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研究
2021-06-16杜明明
摘 要:在互聯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生了新变化,面临着新挑战。高校必须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多元化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完善舆情信息监测管理,正确引导管控网络舆情;加强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水平;树立正确政治导向,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等途径,提升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意识形态;路径
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对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探究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剖析了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难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一)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乎旗帜道路,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借助新兴媒体优势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水平,探索出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时代需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支柱,其当前意识形态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要求为新时代现代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高校需要持续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保障培养对象和输出的人才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控,有助于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当前,受某些西方错误思想影响,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出现偏差。作为青年的聚集地,高校要成为阻断西方错误思想、有色文化传播侵袭的重要阵地,扮演好弘扬正能量的旗手角色,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早日实现我国由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二、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难题
(一)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增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难度
现阶段世界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等特征。新媒体环境下,QQ、微信、百度贴吧、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使受众群体可更加便捷地获得信息。信息得到即时传输,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性得到增强。此外,随着5G网络的建设,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会愈加明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本可以共同发展、双向并行、协同繁荣,但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始终不愿意承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不愿意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态势,始终不愿意接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打着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幌子,不断干涉我国内政,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干扰阻碍,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
(二)西方意识形态持续渗透,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互联网时代,网络俨然已变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当前,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其带着冷战思维和有色眼镜,始终以打压抑制的态度,来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他们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持续传播渗透西方意识形态。而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波动较大,三观尚未成熟,长期处在不良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偏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念产生动摇。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专业化水平较低,作用未充分发挥
目前,随着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日常工作繁重,用于专业化理论学习研究的时间较少,造成专业化水平不高,对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规律、传播方式掌握不透彻。在面对一些意识形态问题时,他们应对不及时,处理进程慢,解决方法刻板生硬,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受冲击较大
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然而,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出现迷失自我、政治信仰缺失的现象。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大多只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接受的理论知识较多,吸收内化的较少,且没有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以固化,没有在实践中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他们在面对西方错误思想侵袭时容易被误导、被迷惑、被欺骗,甚至出现政治信仰缺失的现象。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多元化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有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的手段之一。首先,充分使用思想政治课课堂平台,依托专业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专业、全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其次,依托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开展学生能参与、参与能体验、体验有收获的实践类教育活动。最后,通过QQ群、微信群、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将主流意识形态更大层面地扩散传播,多途径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完善高校輿情信息监测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首先,高校整合现有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形成较为统一的官方信息传播平台,统一管理,严格审核,及早发现不良信息,及时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通道。其次,大力开展线上弘扬正能量活动,加大正能量事件的宣传力度,用先进教师、优秀学生党员的典型事迹去引导、感染身边的人。传递、弘扬正能量,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最后,高校要善于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以动态视频、趣味动画或惟妙惟肖的图文等表现形式,通过QQ、微信、微博或其他新兴媒体平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度。
加强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组织干部战斗活力,促进和提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觉悟,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创新完善话语体系。借助网络流行词语将主流意识形态专业术语表述出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的有效传播,继而生根、发芽。
树立正确政治导向,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首先,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持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使他们化被动作为为主动作为,主动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读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强化政治认同感。其次,应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抓导向不放松、讲导向不含糊的教学理念,增强全校师生的“四个自信”,并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项意识形态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树立正确政治导向,强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2013-08-20).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2]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8/05/c_1119330939.htm.
[3]汪金英,黄小元.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逻辑、困境、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1).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及精准治理路径研究”(编号:2021-ZDJH-419);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课题及实践创新项目“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编号:2019LZKT023)
作者简介:杜明明(1989— ),男,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