷,特别是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当我在老师的引导和大家的启发下,自己推理得出结论时,我非常得开心”。总之,在实施对分课堂以后学生提升了自信,加强了团队协作,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合理的考评体系

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是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和激励的体现,是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体现和保障。对分课堂强调地是过程性的学习,所以学生的考评和反馈必须充分体现过程性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由原来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总成绩100%,改变为综合考评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即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期中和期末成绩综合而来。平时课上表现及课后自主学习表现占30%,期中测验占30%,而期末考试成绩只占40%,打破了学期成绩仅由期末一次考试确定的方式。因此学生每次的课堂参与情况和综合表现等都可以纳入平时学习成绩考核的指标中,平时成绩的加入也考查了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解决各种实际综合应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考查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创新创造活动的意识等,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维度,学习成绩考核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维度、客观地考查其真实学习情况[5]。这次实践结果也充分证明了此种过程性考评体系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成绩,使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探索的意义

一是数学对分课堂结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的高度系统性与讨论式教学的高度开放性,数学对分课堂的教学符合了认知的规律,符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是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改变了过去只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而不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缺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对分课堂还十分重视学生研究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重视学生的判断力与语言表达力,通过总结读书笔记,反思学习笔记等内容,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总结性思维与反思性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二是数学对分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迅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将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的精神潜移默化得融入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地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和增强教师挖掘数学知识点和运用素材,提升自己捕捉数学育人契机的技巧,提高育人的能力和数学教学水平,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师准确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三是数学对分课堂更好地适合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国情,是一种适合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综合性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5]。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合理布置作业

既要重视学生的作业数量又要重视作业质量,适当的数学作业量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教师所留作业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或复习笔记时深度思考,进一步挖掘课堂讲授以外的知识,发现知识的内存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前提是作业量要适当。

(二)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讨论环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为了避免学生的分组过多或过少,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一般每组4-6人,并且每三周至少变换一次分组,以更好地保持组内其他成员的思维灵活能动度,便于学生获取组内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进行小组深度的讨论。实践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异质分组,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讨论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开放式讨论分组时应采用异质分组尽量避免采用同质分组。

(三)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数学对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突出知识框架、重点与难点,但要更加重视对知识内容的留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供他们去探索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更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对所讲授地知识点进行合理得节选,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估,留白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有挑战,又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小组合作使问题得以解决。另外,在课上讨论环节的组织、课后问题解答、教学素材地选取等方面也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素养是保证对分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6]。

(四)随机应变灵活把握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在采用数学对分课堂教学时不可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和研判,在每一个环节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三个教学环节过程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承有机的统一体。在时间分配上,对分课堂不能简单而绝对的一半一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讨论环节,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准备不充分会导致无效讨论和时间浪费,或者学生讨论非常深入而时间又不够的情况均有出现,这需要随机应变灵活把握,数学对分课堂绝对不能机械的刻舟求剑模仿其形式或简单的照搬照抄。另外,根据刘萍和郑昊的研究表明,以讲授为起点的对分课堂不主张让学生预习,知识的内化环节注重学生的复习,在讨论的环节教师不能权力过度也不可完全让渡权力,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7]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的研究对象仅为三年级的一个班,如果能在不同年级选择研究对象并设定参照组,取得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结论,使得研究更加数据充分,这是本课题今后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环节素养数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谚语趣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