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策略探析

2021-06-16赵宗辉杨国欣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大学生

赵宗辉 杨国欣

摘 要: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近年,国内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培养定位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培养覆盖面小等突出问题。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价值观念引领、培养模式建构、多场域平台开发等策略,加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并日趋活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各行业领军人才的创新点和切入点。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加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不少高校开设领导力课程和讲座,甚至有些地方高校建立了研究组织。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尚处于介绍国外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经验,并进行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探索与同步研究的起步阶段。

在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方面,高校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领导力训练、课程教学和平台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探索。

一是举办领导力训练营。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全球青年领导力训练营、中国政法大学开展的卓越领导力学生训练营等。学校通过内容丰富的领导力训练营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锻炼其沟通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挖掘自身潜能,提升领导力素质和能力。

二是开设领导力课程。例如,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边慧敏教授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提升”课程,浙江大学的胡礼祥教授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课程等。此类精品课程的开设,是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范式进行的积极探索,以不断提升本土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三是建立领导力交流平台。高校通过举办领导力讲座,创建领导力研究中心,集中优质资源,创新培养形式,从而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北京的庞海勺、上海的陶思亮和房欲飞、广东的许国栋等致力于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实践的专家,联合创建了“大学生领导力”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通过多元解读大学生领导力概念、传播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知识,积极推动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工作。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不少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较低层次阶段,很多高校都是简单地照搬国外经验,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价值认知和实践操作缺少客观、全面的培养体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定位模糊,缺乏长效机制。领导力是一个具有文化特征的概念,不同国家的文化对领导力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当前,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主要是对国外领导力理论的介绍以及实践锻炼的模仿,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发相对滞后,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不清,忽视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这就导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载体。此外,高校在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制度的落实层面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因而,大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较低。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學模式传统。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相对分离。国内往往是一些在校硕博研究生、研究领导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些领导力研究机构在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然而,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培养实践锻炼的是学校团委、学工处等。这种情况在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中较为普遍。理论研究与实践锻炼的相对分离,专业的学科背景与专职的师资结构的错位,往往导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外,高校开设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不注重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且大多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知识体系的架构、课堂内容的重点及要点。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锻炼不能紧密结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领导力自我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对理论认知缺乏兴趣,对实践活动缺乏总结反思,不利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性转化。

3.培养覆盖面小,缺乏理性认知。一方面,高校领导力培养的覆盖面小,领导力培养主要是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的短期集中培训,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领导者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力的培养是对想当领导的人进行的培养教育。这造成很多大学生将领导能力等同于当官、当领导的能力,从而否定了自身领导潜力的挖掘,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

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策略

(一)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高校要不断探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不断探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本土化模式。培养出有使命、有担当的国家建设者,才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通过塑造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大学生正处于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明确自身理想与发展方向的特殊时期,必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效。在领导力培养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应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价值观念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筑牢精神之基。另一方面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以理想信念为根基,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培养。这样既能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应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又能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体责任感意识。

(二)提升认知,构建领导力培养模式

扩大培养对象的覆盖面。领导力培养应覆盖全体在校大学生,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接受领导力培养的机会。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课外培养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更高级人才的需要。领导力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增强自我认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统筹协调等能力。

注重领导力的实践转化。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中注重实用性,通过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案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高校师生不应以旁观者作为自己的身份立场,而应把自己当作案例中的领导者或参与者,在模拟锻炼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

(三)整合资源,搭建多场域锻炼平台

开发多样化的锻炼项目。领导力实践锻炼是对理论学习最好的检验方式。例如,开展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等,通过与团队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意识、集体荣誉感及交流协作的问题处理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从而塑造独立人格。

动员更多的师资力量开设领导力课程。高校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引导大学生认知的积极转变,增强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的可操作性。领导力实践锻炼可以增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对问题处理的多维度思考,以便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身所独有的领导风格和行为习惯。

实现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的结合。校内培养除了依托教学环节,还可以依托学生自发组织与管理的社团活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位置互换、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领导管理能力。相对于校内培养,校外培养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以“社会人”的角色进行锻炼,使其感受到领导活动的互动性、合作性、参与性。校外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题设计和组织调研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场域的实践锻炼平台,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号召能力、实践能力等,让领导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2]吳小云.我国当代大学生领导力内涵的探索性研究[J].领导科学,2014(20).

[3]翁文艳.学生领导力与核心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4]陶思亮.中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实践的若干思考[J].领导科学,2014(35).

[5]刘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与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编辑:如 月

作者简介:赵宗辉(1993— ),男,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杨国欣(1962— ),男,河南科技大学丽正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课外培养。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论新《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网络点餐现状及问题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