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好送春
2021-06-16方长荣
方长荣
王老好是邻村人,听母亲讲我们本是一个村子的人。認识王老好时我还很小,那时他到我们村敲着个小锣挨家挨户唱着歌,一般孩子从他进村就前后跟着,直到他离开村子才罢休。起先一直将他同要饭的画上等号,可母亲告诫:老好非是要饭非是卖唱,而是“送春”。至于“送春”有何意?母亲叙说半天还是没闹明白,只晓得离过年不远了。
“送春”其实是一种地域性民间表演形式,就一人表演,无须化妆,道具也极其简单,一面小锣就搞定,“送春”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究,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王老好表演水准蛮高,走路的花式和敲锣姿势极有吸引力,民间小调儿的音质浑厚而低沉,相当耐听,让人回味。他斜背着个用粗布缝制的布袋,一手拿着当子锣,一手拿着个裹着红布条的敲锣棍,在离大门差不多五六米处的位置站定,先来阵敲锣再开唱,边唱边敲锣且缓慢移动花步,一直唱到堂屋饭桌边才打住。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分钟左右,每家都是这样,主人家答谢通常是给一茶杯米,或者五毛钱,或者一块钱。后来生活质量提高了,答谢物品也随之变成了香烟和钞票,大都五块、十块的,答谢物品不能直接给,而是放到小锣里。老好也不是调头离开,而是双手平托着小锣退出大门,听讲是因为将春送到了家,退着走就不会把春给带走,就是因为看见人家给米给钱才被我当成是要饭的。
“送春”是老家的地方风俗,也是一种季节性的传统文化,从冬至到立春期间进行,主要提示人们春天已到,春耕生产、注意事项及家庭和睦、新年祝福,等等。
送春的唱词有传统词和现场“见花开”两种,别看老好文化不高,但现编歌词的本事倒十分出色,每一家的歌词都不尽相同,绝对能够代表这家的境况,很像“莲花落”张口就来,深得乡邻们的喜爱。听母亲讲原先四邻八村有不少这样“送春”的人,一是本身喜欢娱乐,图个喜庆,二来也算是门副业,收入还不错,因见王老好可怜,大家都主动让出了。闻听颇觉奇怪,同行相争成王败寇,岂有相让之事?
原来王老好的可怜非一般人所能比,母亲讲他的命硬,从小就克了爹娘,你一碗他一盘地吃着百家饭长大,连住的房子都没有,就住在队上的仓库里。直到成人后,队上才在仓库边替他盖了两间土坯房,三十大几才娶了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呆姑娘做老婆,快四十岁时才有了个姑娘,一个大男人家又照顾大,又照顾小,十分的不容易,日子更加难过,吃了上顿烦下顿,全靠邻里帮衬,连小孩儿的尿布都指望大家。
开始的时候,老好一人送春落个清闲,谁家有个事都会主动帮忙,轮到饭点大家都会让他吃个热饭,娶了老婆后就有了负担,搁在家里不放心,只能带着老婆一道送春。每到一家门口就先拿出自带的小板凳,安顿好老婆再开始唱,完事后又牵着老婆来到下家,望着他的背影常引得村人落泪。而吃饭的时候不再随便,无论你怎么喊他都不肯进屋,就坐在门口将就着,临走时不忘一再致谢。
当他有了姑娘后,就一家三口送春,情景颇让人同情和伤心,他牵着老婆,胸前和背后各有个布袋,背上的还是放米,胸前却装着姑娘,老婆背着小板凳和尿布,与逃荒要饭没有二样,即使送春相当喜庆也会让人望景生悲。当姑娘会跑的时候,又多了一根草绳,将姑娘扣在妈妈的腰上,原地打着圈圈儿,姑娘稍大些就会替父亲看着妈妈,王老好也就恢复了正常,抱着歉意精心而唱,老好有了笑脸。自从娶了老婆出来送春,邻居们除了给米和钱外,衣服、鞋帽、孩子用品啥东西都有,这也许是百年送春的独特奇景。
“送春”也就个把月时间,每年这个时候,王老好都是雷打不动按时“送春”,他把“送春”当成了任务,我曾经问过他,如今生活改变很大,也不缺少这点儿收入,何必要吃这份辛苦?老好闻言说:“村邻们有恩于我,小时吃百家饭,有了老婆和女儿还是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是村邻们养育了我们全家,我回报不了,只能以歌回报,把春天送给大家,祝大家幸福美满,好人一生平安。”真想不到一个近似于要饭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送春”竟然是为了报恩。
村邻们也没把老好当外人,甚至把他的“送春”看成了一种需求,甚至当成了一种期盼,因为见到老好送春,就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新生活新希望也跟着起航。如果冬至过后数天仍不见老好来送春,村邻们就会相互念着,好像少了什么似的。大概是1999 年的时候,再没见王老好来送春,听说是他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工作,且安了家,便将老好接了过去颐养天年。大家都期盼老好过上好日子,只是可惜了“送春”,这个传承了上百年的民俗文化就此消失,如今已成为村邻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