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索
2021-06-16周蓓
摘 要:系统性写作训练的缺失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增加论文写作教学模块、推进互动式教学、挖掘地方特色选题、增设多元化考核标准等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历史学;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写作是文科教育的精髓。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分析某一历史问题的完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郑州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虽然各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选题意识。成功的选题意味着完成了论文的三分之一,但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既没有做史料搜集工作,也不了解研究现状,题目往往大而空泛,选题陈旧。比如,曾有学生拟定《民国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近代社会思潮下的政治变革探究》等题目,所研究的问题笼统、不清晰。又如,学生拟题《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办报实践》,因没有把握学术热点,很难写出新意。还有学生想探讨民国河南同业公会的慈善活动,终因缺乏史料支撑而放弃。缺乏选题意识造成选题不成熟,后续不得不频频换题,延误写作进度。
二是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写作技巧及专业理论。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论文框架不合理,标题层次混乱,文章头轻脚重;资料解读能力欠佳,史料堆砌,不能作深入分析;论证缺乏逻辑性,无法清晰表达观点;研究方法基础不扎实,文献综述仅罗列文章题目,不能提炼其核心观点;理论套用不恰当;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三是各项活动互相冲突,论文写作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正处于考研、实习、找工作等各项活动相叠加的阶段,毕业论文往往被排在末位,写作时间一再被挤占,学生与导师沟通次数有限,导师对论文指导不足。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上的某些缺失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内容缺乏论文写作系统性训练的设计
论文写作一般经过阅读—文献检索—选题构思—写作论证—格式规范等环节方能完成。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但阅读和选题构思的训练并非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且写作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关联度不够,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仍感到十分困难。笔者在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中,结合专业知识增加相应的写作教学内容,收效显著,但对于整个历史学专业来说,这种写作训练缺乏普遍性和系统性。传统教学内容以知识性为主,多数课程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宽,学生对各专业方向的核心问题、学术前沿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产生问题意识,更难以形成独立思想,论文难免陷入选题重复和陈旧的困境。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写作是一项以学生主观能动参与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传统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开拓专业思维和写作思路,导致其产生依赖心理。单纯从教师的角度去寻找学生的写作问题,往往难以发现问题的根源。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提升写作技能。等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只能临阵磨枪,草草下笔,导致效果不佳。
(三)教学辅助手段不足影响学生搜集资料
在教学辅助手段上,一些史料汇编、史料数据库、最新研究专著配备不足,给学生搜集资料带来了困难。史料是历史学论文写作的“原料库”,尽管学校近年购买了大量资料,但未形成系统的、覆盖各专业方向的资料库。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反映找不到资料仍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
(四)考核标准单一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毕业论文基本为传统研究型学位论文,而每个学生的水平层次、个人特长、人生规划都具有差异性,这种“一刀切”的单一考核方式削弱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性,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新体系的设想
针对上述原因,高校可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改革,分前期培养和后期实践两个阶段,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逻辑和扎实的写作能力为目标,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新体系。
前期培养阶段,这一新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增加论文写作的单项教学模块,全程融入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阶式的思维训练和写作培养;形成以文献阅读、文献检索、选题构思、写作论证等为核心的若干教学模塊,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插入一两个模块,使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各专业方向的写作辅导;设置单项模块考查内容,如读书报告、史料分析报告、专题性讲演大纲等,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写作素养的提升。二是推进问题性教学。教师以专业方向的若干历史问题作为所授课程的教学线索,围绕问题展开剖析,重视中观、微观理论的引介,帮助学生学习发现问题、论证观点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课堂成为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摇篮。三是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制度,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历史学研究越来越朝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法律史、医学社会史、环境史、水利史等研究领域,除历史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设置灵活的跨学科选课制度,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选题灵感和新的研究视角。四是完善中期论文考查制度。中期论文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一次写作实践,教师重点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关键点,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补充和技巧练习,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五是开设毕业论文专题讲座。讲座可作为论文开题前的第一个环节,从论文撰写角度、方式方法、常见问题等方面给予学生集中辅导,为他们解答困惑。
后期实践阶段,可通过下列途径为该阶段提供直接的支持和保障:第一,采取多样化的论文指导方式。在强化导师有效指导之外,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开展以学生为主讲的课堂交流,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享写作经验和疑难困惑,这既是教师准确捕捉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能够达到活跃课堂学术气氛,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组织学生就论文提纲开展小组讨论,论文初稿采取导师修改和同伴互改两种方式,一些难点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使学生从反复修改的实践中增长经验和提高技能。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档案、口述访谈人物、利用文献和数据库等渠道获取写作素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历史细节、寻找历史的魅力。
第二,发掘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毕业论文选题。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也为毕业论文写作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选题库”,如古代文明发源史、嵩山文化史、黄河史、近代河南地方史等已经形成中原历史文化的特色体系。发掘这方面的论文选题,不仅资料搜集更为便捷,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与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第三,增容文献资源,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每年跟踪学术前沿,定期购进优秀的研究著作,尤其是引入专题性数据库,以保证文献资源的“新、特、全”,为开展专业核心文献阅读模块的教学及学生查阅史料提供支撑。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外出查阅档案、口述访谈、实地查勘等所获得的资料收集起来,自建史料数据库。这不仅使学生艰辛获取的资料得以永久保存,也使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成果得到承认,激发其专业兴趣和写作动力。
第四,增设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在传统型学位论文之外,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研究能力、学术兴趣和未来规划,增设应用型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报告可包括文献(档案)采集整理报告、某一类史料综述报告(碑刻、墓志、地方志等)、口述访谈报告等,将课堂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外的社會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寻找、翻检、沟通、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其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与社会相关层面的接触,综合素质同样能够得以提高。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化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创造潜能。通过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新体系,进阶式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能够使其逐步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
[2]焦培民.论如何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以历史专业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刘劲聪.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责编:嘉 悦
作者简介:周蓓(1970— ),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