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联合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

2021-06-16程道来董智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企业

赵 芳 程道来 董智广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上海 201418)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作为导向,迎合企业的需要。企业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深度不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产教融合,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及迎合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融合发展,协同攻坚——以产教融合推进“质量革命”》主旨报告中也指出:“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打好‘质量革命’攻坚战带来新思路”。因此如何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实现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校企联合工作室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以企业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1 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我校是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上海市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一直以来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与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教育与就业的衔接。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始建于1982年,起初是以冶金、机电行业的主要耗能设工业炉窑为对象,培养炉窑设计及能源利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二十世纪90年代经国家教委批准,进行了“工业热工与计算机应用”教改试点专业,将热工检测、能源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能源监控及管理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2000年后,上海特大城市工业及建筑能耗日益突出,专业培养主要针对工业及建筑方向用能系统及相关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以迎合企业的相关节能需求。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专业与部分节能环保企业共建节能环控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构建融教学、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具体的节能技术项目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双向联动,在学生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2.1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工作室由企业技术专家领衔,辅以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及企业一线生产高级技工人才组成专业培养团队,并制定相应地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细则。工作室采用工程项目实施和知识讲授平行共进的模式,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项目实施总负责人,负责项目任务分组、项目计划节点及完成质量的把控。企业一线生产技工师傅负责项目中具体实施环节的指导及经验传授。校内专任教师负责根据项目岗位特点分配学生,专任教师根据项目任务具体设计的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教学形式上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促进人才培养与项目实施双输出。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训职业技能、对学生实现进行员工化管理,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技术实践中逐渐熟悉企业岗位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提早明确自己职业定位,提前适应就业环境。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作室的运行效果,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讨论校企联合工作室培养的阶段性问题及成果,利于后续培养方案及授课模式的调整,有效保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效果。

2.2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实施工程项目选取及任务点细化

选取工程项目内容应符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需求,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室采用项目小组教学的模式进行方案实施,从企业项目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出发,项目细化为多个任务,根据项目具体涉及的内容分配任务小组,各小组再进一步细化任务点及具体的工作内容,一个任务对应多个知识点,由浅到深地依次融入课程系统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3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课程资源优化及教材建设

以企业环控节能项目作为载体,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校企教学计划,优化项目化课程资源,知识系统服务于企业工程项目。共同开发与职场环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企业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入课程体系中,并编制配套节能环控工程项目实施教材,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获得工程经验,确实做到带着项目学习专业知识,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图1: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建设思路

3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的培养模式

3.1 以环控节能项目作为载体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培养模式属于深度实践环节,适用于大三下半学期及大四的学生,此时,学生处于对专业有一定的认知但并未深入了解的阶段。在校企联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方向及职业能力的认知,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获得工程经验,确实做到带着项目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人才培养与项目双输出,实现“教学实践、产业研发”一体化的专业技术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紧密结合。

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主要针对工业及建筑节能方向,因此本专业与部分节能环保企业共建节能环控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企业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工业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项目主要针对有代表性的节能技术改造及方案实施。工业生产的特点是耗能设备负荷大、运行时间长,且能源种类多,建筑能耗主要集中于空调系统、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照明、电梯等方面,因此节能技术方案主要从系统、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整体节能方案及部分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实现节能效果。工作室依托项目主要涉及节能技术中的电机变频、设备优化运行、余热回收、空调节能技术、蓄热蓄冷技术、新能源及分布式能源利用等方面。一个节能项目主要包括前期能耗调查、用能设备诊断、节能方案制定、节能量核、节能项目实施及项目后期整体运维等一系列任务流程,每个任务环节分配相关的小组参与,各小组在同类项目中需选择完成不同的任务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小组相互配合,协作共进。专任教师将每个任务中一些专业知识点进行提炼,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及工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3.2 课程资源优化及教材建设方面

根据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的运行特点制定相关培训教材及课件,并制作相关的微课程,课程素材依托多个节能环控方向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项目案例作为教材和课件的主体构架。工业节能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中的锅炉、空压机、电机等耗能设备的前期节能诊断、能耗调查、节能方案制定、节能量核算、节能项目实施及项目整体运维等一并纳入校企课程素材。建筑节能项目主要针对空调系统整体节能、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太阳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的节能方案及工程实施过程纳入校企课程课件。将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纳入专业基础知识的体系中,将企业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入课程体系中,并编制配套节能环控工程项目实施教材。教材中以工程案例为主导,对项目中每个任务环节进行详细介绍,并配合每个任务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归纳,教材重点强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学生在对企业项目的实际跟进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3 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项目相融合

在校企工作室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大四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项目相融合,课题来源贴近工程实践,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和答辩。毕业设计课题可以针对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包括锅炉余热技术、空压机优化运行技术及电机变频技术等方面,也可以针对企业项目中涉及的主要耗能设备及供能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工业锅炉设计、能源站设计及光伏系统的设计等。在解决耗能设备实际问题中,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偏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4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主要优势

4.1 打造校企科研创新团队

以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建设为切入点,促使学校和企业广泛协作和信息交流,在节能技术及环境控制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定期安排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把工作室实际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积累教学资源。

4.2 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时间及成本方面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可以缩短企业职场新人的培养时间,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对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安排合适的岗位重点培养,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5 总结

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采用“项目引入、校企共教”的模式,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工作室,通过建立该项目课程教学团队,使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由校内教师负责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企业教师负责项目具体工程实践指导,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双向联动。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获得项目经验,促进人才与项目双输出。此外,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的科研团队可以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展开创新研究,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的产教融合模式必将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