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探析

2021-06-16李玉琼李媛李意涵李海珊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课程思政

李玉琼 李媛 李意涵 李海珊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号召下,高校亟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于丰厚的学术研究底蕴,逐渐探索出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基础:协同论对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适切性分析。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其核心观点是“协同导致有序”[1]。目前,协同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内部相关主体的广泛协作与配合[2]。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两个在教育职责和教育任务上存在互补性、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特点不一样的子系统。当两大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开展教育活动时容易造成系统的无序状态,不利于凝聚育人主体的力量,甚至还会因为力量分化而减弱应有的育人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是协同状态,强调主体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主体间的有机合作与能量流动,从而呈现出理想的动态协同育人效果。

第二,现实意义: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基于构建同向同行、相互联接的大思政格局和体系这一理念,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辅导员是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班主任是高校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履行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确实存在着身份与功能上的差别,彼此承擔着不同的培养教育职责,但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通过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促进彼此的目标认同[3],聚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辅导员与班主任的权责不清,分工不明。从政策和文件看,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职责界限不够清晰、管理分工不明确。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但并未对双方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界定。2017年,教育部对该文件修订后,删掉了班主任。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教育部43号令从九个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各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均有明确的条例和办法。但是对于班主任的职责界定,一是没有专门的官方政策文件;二是部分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的高校,也只是规定了班主任在专业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科研指导、发展规划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且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存在重叠。此外,在面对学生个体时,思想问题、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又是相互交织的,这种职责上的不清晰和内容上的交织性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导致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协作障碍。

第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标准不一致,激励机制不健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专职辅导员的考核工作是由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而班主任工作的相关政策比较宽泛,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和标准,对专业教师兼任的班主任的考核,还是以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为主。考核标准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者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和良性发展。此外,当前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与其他岗位相比,存在着津贴较低、发展前景不明朗、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成效。

第三,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媒介,沟通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联接媒介,两者主动合作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现有的机制不能有效激励辅导员与班主任进行主动沟通,辅导员大多时候是通过事项通知等方式将学生的相关情况通报给班主任,而班主任也是在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

第四,辅导员与班主任育人的有效投入不足,成效有待提升。目前,很多高校一个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远超过200人,达不到1∶200的师生比要求。庞大的学生群体、繁琐的日常事务、还要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使得辅导员无法聚焦主责主业,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投入不足。而专业教师兼任的班主任大部分来源于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有的是迫于职称晋升的压力,内在驱动力不足,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同时,专业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导致无法投入充足的时间开展班主任工作,日常工作精细化不够,难以保证育人效果。

推进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第一,立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协同配合、资源互通共享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在实践中,坚持育人导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完善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学生成长体系、行政服务支持体系等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知识传递和思想引领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推进辅导员与班主任协调育人创设了良好环境。

第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推进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凝聚育人力量,选优配齐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一是配足、配强辅导员队伍,学院为每个专业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人数达到1∶150的师生比;支持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以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二是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学院选聘教授博导、专业负责人、师德先进个人、优秀主讲教师等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为本、硕、博全学段各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实现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全覆盖,并制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条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班主任的职责和定位,增加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三是践行“双班主任”制度。在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基础上,选聘高层次人才担任本科生领航班主任,通过班会、教授开讲啦、桌边漫谈、教授与你面对面等活动,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打造工作平台,探索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探索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认识到“协同”不等于两部分工作“简单相加”或“交替进行”,而是两大主体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影响效果的交叉交融、合作联动和功能互补,是“知行合一”的实现形式[4]。学院积极探索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在实践中选准抓手,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一是推进主题班会课程化,深化学生的价值塑造。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之一,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主题班会的主题课程化、过程规范化,是进一步强化高校班集体的组织形式的有效途径。学院着力规范班会的设置,推进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一方面,围绕学生教育主线,根据学生年龄、心理、专业特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对大学各阶段主题班会进行总体规划。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专业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挖掘和提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落实课程化的内容,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二是探索“3+2+X”学业指导机制,助力知识传授。通过专业导师、辅导员和朋辈小导师等三位导师与学生精准结对、利用“双班主任制”护航学生学业发展、对不同学业阶段学生开展针对性学业指导,切实推进“三全育人”在学院落地。该项举措荣获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年度优秀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成果创新奖。三是打造品牌社会实践项目,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学院以“老校长下乡”项目为抓手,班主任和辅导员分别任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发展,助力学生能力培养。“老校长下乡”项目是北京关工委为深入學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组织优势,助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一项品牌工作。为帮助各位老校长更好地开展工作,学院连续五年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老校长下乡”项目的工作中,担任老校长工作助理,配合老校长完成每次的下乡工作。学生助理跟随老校长深入到北京市密云区和延庆区、河北省阜平县和承德市等教育薄弱校开展工作。每月下乡频率为1次~2次,每次2天~3天,下乡时间天数累计达200多天,先后共形成大约150份活动简报。通过沟通协调、走访调研、听课评课、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参与精准教育扶贫加强了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高校要克服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单打独斗”思维,建立“协同作战”思维,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才能回应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学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的两大主体,不断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联合育人机制,最大限度形成合力,才能切实做好育人工作,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4.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侯启海,崔艺馨.合理念下的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模式探析与机制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555-560.

[4]冯刚,高静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维度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32-35.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翟迪]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辅导员课程思政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