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大学排行榜
2021-06-16唐虔
唐虔
大学排名近年来很热,不过目前存在的大大小小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有许多,每年公布的结果各学校的排名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距很大,让人不知该如何解读。
说到大学排行榜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了“大学指南”这类出版物。21世纪初以来,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国快速扩张,更多的青年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需要知道哪些大学最符合他们的要求与愿望,世界大学排行榜应运而生。最早的有影响力的排行榜是2003年开始由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念才教授主持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国际教育界又被称为“上海交大排名”。紧接着这个排行榜出炉的是,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与QS公司(英国一家研究高等教育和升学就业的组织)于2004年开始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又称“THE排名”。从2010年起,QS公司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分道扬镳,与汤森路透集团合作开始发布“QS世界大学排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交大排名、THE排名和QS世界大学排名被认为是三个最具影响力的排行榜。又过了几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在多年发布美国大学排行榜的基础上于2014年开始推出“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现在被一些人认为是可与上述三个并列的权威排行榜。不过USNEWS排名终究历史不长,且过于美国化,人们对它诟病不少,因此它的影响力不及其他三个。
由于采取不同的标准或指标,发布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经常有人(包括媒体)问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全球“最高”的教育组织,它到底认为哪一个排名最好、最客观。当年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一直强调,教科文组织不会去评判哪一个世界大学排行榜最好,我们鼓励会员国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尽管教科文组织不会对这几个排行榜再进行“排名”,但是为公众解惑确实是我们的责任。我在担任教育助理总干事之后提议,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于2011年5月在巴黎联合举办了一次高等教育排名全球论坛,邀请了上海交大、《泰晤士高等教育》和QS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到会,分别介绍他们的排行榜是如何生成的:采用何种指标,选择这些指标的考虑,确定指标权重的考量,等等。来自全世界的400多名大学校长、专家与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在会上进行了两天的讨论。我们还邀请了这一领域国际著名的专家、爱尔兰都柏林技术学院的爱伦·哈泽尔科恩教授对不同的排行榜做了点评。在国际教育界,对大学排名也有众多怀疑者和反对者,我们特地邀请了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与会并且安排他们发言,以促成各种观点的交锋。
从几个排行榜负责人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他们采用的指标通常包括学术能力、同行与雇主评估、论文引用数、师生比、国际学生和教师数量、师资水平、产业收入、教育素质、科研成就、教师学术表现,等等。各排行榜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也有各家特有的部分。每個指标的权重在各排行体系中也不尽相同,这样各体系的侧重点就不同。若要解释一个排行榜的意义,一定要研究其指标体系与权重,根据它的侧重点来解读排名的意义,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出结论。因此各排行榜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不过在这次全球论坛上,对大学排名的质疑声量也不小。拉丁美洲国家的大学当时普遍对这几个排行榜“不感冒”,认为指标都体现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强调的是研究,而拉丁美洲的大学更注重教学和为所在社区服务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当时鲜有拉美的大学在这几个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原因。甚至许多欧洲国家的大学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如此强调精英教育。我去智利、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访问见到那些国家顶尖大学的校长时,他们都对我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功能的大学。
在那次论坛上,爱伦·哈泽尔科恩和世界银行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扎米尔·萨尔米都提出了建立“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理念。世界银行当时已经开始尝试为全面衡量一个国家高教体系的质量建立一个指标体系。这个全球论坛之后我们邀请与会的发言者分别撰写了文章,于2013年出版了一本专著《高等教育的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这是关于世界大学排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又是几年过去了,大学排名非但没有降温,还出现了更多排名体系,在拉美地区也有大学开始为提升排名努力,大有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不同意见仍然在激烈交锋。在这些年里我继续有机会与包括萨米尔在内的一些国际顶级专家交换意见。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攀比的社会,人们用各种指标对许多事情进行比较,例如用GDP为世界各国排队等。所以人们给大学排名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排行榜之所以受到欢迎首先是因为它的简单与直观,它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选择符合自己期望的学校,企业可以用它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政府可以为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找到理由,也可以将它作为分配资源的参考,大学的领导可以根据它找到自己学校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况且大学参与排名评估也有助于学校的信息向社会公开,对公众自然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人们不会满足于自我标榜自己是最好的,他们总愿意用参照物突显自己的优势。大学排行榜是有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大学出于功利的目的自然更愿意使用有利于自己名次的指标的排行榜。在中国,还有被舆论诟病的外国留学生比例指标导致不少大学盲目追求留学生规模的现象,这些都背离了排行榜的初衷。
大学排名理论上要反映大学的办学质量,而今天专家的主流看法是,没有一个单一排行机制能够完整地反映一个大学的办学质量的全部情况,评估大学的质量还需结合许多其他信息。从政治角度来说,当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时,政府需要做出抉择,是集中资源支持少数精英学校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还是分配资源给众多大学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高教体系,抑或是两者之间寻得一种平衡,这都是对政府的考验。
当然,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教体系不可能离开“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学排行榜的确有助于建设优秀的大学。归根结底,它是反映大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只不过不应该把它当作唯一的指标。排名通常只包括200所大学,最多500所大学,这在全世界17000多所大学中不过只占了1%~3%。作为高等教育的决策者,只关注少数精英大学是有风险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教学、研究、社会责任。大学应该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适用的不同规格的人才。
(沈东杰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我在国际组织的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